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馒头说
来来来,听馒头说一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18岁当选“中国好人”的他,参军了! ·  2 天前  
后沙月光  ·  罗老师又翻车了,这次是因为“辛亥革命” ·  5 天前  
大白话时事  ·  撕裂的认知 ·  5 天前  
求是网  ·  双语视频丨在六朝博物馆触摸历史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馒头说

【2.15·番外】那一场逼宫的大戏

馒头说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2-15 08:56

正文

今天是2017年2月15日

这是“馒头说”第 108 篇文章


周一发完推送后,后台收到了很多消息,都提出一个要求:


“要填坑!想看袁世凯的逼宫戏!”


我夜观星象,掐指一算:清廷退位,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暗战袁世凯……


这些事情,也就发生在历史上的这几天


如果这几天不写,那就得明年的今天再写了


所以,今天索性就接着上次的那篇,写个番外


说说袁世凯那场逼宫大戏




【今日引子】

1912年2月15日

袁世凯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1


在阅读本文前,如果没有看过前天的文章,请点击下面传送门:


《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


然后让我们先一起来到1912年的2月15日。


这一天,踌躇满志的袁世凯,从孙中山的手里接过了“临时大总统”的权杖。


正如上一篇文章说到的那样,孙中山之所以选择“让位”,是审时度势之后的无奈之举,但也是因为他曾立下誓言:


谁能逼清帝退位,我就保举谁做大总统。


当1911年10月10日,武昌响起革命第一枪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短短4个月后就能逼大清王朝拱手让出江山的,居然是袁世凯。


2


好了,故事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们先倒退两年,回到1909年的1月2日。


这一天,清廷颁布了一条谕旨: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著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意。”


就是说,袁世凯你原来是很受恩宠的,但是你现在脚不好,回家养病去吧。


没错,这一天,50岁的袁世凯遭遇了人生中一个转折点,由盛转衰。但之所以要选这一天开讲,是因为如果那场“逼宫大戏”不从这里开始说的话,就是索然无味的。


袁世凯为什么会被“免官”?


因为当时的摄政王载沣。


载沣是谁?“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是也。但他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光绪皇帝的异母弟弟。那他和袁世凯有什么恨?因为“戊戌变法”。


摄政王载沣


1898年的9月18日,“变法维新派”陷入绝境,走投无路的康有为等人,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当时已经开始“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身上,希望他能够派兵包围颐和园,杀死慈禧太后和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


其实这也体现出了“维新派”当时天真的一面:以当时袁世凯手里的那点兵,要去对抗荣禄掌握的军队,无疑是以卵击石。袁世凯原本就不赞成维新派激进的做法,又怕维新派失败后供出自己受到牵连,最终回到天津,向荣禄禀报了这件事。


之前有说法说,是因为袁世凯告密才引发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但这前后时间是对不上的。从时间和逻辑上推断,应该是慈禧上台在即,袁世凯怕受到牵连,才向荣禄告密——他并不是造成维新派“政变失败”的元凶,但无疑是加重了维新派之后遭受的惩罚(戊戌六君子)


慈禧重新上台后,开始软禁光绪,直到后者抑郁而终。


悲情光绪帝


“告密”这件事作为另一个分支,不在这里展开,我们回到摄政王载沣。


1908年11月15日,中华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慈禧驾崩了。


老佛爷去世消息传来,袁世凯呆若木鸡——慈禧是提拔他一路上升的大靠山。更让袁世凯头疼的是,即位的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一直对他怀恨在心。


载沣一直认为,是袁世凯害死了自己的哥哥载湉(光绪帝),他要报仇。


最早,载沣是想杀了袁世凯的。不仅仅是因为兄弟之仇,更是因为袁世凯当时作为一个汉人,官拜直隶总督(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之地,所以历来为清朝九大总督之首,袁世凯的前几任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再加上演练新军,权倾朝野,已经对满清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


当时,载沣连杀袁世凯的办法都已经构思好了。劝住载沣的,是当时的军机大臣张之洞。张之洞劝载沣:袁世凯可以革职,但杀了不妥。


为什么不能杀袁世凯?就是怕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军发生兵变。


所以,就有了本段开头那封以莫名其妙以“足疾”免去袁世凯官职的谕旨。


袁世凯的一条腿确实受过伤,略微有些跛,但哪会到“步履维艰”的地步呢?


当然,袁世凯知道其中奥妙,认命,离京。


3


故事当然不会结束,好戏刚刚开始。


两年之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枪响,革命烽火点燃(参看:《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


10月11日凌晨,清廷得知武昌发生兵变,载沣震怒,要求派大军镇压起义。


军队,当时的清朝倒还是有一些的,但是谁来统领?


数过来数过去,最后选中了当时的陆军大臣荫昌。


荫昌,满洲正白旗人,52岁,曾出任过大清帝国驻德公使,做过北洋武备学堂的翻译。


荫昌


接到让他带兵去平叛的旨意后,荫昌说了一句话:


“我一个人马也没有,让我到湖北去督师,我倒是用拳打呀,还是用脚踢呀?”


