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杨地产逻辑
研究房地产市场,追踪数据是基本,构建逻辑是核心,探究规律是手段,预测未来是目标。而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地产调控、制度变化等只是外围因素。终极目标:研究成果影响并有益于市场主体。
51好读  ›  专栏  ›  老杨地产逻辑

小镇姑娘的纠结买房故事

老杨地产逻辑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6-12-26 14:25

正文

杨老师:

 

您好!我是H市(自认为三线城市)的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收入一直没什么起色,2014年跟他(现在的老公)认识,我和他都不是H市的户口。和他认识的时候是在2年前(2014年),交往稳定之后我们就在看房子。


我们一直都住在单位宿舍里,没花多少钱,工作生活都很便利,只是放不开他的书只能垒起来放在角落(大概80箱左右)。当时我们购房预算少,他又是农N代,我父母也没什么表态,我们就打定主意不从父母要钱买房。


2015上半年,他的存款和我们零碎的钱加起来差不多总计9万多,那时正碰到税费减低,首付20%的好政策,我们就预定买个45万左右的二手房(那时房价就涨的差不多了),而且最好公积金贷款。因为他工作比较忙,都是我在主动看房子,看的都是靠近市区的一般学校的老破小的房子,预计买个45左右万70平米的房子。看房渠道是中介和自己看。一年之内看了30套二手房,但没什么结果。


通过这个过程,我和他定下不要多层的一楼和顶楼的房子(一楼怕采光不好;顶楼怕漏水),物业无所谓的老破小的房子目标。但因为面积太小,采光不好,下水反味,周边环境治安、卫生太差、管道老化等问题,时时就没有下手。因为预算相对低,后续还有供他读博的想法,我们对新房压根就没考虑。


总结:2014-2015H市新开的楼盘很多,例如恒大房子、中海房子,某本地开发商开发的小规模的临近某好小学的房子和很多期房新盘;以上都为期房。那时现房一般比开盘价格高1500元一平米左右!


2015年我进入某房产网站工作,开始心动新房!但是因为手头钱不够,再加之前两年新房因五证问题停工的很多,后放弃了新房。现在看来,放弃某本地开放商的新房多少有点可惜,那个房子虽然那时是期房,面积选择不多,但是位置靠近我和他的单位,周边生活很便利,又是某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从公司内部消息得到还有可以提前认购优惠(开发商要求首付多付,我们那时手头的钱完全不够开发商的要求),那时我们应该向父母和朋友借钱达到开发商的要求,提前认购这个新房。


其次,很后悔没早点读到杨老师的楼市探秘,那时自认为H市房子库存太多,以为后续会降价,其实并不然,到现在只要开盘的项目都在很小幅度的上涨。最后,看二手房,不建议一楼和顶楼,太费力,不建议买有垃圾道的老房子,那种房子估计都是95年左右的房子,很旧了。


2015年下半年,因为我进入房产网站工作,购房知识迅速激增,新房各种的消息也多了起来,例如某项目地基下沉、墙体开缝、项目强行交房、项目抵押未网签、一房多卖、因土地出让等问题入住多年未有房产证、五证不全多年未网签、项目停工、项目周边的合作小学没像宣传时开工等等。这样的消息叠加起来,让我觉得又对新房顾虑重重,五证不全的更不敢考虑!


之前五年,H市的很多事业单位等都在定向合作开发所谓的单位团购房,有一些是按时交房办成,有一些还在这晾着,有一些已经对单位个人网签但没办房本,这些团购房多是在政府指导下建设的,位置多在开发新区,离我和他的单位就比较远,公交等交通也不算是很方面,但房主开出的价格比较诱人,这种单位团购房就进入我考虑的范围。


前几年政府开发新项目很多,回迁房也很多,价位很低,但是也没有房本。介于以上原因,到2015年年底,我们还是没买上房子。但是因为他工作表现不错,他的收入和年终奖拿了不少,我们的购房存款达到15万左右了。这时我们就对稍微条件好点的新房和二手房开始心动了。


2016年过年后,我们着手开始准备婚事,预定买上房子就要孩子。我们就开始看80多平米的稍微好点有物业的二手房和兼顾着看新房;那时部分新项目的二期开始蓄客,我心动排了个号,后因农村的准公公嫌弃期房和工程质量(他说砖体质量不行,我推断是因为建筑工地没像农村盖房是粘了水以后垒砖,我很囧啊),加之,我们嫌弃离单位有点远,后来又退了。


还有个大品牌的精装房让我纠结了三次(看了三次新开的楼号,都没定),但因后续涨价太离谱,精装格子屋放不下他的书,所以不再考虑。其他区位也有价位相对低的期房新房,但是因为顾忌城区治理不太好就没考虑。我们还是继续看好点的二手房为主。但是情况各不一啊,太部分是因为嫌房主开价太高,或者户型不好。


