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木虫
小木虫,学术科研网站,创建于2001年,会员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企业研发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木虫

考研生自爆还没参加复试,就被院长一句话直接录取?网友:你啥来头,爽文看多了吧

小木虫  · 公众号  ·  · 2025-03-30 12:4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来源: 生物学霸 ,作者 STDX


2 月 24 日,教育部发布《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也就是「国家线」;


图片来源:微言教育


各大院校也陆续公布了自己的「校线」「院线」,而这也意味着刚刚从考研大战中厮杀角逐出的那批「准研究生」,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最后一战 —— 复试。


用一生治愈二十分钟


有一说一,能挺进复试的个个不是天资聪颖就是卷王之王,想必面对复试也是稳操胜券的吧?


图片来源:微博


…… 好像也不是。


随便上社交平台搜索「考研复试」这个词条,十个人里四个在焦虑,三个在骂街,剩下的不是在转锦鲤求上岸就是在 emo。


图片来源:微博


唉,确实!过来人都明白,会考试 ≠ 会面试。


图片来源:小红书


更重要的是,面试这玩意还真不是靠突击准备就能稳的。哪怕背了再多的专业课,准备了再详细的英文面试;台下坐着的导师们可是个顶个的身经百战见得多了 —— 你以为「自由问答」重点在于问答? 错误的,重点其实在自由!


图片来源:知乎


比如,当你神经紧绷,磕磕巴巴地背诵准备了一晚上的未(大)来(吹)展(特)望(吹)时,突然给你来一句「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这种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再坚强的小朋友想必也是要碎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再看看过来人们回忆复试,哪是什么经验分享啊,这不《笑林广记》吗?


图片来源:小红书


也行,能把专家组逗笑了也是一种本事,到时候入学每月 600 块钱补贴吃不起饭了还可以兼职去讲脱口秀 ……


图片来源:小红书


更有老师会现场测试抗压能力,烦请各位在评论区出出主意......

图源:小红书


复试前搞抽象缓解焦虑?


当然,也有的选手因准备面试实在走投无路,开始诉诸外物之力 —— 林学面试,打扮成自然之子上场很合理吧?


图片来源:小红书


评论区甚至还为此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光某强是伐木工,与林学专业理念不符;而熊某则主打一个保护森林,一上身妥妥天选林学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


那要是生物学专业面试呢?现成的实验室白大褂你要是担心太普通,那这位网友建议你五花八门的动物造型走起,有一说一,动物学的看完意满离。

图源:小红书


那药学专业呢?网友的这套装扮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图源:小红书


只要多多开动脑筋,每个专业都能找到最合适的面试着装 —— 当然,能不能过校门口保安那一关就另说了,实在被拦下来不让进的话,还可以直接打车去隔壁漫展,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说到缓解复试前的焦虑,还得看战友们整抽象小说—— 赶往复试的火车上,坐在我身旁的竟是院长,还没进入复试环节就直接被录取了。


图源:小红书


还有网友贴心提示:请这类同学抓紧卸载番茄小说。评论区还有一堆考研生人认真码下了一觉醒来自己被导师疯抢系列,看完多少有点 「治愈」呢


图源:小红书


顺风也能翻车,逆风也能翻盘


说归说笑归笑,考研复试这个事还真不是闹着玩的。大家之所以如此焦虑,四处搞抽象,归根结底无非在于两点:


一是面试过程中存在的太多不确定性, 倘若临场发挥状态不好,或不幸抽到意料外的问题,无论多么努力的准备都可能成为无用功;


二是面试打分标准有时难以量化, 无法像一张附带参考答案的考卷一样供人分析阅读 —— 连如何「正确」备考都无从得知。


毕竟,虽然不少在复试中闹出笑话的选手最终有惊无险成功上岸,但还有很多没那么幸运的朋友,是真的因为卡在面试这一关而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图片来源:知乎


复试之所以号称考察「综合素质」,不就是因为值得考察的方面太「综合」了吗。 小到家庭背景、个人兴趣,大到出身院校、学术成果,任何一环都可能是复试选手翻车或翻盘的关键。


大家还记得吗?前两年,有个「331 分逆袭 390 分」的新闻一度冲上热搜。一位考研初试 331 分的考生凭借 90+ 的复试成绩,成功逆袭掉了另一位初试 390 分的竞争对手。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


这一新闻当年也引起一片哗然,好多人猜测这位考生是不是走后门的「关系户」「学二代」?可随着后续调查,人们发现这位考生在本科期间,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 6.58 分的 SCI 论文,还有相当丰富的科研经历 ……


图片来源:知乎


影响因子 6.58 的 SCI 一作,这甚至已经达到大多数硕士,甚至不少博士毕业的要求了。如此看来,复试能抹平初试大几十分的差距也的确情有可原。


图片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公众号


只可惜了那位 390 分的同学,如此大的优势都能翻车,这谁能想到啊 ……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复试确实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但也希望诸位「准研究生」放平心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准备到最好就够了,没必要为那些外在条件感到过分焦虑。


就像老话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只要心中有志,定能志在必得。


顺带一提的是,最近还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这样一个话题:


图片来源:微博


复试确实是相当重要的一次考试,值得认真对待;但更不要被这些互联网上的嘈杂信息所禁锢。


复试根本不是什么去往春天的门票,它就是一场考试而已,无论通过、失利还是压根就没参加过,去往春天的门票始终都攥在我们自己手里。


最后,祝大家顺利上岸!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考研故事~


来源:生物学霸 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不代表小木虫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点击一下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