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养老产业观察
养老产业观察者、思考者、实践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报Pro  ·  张一鸣甩出王炸,抖音商家一片欢呼 ·  昨天  
中国药闻  ·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养老产业观察

[深度调查]苍老与寂静——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

养老产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18-05-07 12:24

正文


全文字数:   4872

阅读时间:   15 分钟

现在,请您慢下来,听他们说。



从大学城出发,抵达位于渝北区龙山大道的桂湖老年公寓,约两个小时。上午九点半,桂湖养老院安静地坐落在马路拐角,进门后,栏杆将道路分叉,两住宅楼分割在东西两头,中央是大片的绿化地。这两座住宅楼正是老人颐养天年的所在。


步于桂湖老年公寓,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绿”。

绿色,是这里最显眼的也是最具有冲击力的颜色。

碧潭绿地,青林阴翳,静处依稀闻得上下鸣声。

绿色包围着老人们,他们摆弄着一些活动设施,或立或坐。


1

机构养老

物质为起点,精神是终点

沿道路左行,1号公寓楼近在眼前。

进门后,穿过不大的庭院和走廊,便至活动室。

墙上多有字画、定期举办活动的信息。

一位老人正在房间中央的桌边读报,见状起身,转而坐至窗边的座位。

一报,一杯,也随他坐在了光影中。


一墙之隔,两个世界。门外繁华,门内是充满绿色的、蕴含安静力量的生态。

老人们聚集在一起,慢慢行走、说话、呼吸,就像被降低速度的动画,一帧一帧,重复、回放。

这样的画面,比之城市中心的年轻与喧嚣,更见其状。


静静地坐着的老人

大门前的老人,向里看

这里虽是民营机构,国旗、党旗随处可见。

也不乏各类标语,“努力让老人过上幸福、安宁、保持尊严的晚年”。


在院长办公室的墙上,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贴士”。

院长说,张婆婆患老年痴呆,总认为儿子没有给她交费,便日日来办公室,询问费用是否缴清。为了让张婆婆安心在养老院吃住,办公室便贴字以告。婆婆每至,见字便可心安。



2

失衡:斜坡上的跷跷板


65岁的程惠雯有三个子女,尽管眼下与子女同住,但是对居家养老的状况并不满意,希望社区能够完善养老服务。

“现在的情况,社区方面的条件还很差,各家各户都在自己家里面,老人没有接触社会的环境。


我们在采访的时候,正遇到她前来咨询入住。她对养老的困境有着很深的感触:

“我们太有需求了。”


“托儿所现在到处都是,养老院就比较少。 老人接触他人、社会得少了,性格、脾气、身体各方面都会衰退。”


“我觉得社会上普遍不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民生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养老机构要更多,今后还是有需求;再一个是社区的服务中心,应该大力提倡。


带着程阿姨的问题,我们采访了渝北区街道办事处马主任。

“我们现在也提倡社会组织的介入,有社工来关爱关注老年人。这些现在正在逐渐地发展起来。

“我们街道今年每个社区都要全部引入社工组织,看老人的特殊群体有什么需求,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组织一些活动,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目前,重庆市共有养老机构1400所,养老床位21.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0张。


然而,这样的数据并不乐观。

重庆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54万。还有城市空巢老年人家庭约65万户,农村留守老年人家庭约61万户。


这意味着,即使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能够承担一部分养老职能,大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仍然需要护理型养老机构来养老,养老机构床位数的缺口仍旧很大。

3

始于物质,归于精神

机构养老

雷显琼今年85岁高龄。

头发梳得发亮,衣服陈旧但不着尘埃。床头的瓶瓶罐罐攒了很久,摆放得四平八稳。


“方便、多元”是她对公寓的评价。“特别喜欢。”

生病了,抬手便可按到呼叫器。烟雾报警器每间屋子都有……她细数着这里的种种方便。



一句“没想到”,她重复了四五遍。

“住在这里习惯了就不想回家了。

“生活非常人性化,感觉很温暖”,这里更像是她的家。


雷奶奶以前的单位倒闭了,社保为她保证了生活。“ 没有想到自己老了还能有这么安定的地方,有人接收我们,太满足了!”


