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格面具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刚刚,三亚辟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格面具

谁是你的另一半?

人格面具  · 公众号  ·  · 2018-02-01 11:31

正文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人格面具的,人格面具是社会化的产物。孩子可以有各种表现,养育者喜欢某些表现,不喜欢另一些表现,孩子就会迎合养育者,把养育者喜欢的表现发扬光大,把养育者不喜欢的表现隐藏起来。被发扬光大的表现形成人格面具。

不同的养育者有不同的喜好。所以,孩子在不同的养育者面前表现不同,形成不同的人格面具。

开始的时候,这些不同可能与性别无关。但是,很快,性别“期待”就来了。如果你是男孩,别人就会有意无意地希望你表现得像个男孩;如果你是女孩,别人就会有意无意地希望你表现得像个女孩。于是,在别人的期待下,男孩形成了男人面具,女孩形成了女人面具。

在整个儿童期,虽然男孩女孩是有区别的,但比起成年人来区别还是比较小的。男孩子个性像女孩,女孩子个性像男孩,都是允许的。换句话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这两个人格面具可以交替使用,只是一个用得多一些一个用得少一些。

到了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发育,第二性征突出起来,迫使孩子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性别。为了保持身心统一,男孩只能用男人面具,把女人面具压抑掉;女孩只能用女人面具,把男人面具压抑掉。

用男人面具就是向男性认同,用女人面具就是向女性认同。这是青春期的特点。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作“成人化”,意思是假装自己长大了,其实不是,而是性别化。

本来每个人都有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两个面具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刚出生的婴儿最完整,只要盖住生殖器,根本识别不了性别。三岁以后,分化渐渐明显起来,但还相对完整。到了青春期,就只剩下一半了。男孩展现男人面具,压抑女人面具,女孩展现女人面具,压抑男人面具。如果男孩继续使用女人面具,女孩继续使用男人面具,就会被人耻笑,甚至被扣上“性别认同障碍”的帽子。所以,男孩必须压抑女人面具,女孩必须压抑男人面具。

所谓被压抑,就是非主体化。人格面具理论把人格面具分为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主体面具是自己用的,客体面具是用在别人身上的。小孩子交替使用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说明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都是主体面具。到了青春期,男孩不用女人面具了,女孩不用男人面具了,说明男孩的女人面具和女孩的男人面具不再是主体面具。不是主体面具,就是客体面具。人们会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当一个男孩遇到一个符合他的女人面具的女孩时,他会被她深深地吸引。同样,当一个女孩遇到一个符合她的男人面具的男孩时,她会被他深深地吸引。于是就有了爱情。

希腊神话说,人本来有两个头、四只手、四条腿,力大无穷,天神出于嫉妒,把人劈成两半,一个头、两只手、两条腿。被劈成两半的人到处寻找另一半,渴望与另一半重新合体。这是神话,用人格面具理论来解释,每个人本来就是“全人”(雌雄同体,既有男人面具又有女人面具),后来“丢掉”(其实是压抑)了一半,成了“半人”,所以需要找到另一个“半人”,容易被可以与之形成互补的人所吸引。

在整个成年期,男女差别都是很大的,所以男女之间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过了更年期,男女差别渐渐缩小,男人女性化,女人男性化,被压抑的人格面具(男人的女人面具、女人的男人面具)重新觉醒,自身(荣格称之为“自性”)的完整性回来了,人们又可以自己(男人面具)跟自己(女人面具)玩了,异性渐渐失去吸引力。

有的人在青春期没有及时分化,继续保持雌雄同体,过去被当作“性别认同障碍”,现在认为是“另一种选择”,即“第三性”或“间性”(兼性)。这样的人不太容易被异性所吸引。对他来说,性别(同性和异性)没有实际意义,吸引他的不是性别,而是别的特质。例如,他本来是有 X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