专栏名称: 恩典365
恩典365, 365天,我们天天一起活在 神的爱和恩典里面. (每晚9点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恩典365

【云彩般的见证人】基督徒医生林巧稚:以非凡之爱,做平凡之事

恩典365  · 公众号  · 基督教  · 2017-10-27 20:00

正文

: 点击上方

恩典365 进入点击关注!




她不是母亲,

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她终身未婚,却从不觉得孤独;她没有子女,却是世上最富有的母亲;她是许多母亲和婴儿的守护天使,人们给了笃信基督教的她这样的称谓:“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她,就是林巧稚,一名基督徒妇产科医生。


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是一个受现代教育的归侨,巧稚从小就跟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巧稚5岁的时候,母亲就因患子宫癌病故。母亲去世前极度痛苦的一幕,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救苦救难,并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巧稚从小学习勤奋,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1919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1921年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生突然晕倒了,她想都没想就放下手中的试卷,去救助病人了,等她回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



150名考生中,只能录取其中的25名,再加上她的试卷还没答完,她也就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了。


没想到一个月后,她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正是她在考场上毫不犹豫救人的表现被老师看中,认为她的行为就是医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那时,西医产科刚刚进入中国,中国婴儿死亡率和产妇死亡率是英国、美国、法国的三到五倍。那时女人生孩子,就是到鬼门关走一回!


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挑战妇女不能持刀的传统观念,为了那些还在用生命为无知买单的中国妇女,林巧稚选择了那时还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踏上回国归途


协和医学院的淘汰机制极其残酷,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达到75分才算及格,绝无补考的余地。


林巧稚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努力,八年时间一直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


一个圣诞前夜,医院的大夫都去狂欢了。一位中国妇女突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刚留院的林巧稚,当时还是名住院助理医生,无权做手术,也从未做过手术。情急之下,她顾不得医院的规定,就像多年前扔下决定自己命运的试卷一样,这一次她再次将前途抛在了一边,毫无犹豫的站上手术台。



如果她失败了,面临的将是医生生涯的结束。


最后,她成功将那位母子的生命从鬼门关救了回来。之后,她又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而这是常人至少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之后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


1939年,她又远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当时曾有人劝林巧稚留在海外,芝加哥大学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也大力举荐她留校。但她却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她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



关爱,是第一张处方


回国以后,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妇产科事业,每天不停地在医院里忙碌,每年的生日,她都坚守在产房一线,她说:“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络绎不绝的病人和各色各样的病症,让她再也离不开医生这个岗位。



1940年,凭借出色的表现,林巧稚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关闭。林巧稚却坚持留在北京,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经常为穷人免费施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常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埋头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脓、血、便、肿瘤抗争,在中华民族生灵涂炭存亡之际,她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她为每一户深受苦难的家庭带去了希望。


从1942年的4月小诊所的开业,到1948年5月协和医院的恢复,六年的时间,在这个小诊所里,她亲自填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说到医生的手写病历,字迹潦草犹如天书的病历你见过很多,但是林巧稚医生写的病历是这样的:


中文书写一笔一划,字迹端正整洁,内容紧凑凝练。英文流畅、清晰。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她时常资助生活困难的病人,告诉她们不用多花钱挂她的专家号,“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


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林巧稚医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爱,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拉住病人的手,她是怕病人触摸冰凉的铁床架子落下病根。


原本不安害怕的病人,看到她就能慢慢地安静下来,这是一种关爱的力量,也是医患之间互相信任的力量。


许多人千里迢迢跑来找她看病,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2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在她身上太常见了。



因为忙碌的医院工作,此时的林巧稚,早已是个“老剩女”,她却毫不在意的说:“我一辈子没有结婚,为什么呢?因为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更多时间来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从进入协和那天起,就选择了不结婚。”


虽然她没有结婚,也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但经她手接生的孩子上万,人们给了笃信基督教的她这么一个称谓:

不曾做过母亲的“万婴之母”。


林巧稚的医风,深深影响着她的学生们。她常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既面对死亡,又迎接新生。


生与死的交替中,令人感慨良多,百感交集。


她常说:“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1949年,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观礼邀请函,但林巧稚却选择当天留在医院,她一刻也离不开那些心心念念的病人。“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没有生过孩子,却比谁都理解产妇的痛苦和感受。如果她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产妇常常会把她的手捏得青紫肿胀,她却一声不吭,默默忍受。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