一个堂堂大清帝国的陆军大臣,说的竟然是这样的话。但确实也是事实。


那么大清帝国费劲心力培养出来的北洋新军,到底听谁指挥呀?


当时有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话:


“北洋新军只知袁宫保,不知大清朝廷。”


袁宫保,说的就是曾被封为太子少保的袁世凯。


于是,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徐世昌,启奏摄政王载沣:还是用袁世凯吧!


载沣拍案而怒。


袁世凯是我好不容易赶出皇城的权力中枢的,徐世昌和袁世凯一向关系好,倒也罢了,你奕劻是皇族,怎么也如此不识大体?是被袁世凯用钱喂饱了吗?!(袁世凯长期重金贿赂奕劻,满朝皆知)


好吧,不用袁世凯,用荫昌吧。可荫昌连最起码的行军都指挥不动——南下“讨逆”的部队大多是北洋新军,行进速度极慢,走三步停两步,消极怠工普遍,大部队进入河南境内后,居然停止前进了。


这边朝廷的“讨逆军”行动迟缓,那边在湖北军政府的感召下,南方各省不断宣布独立,火烧眉毛的摄政王载沣,终于妥协了:


他下令,授袁世凯湖广总督,调配军队,与荫昌汇合,迅速平叛!


摄政王决定自己打脸了,你袁宫保应该给点面子了吧?


对不起,这个面子,不给。


4


此时的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的老家,显得悠然自得。


袁世凯居住的洹上村,有洹水流过。他自称“洹上老人”,经常召集亲朋友人饮酒赋诗,还专门弄了一套蓑衣,扮作渔翁,在舟上请专业照相师拍了一张照,取名《烟蓑雨笠一渔翁》,然后发表在报纸上。



袁世凯似乎想通过这种现在被称为“摆拍”的行为,传递一个信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袁世凯真的悠闲吗?当然不是。


在他庄园的某个私密房间,藏着一个电报房,据说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电台——每天,袁世凯都要花费几个小时,通过电台联络各方要人。


所以,袁世凯当然很快收到了朝廷任命他为“湖广总督”的谕旨。


他会去吗?当然不会去!


袁世凯走的时候,是直隶总督,现在要他救场,只给个湖广总督?这个“湖广”还是被革命军给占领了的!


载沣未免也太小看袁世凯了。


袁世凯不会出山,还有他更深层次的考虑:以他对北洋军实力的了解,打败革命军其实是毫无悬念的,但是,平叛了革命党,对他袁世凯有什么好处?无非再演一次“狡兔死,走狗烹”而已。


于是,袁世凯回了一封信,很长,但其中有一句是:


“……理应恪遵谕旨,迅赴事机。惟臣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


你当初不是说我脚不好,打发我回老家吗?那么好,我现在脚还没好,还想呆在老家,这总行了吧?


然后那封信里还有一句:


“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


什么意思?就是我只要稍微好转,就立刻来报到!


既不明确回绝,也不明确答应。


说穿了,袁世凯就是想传递一句话:


不好意思,你开给我的价码,我不满意啊!


5


对清廷而言,局势在不断恶化。


10月17日,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正式亮相(此公也值得单开一篇),南方诸省响应一片,眼看革命成果将要被坐实。


10月19日,荫昌指挥的北洋新军,在汉口郊区与革命军接上了火,一触即溃。载沣只能再退一步,下令所有南下的部队,包括荫昌的部队,全部归袁世凯指挥。


10月20日,徐世昌奉奕劻之名,来到彰德,“恭请”袁世凯出山。


徐世昌。徐自“小站练兵”时就是袁世凯谋士,后当选民国第二任大总统。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看清了局势,再也不得了便宜还卖乖,抛出了自己“出山”的六项条件:


一、明年召开国会


二、组成责任内阁


三、宽容参与此次兵变的人


四、解除党禁


五、必须要有指挥水陆各军和关于军队编制的全部权力


六、要有充足的军费


看这六条,就可以看出袁世凯极为清爽的思路:


第一和第二条,讨好当时的“立宪派”,第三条,讨好革命党,第四条,争取社会舆论,第五和第六条,问清朝要兵要钱。


清廷一时之间,不敢答应。


23日,统帅“讨逆”北洋军的袁世凯老部下冯国璋面见袁世凯,请教下一步行动方针,还没得到清廷回音的袁世凯给了六个字:


“慢慢走,等等看。”


可清廷又怎么等得了?


10月27日,清廷不仅仅是退,几乎是要跪了——答应袁世凯全部要求,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给钱,给人,将领全部换成北洋军将领,总之,你要什么就给什么。


满清皇族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但政权都要被颠覆了,他们能怎么办?