养老公寓的餐盘卫生清洁、菜品丰富营养,“自己在家懒起来方便面就解决了,这里真是太好了”。


作为老党员,雷奶奶又补充道:

“我们党支部每个礼拜都有文艺活动,作为党员还是要过渡一下噻。”


根据院长的介绍

养老公寓的大部分老人,是通过熟人介绍了解到这里的。

老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相仿,身体健康状况相似。 他们大多以自理式养老为主。

招收老人时,养老院有基本的护理等级评估,护工与老人间的了解、服务的程度和侧重。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提高护理水平,也是养老公寓人性化服务的重要一环。


4

护工:守护者的困境

机构养老


护工   李汉琼      杨前芬


49岁的李汉琼是一名护工。

在工作于老年公寓的4年里,照顾过的老人有很多。照顾期间,她与每个老人都相熟。

她介绍道,护工们的工作方式是一个地方做一个月,包括每个楼层、每间屋子,这样轮换的方式是公司的规定。


为老人早上起床穿衣、帮助吃饭、卫生清洁和身体活动,24小时值班,晚上会睡在老人身边,帮助他们上厕所。 这些都是她的职责所在。

这幢楼共有10个护工,每个护工照顾6-7个老人。每晚巡查3次,自理的不能自理的都要巡查。


“还是有点忙。”

“自己也会老去,在这里做的时间久了,看见这些老人,想到自己也有一天会这样。”


从农村出来的她,说自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到这里来也算进城打工,老了也可能会回到农村去种橘子也可以“求饭吃”。

她一边说着,身后的坐在轮椅上的白发老人多次呼唤李汉琼,试图起身。李汉琼没有回应。


另一位护工杨前芬则说: “做这样的工作习惯了,感觉比其他的体力活还要好,也是一种‘积德’。 ”


今年53岁,到这家养老院已经有6、7年的时间的她,对养老院和老人都颇有感情。

“老年人脾气不一样,有清醒的也有糊涂的,有时候可以让老人开心,有时候又惹老人生气。”


对于工作的压力而言,每当感到压力,就想到老人是病人,而不是“好人”。

“还是自己觉得很多地方没有尽到责任,只能边做边学。说做得好,其实是做不好的。”

在这家老年公寓中,家属探访的时候会评价护工的工作质量。而老人很少会自己主动提出要求和建议。


在这里住了4年有余的吕中华婆婆虽然心中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也不愿去表达。


吕婆婆的丈夫卧病轮椅,需要特殊监护。而护工的人数有限,根本不能照顾到所有需要监护的患病老人,更不用说普通老人了。


老伴每个月要换一次尿管,都需要护工帮忙抬轮椅,“如果正好是空闲时候,也能叫来两个护工帮忙”。


对于护工而言,也有自己的矛盾。

除需平衡工作与家庭外,她们做为老人服务的工作中也时常想到自己家里的老人。

没有去细致地照顾他们,舍弃了自己的老人,仿佛也没有尽到孝道。



隐忧


当前重庆市有 1.5万 养老护理员缺口。


其中,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尤其匮乏,而取得专业资质的护理员占比不到30%。


陈永进教授指出这与护工的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有关。

社会的急功近利性导致在一些问题上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一般能不干就不干。



他呼吁无论哪个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都应得到尊重。

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敦促政府加大投入。机构管理者更应该改善必要的条件。各方统筹才能将工作做好。


护工的关爱意识受其自身文化程度局限,需要通过必要的培训和规范化的建设来提高。


而桂湖老年公寓作为一家民营公司,老人对其而言,更像是各户。


接待室的墙上,老人档案的保密制度公示栏、公寓退费退餐的管理规定,以及从公司利益和法律角度出发的规章制度井然而示。相比而言,缺少人文关怀。


其员工评价标准里,优秀员工的标准是 “愿将终生奉献给养老事业”“与公寓荣辱与共”“有超越现实物质世界局限之境界” 等,难以考量,亦未免有失可行。




“每天都在服侍这些机构里的老人,觉得他们也很可怜,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即使也是‘有钱人’才能住到这里来。”


费用:鱼与熊掌



吕婆婆觉得收费虽然有些高,目前还能够接受, 因为整个行业都在近几年涨价,水涨船高。

对于收费价格问题,护理型养老机构自身也较为矛盾。


将项目定位于中端收入人群,虽然可以响应社会和政府要求,有助于解决养老的社会问题,但其本身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 为了保证项目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其收费必然会超过目标客户的平均支付能力;为了满足养老这一社会目标,其收费会下降,必然会丧失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为了兼顾二者的需要,政府应该做好相应的补贴和扶持。


说起老人的子女家属,护工说他们大概每个星期都会来。 这说明通过机构养老的环境,既为子女创造了空间,也没有剪断两代人联系的纽带。 问及印象较深的、感情较好的老人,杨前芬颇为自信地说老人们都非常喜欢她(们)。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