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证监会发声,涉楼市股市 ·  4 天前  
华夏时报  ·  干货!一图速览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6 天前  
环球时报  ·  深圳消防通报:1人死亡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都周刊

你知道名人有多爱吃吗?

南都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09 12:22

正文



“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Democritus)如是说。


反过来说,一条长路没有宴饮,也像人生无处安放一样。


宴饮与路程之间的美妙关系,大概在你穿越半个城市去吃一块特色烧饼,或者飞过半个地球吃上一口马卡龙,一个冰淇淋的时候就深有体会。


所以,米其林指南把是否值得特意安排一次行程定为餐厅是否出色的衡量标准。


“不虚此行”就是对美食的最高赞誉。


为什么觅食的过程,会和食物之间产生特别的反应呢?


事实上,这种寻味的过程,古而有之。



苏 轼 Su Shi



文人苏轼,放在当代的话,想必已是“治愈系美食博主”了: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中苏东坡全身像


觅食的过程对他来说,是被动的,可美食是公平的,管它仕途坎坷,只要你愿意,自然能发现美食治愈自己,还能拉近与人的关系:在黄州(现湖北东部)的时候,苏轼发现当地猪肉很多,而且没什么人吃,猜想大概是料理方式不对,“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发现“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又说他在杭州府任太守期间深得民心,百姓送肉给他,而他就找大坛子炖了,和乡邻分食,这即是东坡肉的雏形了。


后来,他被贬至海南。苏轼从惠州到海南须要沿着西江而上,坐船走水路走数百里到梧州,然后南转,从雷州半岛渡海登岛。海路凶险,登船前,他还到庙里祭拜求渡海平安。海南当时还是贫瘠蛮荒之地,谁知他在困苦中,竟又琢磨出烹饪牡蛎的办法,在给亲友的信里炫耀:“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看似不愿与人分享,实际上更像在分享美食新知,缓解亲友的担忧。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纷纷为苏东坡作画题字


苏轼的博学多彩与豁达开朗也许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无人能及,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从来不缺肝胆想找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境逆境,依然有贴心朋友——曾有一位姓卓的朋友,在苏东坡居住岭南期间经常担任他和其他朋友之间的信使,步行百里传达信息;而被称为“潮州八贤”的文人吴复古,甚至陪苏轼在惠州一同“流放”同住了几个月。朋友之情,日月可鉴。他在惠州发现了新式的酒,桂酒。于是给一位同乡的朋友陆惟谦写信。结果是,这两千多里路,陆君硬是赶过来了。


要说友情,那都是经得起时间和路程的丈量考验。


▲苏轼的行程,用脚步丈量,用船只接驳,用毛驴代步,千山万水也隔绝不了友人与他的见面。



李 渔 Li Yu



这种“今朝有客,来从淮上,能道使君深意”(出自苏东坡《永遇乐》)的心情,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给出的答案大概会是:不经历寻觅,就不会有发现新大陆的感觉。


李渔全身像


他在《闲情偶寄》里写到“予担簦二十年,履迹几遍天下。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湖则俱未尝遗一,惟九河未能环绕……历水既多,则水族之经食者,自必不少”。


和自己的戏班子一起奔波了二十多年,李渔乘船游历山河湖海,吃的水产自然也多,发现水产的繁杂富饶远胜于其他食材,觉得在书里有记载的也就六七成而已。当地人、渔民总在吃一些他叫不出名字的水产,而味道却极不寻常,鲜、香、味美。这种超出书本经验的感觉,让他的字里行间透出惊喜之情,一股脑地记录下来,那些都是不经过遥远的水路无法体会的极品。



▲李渔 《闲情偶寄》



莫扎特  Mozart



颠沛流离中,美食的解乏能力,甚至可能激发出创作灵感。当美食不是旅途的目的时,漫漫长路中它的意外出现就会迸发出更大的喜悦。来自东方的苏东坡也许不是第一人,但西方的莫扎特也绝不是最后一位。


莫扎特的《香槟》,据说就是在一次出游之后创作的。莫扎特是一个十足的“馋嘴音乐家”,自小随父亲在欧洲大陆巡演,品尝过各国的美食,他会为吃到的新奇食物而兴奋不已,也会为吃到怪味道而感到万分沮丧。



▲莫扎特


一路上,他写了许多信,记录了当时路途见闻:“我的心深深陶醉在了无尽的乐趣中,因为我在这趟旅行中感受到了很多快乐,因为在马车中是那么的温暖,因为我们的车夫那么殷勤周到。他还会在道路允许的情况下把马车赶得飞快。”10岁的莫扎特这样告诉母亲。他在行进的马车里,也不忘谱曲和写信。


《莫扎特,请入席!》一书里提到,他和父亲一样吃不惯法餐,偶尔能和父亲“欣喜地发现”客栈里有荷兰式晚餐,看着肉和胡萝卜在锅里翻腾,站着吃也其乐融融。


▲如今在奥地利萨尔茨堡,还有着著名的莫扎特晚宴。一场以音乐和美食交融的盛宴。


看来,在美食面前,才华上受尽上帝恩宠的莫扎特,也食得烟火了。



贝多芬 Beethoven



无独有偶,贝多芬同样是美食爱好者。



▲贝多芬画像


在维也纳居住的35年里,咖啡馆和小酒店是贝多芬的第二个家,他经常在里面会友,和远道而来的朋友共进晚餐。而每次邀朋友在家里进餐时,他也会向相熟的鱼店订货,而餐桌上可以说是山珍海味和美酒兼备。


▲开在贝多芬故居内的餐馆



彼得·梅尔 Peter Mayle



如果说分享美食是音乐家们获得灵感的一种方式,那么觅食的经历,不仅令过程充满探险和猎奇性,还会让食物蒙上一层浪漫光泽——你无法阻挡觅食本身意外地成为最好的回忆。


把生活方式和美食写得活灵活现的作家彼得·梅尔在《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一书中写道,他曾经在一年夏天碰巧发现了一家特别好吃的餐厅,而事实上他根本不记得具体吃了什么了。


相反,他却记得这次觅食过程中闪闪发光的片段:那次他开着车抄近路,意外地闯入了一个小镇。开进镇子的小路空无一人,路牌也陌生得很,其实是走错了路。镇子中心是是个小小的广场,周围的房子都关上了窗户阻挡暑热。一溜桌子和椅子摆在了一排梧桐树的浓荫下,边上的餐厅正供应着午餐。周遭是如此安静,他听到广场中央喷泉水花飞溅的声音,“那是夏日里最好听的声音了。”独享还是寂寞,消息还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寻了过去,即使要特意在寒冬里驱车一个多小时,也不虚此行。


/

"Good times are always worth driving to."

/


是的,天才们或许也发现了,美食似乎总有一种隐约的驱动力,即使在岔路上,只要吃到好吃的,心灵就得到宽慰,只要与人分享,愉悦就加倍,而我们也能继续出发,探索新旅途。这也是米其林——“驱‧寻味”之旅,号召乐趣旅行新主张,呈现驾车觅食间的无限生机活力。


出发吧,

前往一趟寻找极致的驾驶与美食体验。


“Good times are always worth 

driving to.”


驾车不只是为了到达,更是为了出发,

去享受旅程中的点点滴滴。


发动引擎,好时光,值得共享。


米其林,

让每个人成为创造生活乐趣的艺术家,

指引你开启精彩万分的愉悦寻味之旅。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米其林的自驾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