下半年我们的婚事终于完成了,没想到我的父母钱给我一大笔陪嫁,加之他工作努力,工资又有提升,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将近28万的购房款,还有点闲钱搞点理财,还规划着出去旅游什么的。


总结:现在看来,我们其实错过了一些那是觉得开价高的二手房子,附加的价值没看到。那个退了的新房不觉得可惜,因为对于我们位置太远,二期价格偏高,不需要就不纠结了。开始觉得新开的楼盘一期价格相对低,楼层可选性高;看到以前五证不全的房子陆续五证全了,但在五证全的前夕房子几乎都预定出去了,我们又开始纠结了。。。


问题:亲爱的杨老师,我们现在有28万的购房款,生活费有小几万,他的公积金有6万余额,我公积金有2万余额,我们规划一年之内要宝宝(有可能辞职,把宝宝带大后续工作),三年之后他辞职专心考博,读博后找科研单位工作(目前他的工资是我的三倍,我的少的可怜)。单位宿舍应该还能住2年,争取延长住宿的机会。他的单位也有可能在三年内往新区搬。


听说明年有个大房产的品牌要首次入住H市,买下的地离我们目前的公司相对比较远。那我们应该:


1.等待明年新入住的大品牌的房子,争取买房三房(100多平),理想的是楼层相对低的。有消息就动手,不等五证全。或者考虑本地开发商新开发的项目。位置合适就下手,不等五证全。


2.继续看离现在单位比较近的二手房子,争取买个大两居90多平米的98年以后的二手房,能放开他的宝贝书。不纠结商贷和公积金贷款,不纠结学校学区。


3.继续看重点学区的二手房,买个70多平米的95年左右的单位公房,把他的宝贝书简单垒起来,不纠结不纠结商贷和公积金贷款。


4.一次性购买网签但无房本的单位团购现房、回迁房、经济适用房,购买后跟房主公证,等政府政策调整后,办房本落户!


杨老师,对于我们,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吗?恳请回答!


                          此致。

       敬礼!



老杨点评:


1、读书越多,购房越纠结。2014开始看房,至今没下手,耗时过长。因此,中国也就出现一个现象:多数高级知识分子(博士及以上),在购房方面却失之低智,更不要指望靠通过房产获得财富大增。


刚需买房,居然将如何安置大量书,放在重要考虑之列,信息如此发达,电子书如此多,有必要搞个大书房吗?老杨的经历,搬了三四次家,每搬一次,就扔掉一批书。


追究知识、热爱书籍,是一个人修养与素质的体现,但能否等到收入与居住层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至少要等到以后改善性购房时再考虑?毕竟现在是首套刚需呀!


2、这位“小镇姑娘”(是她自称的)的购房故事,从侧面反映出:这座华北城市(涉及隐私,作者要求不点明哪位城市),在住房开发、建设方面,非常混乱,大量无证开发、售房,大量的集资房,政府早就该重拳管理这些乱相了。唉,地方政府本就是混乱的参与者、制造者……


3、“规划一年之内要宝宝(有可能辞职,把宝宝带大后续工作),三年之后他辞职专心考博”。这日子过得挺苦逼的。建议买房不能过多利用杠杆,否则三年后按揭会遇到困难。


4、小小建议:既要考虑暂时自住的方便性,还要考虑到以后老公读完博士后,可能搬到更大的城市去工作和生活。因此,不建议买在远郊,不建议盲目崇拜大房企、大楼盘。在市区或近郊买个可以尽快入住、生活工作方便的次新二手房,为上策。


小提示:欢迎写出你的购房故事,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注意:撰写故事,须文字通顺,少错别字,情节精彩,多反思失败案例。


【关注微信公众号:1、杨红旭楼市研究。2、购房研练社】

【关注“分答”,偷听老杨的更多干货】

【看更多往期文章,请点看如下】

[1]一个24岁刚需的自白:我所经历的2016房价暴涨!

[2]一个房产中介,10年买了9套房

[3]占福利房的便宜,吃市场化的大亏!你经历过么?

[4]一个小中年的激进买房经历:今年搞定四套房!

[5]误入惠阳、大亚湾,几万深圳人的血训!

[6]换房策略:高抛低吸为最高追求!

[7]在小城市满足自住需求后,可分享大城市楼市红利!

[8]荒唐购房观:家有四套房,却住得不如房客!

[9]一旦错过房价大涨,生活中再无笑声!

[10]购房过程中走了多少弯路,你知道吗?

[11]70后英国海归,面对上海高房价,悔恨回国!

[12]买房易上瘾,与财富共舞,停不下来呀

[13]换房拖拉病,必须得治!

[14]一位网友总结的四条购房原则,我看靠谱!

[15]有多少女人,都在为房子与公婆而纠结和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