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致力于提供各高校热门考点与真题解析,为备考戏影专业的学子们提供宝贵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我们不仅深入分析历年真题,帮助大家了解当前戏影考研的命题趋势,同时也分享高分考生的答题方法和策略,以便大家能够借鉴并应用于自己的备考过程中,有效提高答题水平,最终成功考入理想的学校!
结合中国广电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实例,谈谈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题目分析
:
“传统文化”其实在戏影考研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考点,需要大家对于“传统文化”专题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学习和准备。题干的“如何推动”实际上是要提出发展策略,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代相适应,“中国广电和网络视听行业”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所以其实答题的自由度很高。北师的这道题在题干上没有指出两个结合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考生结合政治知识点,如果自身基础不牢,答题就有点被动。
我们要在这道看似比较“基础”的题中取得高分,其实无非需要文章达到超越他人的广度和深度,这就检验考生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在答策略性题时,不仅仅可以从正面提出策略建议,也可以从反面警惕不良现象的发生,做到辩证思考。在写文章时,首先需要构思好自己的论述架构,做到逻辑严密,其次要清晰表述观点,最好还可以让观点新颖且有力,最后运用好例证,做好总结,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题目来源考据:
北师大2024考研真题:论述“两个结合”对中国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启示和指导意义
知识点:
传统文化专题
分值判断:
论述题是35分,分值占比高,建议在书写体量上至少达到答题纸三个版面。
注意:本题原题为:“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广电的发展有何新的指导作用?此题为北师大院校老师出的同一知识点的题目。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上升,我国的文化自信也已经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彰显,彻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融入到文化艺术领域的内容创作、呈现与传播之中。
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来,这一命题就推动着我国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不断发展。下面将从内容、技术与传播三个角度对实践中的这一命题进行分析和阐释。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转创新性发展,把握住当下时代发展的主题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流行的主要形势也是不断革新的,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命题相结合,才能保证其持续性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岸关系”话题在大众视野中愈发活跃,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湖南卫视与芒果TV推出
《声生不息·宝岛季》
用歌声联动两岸,将两岸非遗、民俗等传统文化融入歌曲中,受到两岸观众好评。再例如山东广电立足入海口生态保护,推出纪录片
《大河之洲》
,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也获得了广泛称赞。
因此,在回望历史的同时立足当下,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必修课,也是广电和视听行业取得好成绩的必经路。
走出国门连接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体现国家软实力是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发展所背负的使命。而西方文化所惯有的“霸权主义”思维会让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的强盛必定带来霸权,误以为中国的文化交流是代有攻击性和压迫性的。
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内容创作者们要寻找新的视角来打破文化壁垒。
在综艺
《乘风2023》
中,越南歌手以她的视角演绎了歌曲《迷迭香》,用西洋乐搭配国曲,消解了文化传播中的固有思维和误解,为文化出海提供了新思路。
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中,融合与创新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为全球化的文化共生铺平道路,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发展。
“编码与解码”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信息传递与理解的准确性,而“语法”则是编码的重要组成,对解码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受众的年轻化都要求传统文化的节目形式创新变革,高雅深奥的表达不再是唯一形式,更加现代化个性化的语法或许才是时代所需。
B站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无论是让二次元人物与传统艺术家合作演绎经典歌曲
《茉莉花》
,还是与河南广电联合推出舞蹈节目
《舞千年》
,他们都通过现代舞台科技与文化剧情舞蹈展现历史长河中的艺术,以一种更时尚更新颖的方式被年轻一代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文化传播与传承中的年轻力量。
总而言之,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生产中主题、视角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挖掘和创新,使得广电和网络视听行业在本质上把握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点,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中扎稳了根。
《声生不息·宝岛季》
技术为内容呈现塑造了多维的空间和手段,不仅画面内部带来了全新的立体化视觉效果,而且可以延伸人体感官,实现观感体验的立体化。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运用与推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AI技术AR、VR技术的出现
,
虚拟数字人、虚拟主播的应用以及元宇宙世界的搭建
都使得原本消失的或者想象中的东西变得直观、立体、甚至可以触碰,实现与过去和未来的互动。爱奇艺上线
《墨之韵》
使用户可以通过VR在虚拟宣纸上创作,体验中华书法文化;芒果TV
《全员加速中》
搭建自贡元宇宙,观众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体验到非遗项目。
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也
使广大创作者和观众都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无
限
可能。
受众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深度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沉浸式互动,作为受传者在传播中更加深入地与传统文化产生链接。
例如
《新春非遗之夜》
线下演出与游园结合,观众与非遗项目之间的距离感被消除,在潜移默化间,非遗的特点以及文化意涵融入了观众真切的体验;
另一方面则是主导式生产,从受传者变为传播者,主动参与到内容生产中去,而网络视听行业此时要做的就是为用户搭建起内容传播的平台。
以B站为例,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推广以各大UP主为主力,充分发挥UGC和PGC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多对多,激发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打造全民参与的新业态。
拟态环境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逼真,现实与拟虚拟的分界线将愈发模糊。人类对于技术的依赖程度越高,丧失主体性的风险也就越大
。在对于技术的运用中,要警惕过分沉溺于虚拟的风险。
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指出:“大众传媒环境下,人们脑海里的世界是依据媒介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是简洁的,看不见的事实”,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利用技进行文化传播时都要把握好分寸,注意辩别虚假和真实。
总之,技术是方法是手段,传统文化的发展才是创作的目的与彼岸。
(一)深入推进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团队、先进的技术,强大的资金支持;新媒体拥有用户的网生形态,活力的创作因子,更具传播性的效能。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有助于彼此助力,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文化传播的新发展。
最好的证明就是湖南电与芒果TV的融合。
芒果超媒在当下创作的一系列节目,既推动了文化传承,又促进了文化传播
。例如
《国宝皆可潮》
对于传统历史文物固有展示形态的打破、
《声生不息・宝岛季》
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促进等。此外,推动县级融媒发展,打造多元一体化文化传播渠道,也在推动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播与广泛触达。
(二)重视媒介融合的潜力
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有助于激发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也有助于破圈收获更多受众。
电视剧《风起洛阳》改编自马伯庸的小说《洛阳》
,在上线爆火后又开发了线下VR体验馆,并于洛阳落地,对于洛阳这一历史名城进行极致的开发,也证明媒介融合在传统文化发展领域的巨大潜力。
由于网络的无形以及相对开放的文化生态,网络视听行业已成为文化出海的主力军。
近年
《长安十二时辰》
剧集的成功出海让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同时也越来越多互联网平台看到网络视听全时态、高渗透、沉浸式的独特体验,也开始搭建海外平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有助于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多元、深度传播。
《风起洛阳》
当下中国广电和网络视听行业充满发展机遇和逃战,寻找到符合时代语境和受众心理的创作角度,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对于传统文化的立体呈现与空间拓展,在做好内容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播,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