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旅之声
“中国旅游”是国家旅游局联合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局,共同打造的一个官方旅游资讯发布平台,服务广大游客,宣传中国旅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畅赏黑龙江  ·  春节火热!黑龙江成顶流 ·  3 天前  
畅赏黑龙江  ·  春节火热!黑龙江成顶流 ·  3 天前  
文旅湖南  ·  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 ·  3 天前  
徐州新闻  ·  “收入飙升300%”!这一行业,缺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旅之声

从“尔滨”火到全国“热” 中国多地冰雪民俗焕新出彩

文旅之声  · 公众号  · 旅游  · 2025-02-08 14:1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乘着亚冬会的东风,中国各地的冰雪文化和民俗呈现新面貌,传统冰雪文化焕发生机,现代多彩冰雪文化深入人心。各地利用冰雪资源发展文旅体验项目,让冰雪旅行变成文化大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各地冰雪文化和民俗呈现新面貌

从哈尔滨的冰灯冰雕到吉林的查干淖尔冬捕,从新疆阿勒泰的毛皮滑雪板到内蒙古的雪原盛会,各地特色冰雪文化正在焕发新生。

关键观点2: 传统冰雪文化与现代冰雪文化相结合

传统冰雪文化如查干湖冬捕、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等得到传承和保护,同时现代多彩冰雪文化逐渐普及,如北京冬奥场馆的再利用和冰雪那达慕活动的推出。

关键观点3: 冰雪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受到各地重视

各地利用冰雪资源发展文旅体验项目,将冰雪文化与体育、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旅行产品。

关键观点4: 冰雪民俗成为文旅体验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冰雪民俗在寒意中‘开花结果’,演变成不同的文旅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


正文


乘着亚冬会的东风,“冰雪热”持续升温。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冰雪民俗呈现新面貌、涌动新活力。

从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到吉林的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到内蒙古少数民族的雪原盛会,再到“双奥之城”北京利用冬奥场馆“续写”冰雪新篇……曾经让人足不出户的冰天雪地,正成为得天独厚的发展新资源。传统冰雪文化再度焕发生机,现代多彩冰雪文化逐渐深入人心。


哈尔滨 是一座以冰雪为灵魂的城市,出圈爆火的背后,凝结着数百年冰雪文化的深厚沉淀和不断创新。

这个冬天的冰雪大世界里,以北京天坛祈年殿为设计蓝本的冰建筑成为游人的热门打卡地。冰韵国风,冰雕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巧手,用冰雪艺术具象中国元素,展示中式建筑和中国文化之美。

吉林 ,拥有得天独厚的粉雪资源,与冰雪相关的民俗中,查干湖冬捕广为人知。

这项传承千年的渔猎方式,源于古人冬季祭天醒网、冰湖捕鱼的传统。如今,以文化为载体,查干湖旅游的含金量逐步上升。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观冬捕、吃鲜鱼、嬉冰雪。

地处世界滑雪黄金纬度的 新疆 阿勒泰地区,冬季最长可达半年以上,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当地人的生活离不开滑雪。

阿勒泰的滑雪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2万年前。在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上记录的滑雪狩猎画面,经鉴定,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关于滑雪的最早记录。毛皮滑雪板曾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既能下坡滑行,也能上坡行走。

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人类最早滑雪岩画与古老毛皮滑雪板的魅力,打造出人类滑雪起源地独特的雪“味”文化。

银装素裹的林海雪原,是 内蒙古 冬季常见的风景,极美也极寒。极致的寒冷带给内蒙古别样的文化。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娱乐或玩耍”,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推出“天天冰雪那达慕”活动,让辽阔寂静的雪原热闹起来。在这里,草原人民的热情可以“抵御”寒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