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丹麦生蚝揽客余波未平,南半球澳大利亚三文鱼又泛滥成灾?近日,一条题为《澳洲三文鱼泛滥没人吃,渔民贱卖当做龙虾饵料,中国吃货去哪儿了》的文章在网上疯传。
文章说到,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当地有个叫派瑞沙滩的地方。每年4、5月,也就是澳洲的秋天,都能吸引多达3000多吨“澳洲野生三文鱼(Australia's wild salmon)”休憩和产卵。根本用不着动手,海水就会把大批三文鱼送上海滩。
但是,这却愁煞了当地渔民。因为当地人不会烹饪这种鱼,也不爱吃这种“野生三文鱼”。由于数量太多,影响到龙虾繁衍,渔民只能以每千克50澳分(约合人民币2.5元)的价格,把三文鱼卖了作龙虾饵料。
想到三文鱼的肥美,朋友圈里的“吃货”们就摩拳擦掌,考虑着用自己的肚子帮澳大利亚渔民们解决燃眉之急。不过,先别高兴得太早。这些所谓的三文鱼,可能根本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三文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果壳网食品领域达人“@萨尔茨堡的魚”发布科普文章指出,网传文章里的“澳洲三文鱼”并非三文鱼,而是一种鲈鱼。“澳洲三文鱼”根本就不是汉语语境里的三文鱼。除了英文俗名里含有“salmon”这个词,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文鱼毫无关系。
科学松鼠会成员、微博签约自媒体人“@瘦驼”日前也发布微博表示,我们说的三文鱼是鲑形目,而澳洲三文鱼其实是鲈形目澳鲑鲈属(Arripis)几种鱼的俗称。因为鱼肉气味刺鼻质地粗糙,所以商业价值不大。
“@萨尔茨堡的魚”解释,“澳鲑鲈家族”一般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周边海域。因为长得像鲑鱼和鲱鱼,早期的欧洲移民者们怀着乡愁又十分偷懒地给它们取名“Australian salmon”(澳州三文鱼),可是它们和北半球的三文鱼没有任何关系。
澳鲑鲈属下的鱼类通常还可以细分成四种,而根据网文中提及的“澳洲野生三文鱼”应该是其中的西澳大利亚鲑鱼,中文通用名一般称为“鳟形澳鲈”或“鳟澳鲈”。这种鱼的体长可以长到近一米,有着优美而饱满的流线形身材,黄色胸鳍和强健有力的叉形尾鳍,看上去和鰤鱼十分相似。
大西洋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文鱼。图片来源于网络
鳟澳鲈大致长这样,别和三文鱼搞混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动物爱好者组织“动物世界”发起人崔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三文鱼是一种商品名,而不是一种或一类鱼的学名。最初,进口到中国的三文鱼都是大西洋鲑,人们把这种肌肉橙红色、有着明显白色脂肪条纹的鱼叫做三文鱼,并逐渐流传开来。事实上,“salmon”这个外来词,是在浓重粤语腔下被音译为了“三文鱼”,更多用于美食界而非学术界。
此外,网传文章还说错了一个地方:谁说澳大利亚人不吃这种鱼?“@萨尔茨堡的魚”表示,澳大利亚吃货们早就找到了办法,除了将鳟澳鲈做成罐头,他们还会选择烟熏的办法掩盖掉鱼肉的异味。用糖、盐和香料的腌制掩盖了鱼肉本身的腥味,木材燃烧的气味赋予了鳟澳鲈鱼肉更加厚重的滋味。因为肉质相对粗糙,人们常常会将鱼肉切碎做成鱼饼或是用于沙拉的配料,看似朽木不可雕的鳟澳鲈终究还是成了一道美食。当然,把低价值鱼类做成饲料满足水产养殖对动物性蛋白的需求是一个好办法,它的价值并不亚于被人类食用。
网友评论
@Wade来日方长:科普一下吧:当年澳洲人把这种长得像三文鱼的鱼叫澳洲三文鱼,但是鱼肉是白色或粉色的,这种鱼捕捞上来必需马上放血,不然等到血液凝固,这种鱼就腥臭得根本无法食用,土澳怎么可能把美味白送!突然觉得我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一介草民陈杰:丹麦生蚝勾起的馋虫还没咽下去,一大波澳洲三文鱼又来了 。
@黑眼圈爱吃肉:中国吃货解决完生蚝马上就来,坚持住。
编辑:卜曼玲
本文由祖北辰协助校对
图片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