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点小自卑
你是不是:
路上碰到熟人,不好意思打招呼,直接装没看见走掉。
自己做事时,不好意思麻烦别人,都是一个人默默完成。但别人求你帮忙的时候,不好意思拒绝,最后只能苦了自己。
参加饭局的时候,习惯一个人拿起手机默默玩,不敢主动与人交流。
不敢说出内心当中梦想,怕被人嘲笑。
做事时,内心总渴求别人的认可,但又害怕别人看出来。
这些都是隐性自卑的表现。
在当今这个随便去网红店都要打卡的时代,自信才是应该是主流。
但仔细想想,每天常发朋友圈,每次旅游都要拍照的人,只占朋友圈里的10%。
剩下90%人,才是普通的大多数,大家只是沉默的大多说,小心翼翼的隐藏了自卑。
这种轻微的自卑,其实非常影响个人的发展。
自卑者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机会的把控能力太差。
很多人都觉得善于表达的人,才能抓住更多机会。想想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太好,所以就默认自己开口也没机会。
其实社会真相是,主动表达的人,就能抓住机会。
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没有经受过多种沟通训练。敢说,就成了获得机会的核心分割线。
而且大部分机会的来源,都是非常偶然的。可能是某一次临时凑数的饭局,也可能是去哪里旅游的时候,碰巧认识的一个人。
这时候主动开口,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可惜很多人,往往因为内心的小自卑,选择不说话,让机会白白错过。
2
自卑背后的原理
那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种隐性自卑的心理呢?
因为心理的封闭性和防御性。
1)封闭性。
性格分析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大五人格理论里,一个很重要的考量维度,就是开放性——封闭性。
开放性是指,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开阔,喜欢从多种角度思考,对生活当中的各种变化,也吃积极拥抱的态度。
封闭性正好跟着相反,指思考的时候,总喜欢从个人自身身上找问题,对生活当中各种变化,采用被动接受的态度。
一个人的心理,如果更加偏向开放性,就会喜欢与人沟通,参与各种活动。如果更加偏向封闭性,就习惯一个独处,默默做自己的事情。
特别注意,这里是习惯一个人独处,而不是喜欢一个人独处。
因为从生理本质上来看,人就是一种群居动物,所以理论上没有哪个人,是真正喜欢一个人独处的。
除非就是感觉自己跟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跟环境保持一定距离。
这里的格格不入,大多时候就是一种自卑,担心自己的社交能力欠缺,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选择远离。
心理上封闭性更强的人,另一个特点是,一旦事情出现错误,往往会从自身开始找问题,然后慢慢陷入自我怀疑当中。
比如,你写一个活动的策划方案被老板否决了。
心理开放性好的人会想到,可能是活动不重要,或者老板改变了主意,或者同事无法完成相应的配合活动等等。总之,会在内心里让别人分担责任,最后事情就过去了,觉得无所谓。
但心理封闭性强的人就会想,是不是老板讨厌自己啊,是不是自己真的很挫啊,万一被开除了怎么办啊等等,几乎不会考虑别的可能性。
这么想下去,就会越想越焦虑,然后犯错越多,最后进入恶性循环。
这种封闭性,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即感觉周围的环境不确定性很强,自己根本控制不住。万一出现什么不好情况,可能自己就会无辜遭殃。
所以封闭性强的人,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我隔离倾向,就是跟周围尽量减少接触。
这种心理的核心逻辑是:我不参与这些事情,那这些事情最后就不可能影响到我。
当然,这本质上一种掩耳盗铃。
另一方面会表现出很强的焦虑感,即担心周围可能有什么不好事情发生,会波及到自己。
任何一点小事,都会引发一场内心戏。
所以这样的人,看上去总是有点紧张和警惕。
总的来说就是,封闭性强的人,容易自我设限画地为牢。
2)防御性。
心理的防御性是指所有人都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畅销书《心灵的面具》当中有非常充分的描述。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和其他动物是一致的,都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即通常会待在一个让自己感觉到比较安全地方,比如自己家里。
但是一旦周围开始变得不安全,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会迅速提升好几个级别。
就像公司几个人开会,本来大家只是相互交换意见,但说着说着,就开始吵起来。
实际上谁都没有打算跟对方吵,只不过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把事情激化了。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从构成上来说,分为三层:最底层的脑干,即爬虫类脑,管理基本的生理功能,比如呼吸心跳什么。中间层是脑干,即动物类脑,管理情绪和简单思考,最外层才是大脑皮层,即灵长类动物的脑子,这部分才负责人的意识。
三个层次的大脑,越是底层反应就越迅速。
在争论的过程当中,只要有人先情绪激动,其他同事的大脑会迅速先感觉情绪,然后才能反应到意识层面。
所以其他同事无论主观愿不愿,都会感受到明显威胁,所以一定会展开防御性,即也开始大嗓门说话,试图争夺话语权,到最后大家都会吵起来。
人面对威胁的时候,基本行为模式就两种,一种是战斗,一种是逃避。
于是同事们就会出现有一两个沉默不说话,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剩下的人都在使劲的争,就连劝架的同事都在大声的吼。
这实际上都是被情绪亢奋的人带跑偏了。
所以人们常说,愤怒,往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自卑的人,恰好是防御性很强的人。
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各种威胁。本来只是同事之间开开玩笑,他们都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被针对了。立马发动反击。
这种情况多发生几次,人缘就该被败光了。
3
怎样克服自卑?
一般书上提到克服心理自卑,都会说一些正念、冥想、潜意识之类的精神训练法。
这些方法确实有用,但总体来说,操作复杂,而且效果比较一般。
我倒是通过自身摸索,尝试出了一套方法,效果还不错。
我曾经在珠海组织过一场千人TEDxZhuhai演讲,效果还不错,当时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1
)
构建安全感。
我当时举办活动的时候,自己也就是个银行小职员,一没钱二没人脉,也没啥经验,心里是比较忐忑的。
不过我能想明白,一场活动想要举办成功,首先得有资金支持,但我自己肯定是没这么多钱的。
我那时壮着胆子向银行领导提出举办这样一场活动,理由是既能提升品牌,也能提升我们在青年用户当中影响。
本来没报多大希望,但领导同意了,还批准了1.5万元预算。这笔钱在当时的珠海可以租一个不错的地方了。
有了这笔钱打底,我心理的安全感就急速上升,因为有了钱就有了场地和小礼品,千人规模可能达不到,但几百人肯定有了,这就可以确定,事情不可能办砸了。
2
)
进行心理演练,突破自身限制性信念。
有了钱,剩下的就是邀请嘉宾。嘉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最后参加的人数。
但我当时谁都不认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实在没办法,就打算在知乎上发私信,联系各种大佬。
刚开始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怵的,因为那会儿我知乎上没有多少粉丝,也从来没跟大佬互动过。
说到底,还是害怕被拒绝。
于是自己先好好琢磨写邀请私信,然后大脑中设想各种应对方案,多预演几次,觉得挺熟练了,就开始发私信。
果然,刚开始的几封信全都石沉大海,好在我有心理准备,继续发。
后来就有一个大佬来询问,具体怎么回事,我就是按照实现预演的回答进行,大佬居然当场同意了。我当时可真高兴坏了。
有了这次成功,我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突破了自己不够的限制性信念,再跟其他大佬联系的时候,就从容了很多。
3
)
确认周围人的态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