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骏飞:
如何正确地讨论一个问题?
首先,谢谢杜课的读者们对上一个话题的参与,谢谢大家的真知灼见,也谢谢各位的坦诚和认真。
其次,我想说,讨论这个“对外卖员说谢谢”的问题,像讨论所有问题一样,我们要学会“定义”问题中的概念、判断和情境,然后通过类型化分析逼近全景观察,然后再试着聚焦某一主题作出客观判断。
“对外卖员说谢谢”这个问题,由几个子问题建构了一个问题域:
1、我们所讨论的(对外卖员所说的)“谢谢”,是作为一种
礼貌用语
,还是一种
具有实际内涵的感激?
如果我们说“谢”,是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汉语里的谢仪,谢忱,谢恩等,均是此意),我们将只会因“自感”受人恩惠而“面谢”、“致谢”、“感谢”。因此,假如有人认定外卖员的劳动只是职业行为,与我们之间只是生意关系,自然也就不会觉得有感谢的“必要”。(这个逻辑,其实也适切于对教师、医生职业的定性,不是吗?)
但是,我们如果遵循当代文化,将“谢谢”作为礼貌用语和文化礼仪(且不论这种要求是来自西式语境,还是传统道德,是绅士风度,还是感恩文化),那么,
说“谢”就是一种表达善意的教养行为,也是文化身份的自我肯定。
此时,我们不仅仅会因为外卖员为我们服务而说“谢”,甚至会在一个竞争赛场上向竞争对手说“谢”。
界定了这个差别,今天的讨论就变得容易起来。
2、我们是对
某一个特定
的外卖员、
某一类型
的外卖员说谢谢,还是
无差别
地对外卖员阶层说谢谢?
面对一个趟过洪水,历尽千辛万苦给我们送食物的外卖员,大概,任何人都会说谢谢,因此,那些明显给我们以“恩惠”的外卖员,不会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体。
同样,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外卖员,某一个严重伤害了你的外卖员,以及另一些形形色色的特例,也不会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体。
我们要讨论的,其实是这一个职业的总体,是一个抽象的外卖员职业行为。
辨析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代入过多的个人情感、个人经历,也不会举出个别极端情境来立论或驳论。
3、“对外卖员说谢谢”是一个
规范问题,道德伦理问题
,还是一个
文化问题?
如前所述,不管是“感激”还是“客气”,在任何一种前提下,“对外卖员说谢谢”都不会是外在规范——更不可能是外卖员的索求,而只可能是你的自我要求——礼仪、教养或善意。
因此,
它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
在群体压力环境下,它可能会变为一个道德伦理问题;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人强迫你说“谢”,除了你想避免自我鄙夷。
4、我们是在讨论实然的社会现状,还是要谈论应然的社会预期?
如果是要讨论实然的社会现状,那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主观评论,而要基于数据和经验性材料、基于不同主体的自我陈述、基于一个规范的定性分析。
因此,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应然的社会预期。
也就是说,我们要讨论的是: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会有助于建设一个理想社会?
5、我们是在以外卖员服务对象的身份谈论,还是从超阶层、超主体的立场来谈论这一问题?
我在这里,讲到过两次“无知之幕”。
我们只有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假定自己并不知晓各自的社会身份时,才能进行理性的对话,才能通过一个公平的决策以实现正义。
因此,当我们是顾客的身份时,讨论“是否对外卖员说谢谢”,必须假设你自己正可能是外卖员、正可能是外卖员的父母和孩子。当我们是外卖员时,讨论“是否对外卖员说谢谢”,必须假设你自己正可能是顾客。
其实,这也如同《朱子语类》里所说:
“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6、像“对外卖员说谢谢”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争执不下?甚而至于,争论成为了一种无休止、无结论的话语群殴?
通过前述五个子命题的辨析,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有结论了:
当我们不能以“定义—分析—判断”来讨论问题时,我们就不是在对话和讨论、而只是在说话和诡辩,并且很快会形成互掐和抬杠。
“对外卖员说谢谢”这个平凡的案例,其实典范地呈现出了当下网络空间里,我们这个社会的“对话的困境”。
我以为,这种困境体现在三个致命的方面:
(1)一些有对话欲望的人并不那么懂得对话。
(2)大部分对话不是为了协商、求得共识,而只是为了反驳异己、分出高低。
(3)智识阶层不能有效地介入社会对话,也并不被公共空间所接纳,更不被资本、媒体和公权力所珍惜。
7、最后,我想谈一个延展的话题。
当下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不同学科的学者想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当下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里,有一个显在的大问题:
社会对话陷于失序、失焦、失范的困境
。
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有如此多的失序、失焦、失范的“社会对话”?我以为,那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历过漫长的文明演进和文明灾难后,我们的社会形成了一个对话不友好的“场域”。
具体来说,我们的社会对话缺失了以下7个文化基因:
(1)概念的确定;
(这通常与公众的语义辨析能力有关)
(2)超然的思想理性;
(这类理性,传统上大多来自“知识分子”阶层,但这个阶层历经磨难,今天已杳无音讯)
(3)类型学与有边界的分析;
(而不是过度的概化和绝对化的讨论)
(4)证据(事实、数据、情境);
(这需要一点科学素养,而非政治正确)
(5)逻辑判断与语义推理;
(逻辑思维会在童年启蒙,在成长期定型,并终身受制于信息环境)
(6)清晰、冷静而完整的表达;
(这是小学、中学、大学里普遍被忽略的话语素养)
(7)知识善意。
(知识不是权力,也不是立场,更不是利益,而是善意。越是伪知识和浅薄无知,越是蛮横霸道和充满恶意;而越是真正的知识,越有对话的善意)
以上,是我对各位的讨论的一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