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伴随锂电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优质标的快速减少以及监管政策的趋严,锂电行业的“釜底之薪”已被抽出,未来上市公司大举跨界并购布局锂电行业的现象或将逐步消退,同时一、二级市场的锂电投资风险均将骤增。
自2015年以来,上市公司大举跨界并购布局锂电行业已尝到不少“甜头”。如主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的天际股份,今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380%至430%,主要原因是公司收购了江苏新泰100%股权,而江苏新泰主营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从2016年12月份起纳入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范围。
又如东方精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90%至340%,也是因公司收购的新能源电池系统方案供应商普莱德,该公司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纳入东方精工的财报合并范围。
然而,有人欢喜就有人忧。近期,胜利精密与苏州捷力因业绩对赌失败而上演的“互掐”大战备受业内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少有三家锂电企业未完成业绩对赌协议,包括融达锂业、美拜电子和苏州捷力。
从联想佛塑科技收购德朗能失败,到长信科技中止收购比克动力、奧特佳停止收购海四达,再到融捷锂业、苏州捷力、美拜电子三家锂电企业2016年业绩对赌失败,可以看出随着锂电行业分化加剧,上市公司并购锂电企业的风险也已经凸显。
有业内人士认为,伴随锂电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优质标的快速减少以及监管政策的趋严,锂电行业的“釜底之薪”已被抽出,未来上市公司大举跨界并购布局锂电行业的现象或将逐步消退,同时一、二级市场的锂电投资风险均将骤增。
“风口猪”面临硬着陆 锂电并购风险将骤增
事实上,自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爆发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动力企业目录、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重审、补贴政策调整、3万公里行驶里程等政策规范锂电行业发展,这使得跨界锂电行业存在政策调控带来的变动风险。
这样的背景下,被担忧收购后前景不如预期,从而导致收购中止的不仅只有比克动力。7月底,江苏海四达25亿元收购案终止,收购方奥特佳向证监会申请撤回了文件。对于终止的主要原因,奥特佳表示,近期资本市场、政策及环境的出现变化,若继续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难以达到各方原有的预期。
有专家表示,传统产业收购锂电企业是因为原主营业务红海加剧,要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这两年谈成的收购交易都是基于锂电风口时期的业绩预测,现在风停了,被收购公司的业绩可持续性和成长性自然会遭到质疑。
资料显示,海四达主要从事锂电池的研发生产,从2014年开始在动力锂电池方面加大投入,并进入了工信部《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二批)及《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
随着锂电的关注度骤升,公司估值经历了数次大幅增长。2014年6月份,海四达引入新投资,公司整体估值达到4.25亿元;2016年3月份,兴富睿宏、钟鼎三号等公司在没有得到业绩承诺的情况下增资海四达,使公司估值更是窜升至10.06亿元。
从第一次增资后的4.25亿元到奥特佳25亿元的收购叫价,短短两年内,海四达的估值扩大了5倍之多。这种高估值让前两次增资的参与方获得了巨额利润空间。但对于收购方以及其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若海四达业绩达不到预期或部分参与方无风险撤出,则将承担股价下滑的风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海四达大客户订单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偏大。数据显示,2016年,海四达主营业务收入达8.47亿元,锂离子电池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达到81.38%,其中前四位客户就贡献了4.5亿元,占到锂电池总销售收入的65.28%。
实际上,政策环境趋严、估值过高、大客户依赖严重是目前锂电企业共同面对的难题。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专家组成员方建华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伴随着动力电池近年来产量激增以及新能源汽车政策面临再调整,此前被过高估值的锂电企业其业绩承诺将很难兑现,无论是一、二级市场的锂电投资风险均将骤增。
↙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