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葛传椝先生可以说是个英语传奇人物。
1906 年生于上海,年幼家贫,初中辍学,英文全靠自学成才;1954 年至复旦外文系任教,担任教授,外文系学生将他和当时的系主任杨岂深、教授徐燕谋并称为 Big Three(三巨头);英语学界,他亦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的翻译家许孟雄并称为「北许南葛」。
今天的文章,便是葛先生在《向学习英语者讲话》等多处,谈及的英文学习方法。
1.
葛传椝曾提过让他「终生受用不尽」的词汇学习方法。
《读词典》
我在多年以前,读完过《简明牛津词典》中的许多常用词的词条。这对精通常用词和短语很有帮助。这些常用单词、短语,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小时便可熟练掌握,但对中国学生而言,如不专门花费功夫,是很难学到的。
这一点,在《漫谈学习词汇》一文中也有印证:
我曾经被人“谣传”说我少年时带曾经通读过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事实上我从未这样做过。我只是在这本词典中仔细读过 “a”,“about”,“above”……等等。不但弄懂每个词的确义,而且弄懂每个举例,还把它记住。我直到现在认为我当时用的这番功夫是给我终生受用不尽的。
学到什么程度算可以?标准很简单:
《让这个词成为你自己的》(p128)
一个词在你能够正确的使用它以前,还不是你自己的。
2.
学词属输入,那输出的原则呢?正如《一个“愚笨的”写作原则》中所言:
我自己在多年前发现了它(这个原则),一发现就开始实行。我发现它很有用,所以相信你采用了也将会得益。这个原则是:你不该用在阅读中未见到过的任何结构、表达方式和词组。
这当然是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所言:
在我看来,一般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有相当好的语法知识和相当大的词汇量,而且当他写英语的时候,他会按照自己的语法知识和对于词义的理解来造句,结果是他的英语往往
看似正确
,但并不真正正确。因为正确的英语和惯用法有关,不只是语法和词汇。
文中给了一例:
假定你将写
He was rich to live on luxury
这句话。这句句子对吗?
He was
肯定是对的,你见过许多次。
He was rich
也是对的,你见过不止一次。
He was rich to …
——你从来没见过,对吗?不,你从来没见过,所以你不该放它过去。
on luxury
——你从来没见过这个表达方式,所以你不该用它。正确的句子应该是:
He was rich enough to live in luxury.
所以,你看,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有效的英语原则呢?
3.
至于读什么,在 What to Read 一文中,葛传椝提出适合英语学习者的主要读物,要满足以下三点:
(1)必须是近一百年内的作品,可能的话,最好是几个星期前写的
(2)必须是用简单英语写就的
(3)必须是英美母语人士写的
因为:
一百年以前通行的表达方式,今天也许已经不通行了。(《再论该读什么》)
同样,如果读得太难,你可能就要:
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揣摩言外之意、找出各种出处等,很容易使你分心。
而具体阅读时,自然也有重点:
读短篇小说,你可能只为了乐趣而读。读传记时,你可能只为了知识而读。但因为你是英语学习者,我认为你该时常为了学习表达的艺术而阅读。(《为了学习表达的艺术而阅读》)
关注表达,而非情节。
4.
平时读、听、写,都会总结笔记,积累表达,有没有哪些地方是要额外注意的?在
An Easy Sentence to Study
一文中,葛传椝强调,要尤其注重「中英文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