但袁世凯还是不动。


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心。


1911年10月30日,袁世凯等来了可能是他想要的东西——清廷颁布“罪己诏”。


就是皇帝向全天下臣民检讨。


现在回过头看这份“检讨书”,真是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卑躬屈膝。清廷不仅仅承认自己有错误,还承诺造反的军民一律既往不咎,而且还表示,接下来大家想要怎么改,我们就怎么改——“唯望天下臣民,共喻此意。”


搞笑的是,清廷还着重强调,特赦之前被通缉的孙中山——彼时的孙中山,还需要你来特赦?


但也正是在这一天,袁世凯觉得该演的都演得差不多了。


他决定出山。


6


袁世凯选择亲自到前线督战。


关于他督战后的战况,前一篇文章《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已经有所交代,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老大现身,属下怎敢不拼命向前?


两天,冯国璋就率军攻下了之前一直婆婆妈妈打不动的汉口。


可以想象,当时的袁世凯,是多么的春风得意。



但打下汉口,袁世凯又对冯国璋喊停了。


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先办了。


11月5日,清廷召开御前大会,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接受这个任命并愿意组阁有一个前提——一个人必须下台。


这个人就是摄政王载沣。


据说,载沣被剥夺摄政王之后,在退朝后坐进轿子,哭了。


大清帝国268年历史,一共只出过两个摄政王——开国摄政王多尔衮,亡国摄政王载沣。


11月16日,袁世凯组阁,那是清朝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责任内阁”。在这届内阁中,徐世昌接任了禁卫军指挥权,赵秉均担任民政部大臣,王士珍担任军部大臣,杨士琦担任邮传部大臣——清一色,全是袁世凯的亲信。


组阁的第二天,袁世凯下令前线的冯国璋恢复进攻——9天之后,攻克汉阳。


打下汉阳,袁世凯又叫停了。


彼时,在江浙地区,江浙革命联军已经开始猛攻南京城,眼看武昌唾手可得的冯国璋,按耐不住想立军功的心情,屡屡请战,不断试图推进。


11月30日,3个小时之内,袁世凯给冯国璋连拍7封电报,严令北洋军停止一切军事进攻。


其中一封电报,足以说明袁世凯的心思:


“不得汉阳,不足以夺民军之气;不失南京,不足以寒清军之胆。”


换句话说,无论是革命军还是清廷,都是袁世凯手上的筹码而已,他需要用这边压那边,两边都要维持住,才能实现他的抱负。


什么抱负?就在11月,袁世凯已经和他交往多年的英国公使朱尔典达成了默契:立即停战,清帝退位,袁世凯当大总统。


所以,袁世凯开始和南方的革命党议和了。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


7


关于这个议和的过程,教科书上有较多叙述,这里就不详述了。


总而言之,双方打打停停,越来越多的革命党人,开始在现实面前低头——比孙中山更适合做总统的,可能真的是袁世凯(原因在上篇已经详述)


在这些人里,比较摸不着头脑的倒是在前线的冯国璋。袁世凯一会叫他炮击武昌,一会又叫他不能开一枪,气得冯国璋直接向袁世凯电询老大的真实意图。


袁世凯的回复是:


“君知拔木之有术乎?专用猛力,木不可拔。即拔,木必折断。惟用左右摇撼之一法,摇撼不已,待至根土松动,不必用大力,一拔即起。”


这句话,袁世凯似乎是在针对革命党,但似乎又在针对清廷。


在“拔树”之前,他还在等待一个承诺。


1912年1月14日,承诺来了——孙中山致电南方革命党的和谈全权代表伍廷芳: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等来了这句承诺,已经松土松了3个月的袁世凯,准备动手拔树了。


8


历史真的很会开玩笑。


袁世凯的逼宫,是先从“自办报纸”开始的——若干年后,他被“劝进”,也是因为看了一张只办给他一个人看的报纸。


在那段时间,袁世凯每天都派人往宫中送报纸给隆裕皇太后,而那张报纸的所有编辑,只有两个人:他和徐世昌。


这张所谓的“报纸”,每天刊登让隆裕皇太后心惊胆战的消息,比如孙中山带回来三艘军舰,华侨捐资建造了10多艘军舰,舰队已经陈兵威海卫军港,马上就要进攻天津和北京……


袁世凯知道,小皇帝是没用的,首先是要吓住皇太后。


然后,就是要再想办法对付那些皇亲贵族。那些贵族,还是颇有些“勇气”的:


“八旗子弟世受国恩,断不忍坐视君主逊位……与伊铁血相见!”


让已经习惯提笼斗鸟的八旗子弟铁血相见?别开玩笑了!袁世凯也不和他们啰嗦,而是让手下以姜桂题为首的15位北洋将领发表了一封联名通电:


“革党坚持共和。我北方将士十余万人均主君宪。


……然言战必先筹饷。军兴以来,朝廷屡发内帑,已将告罄。懿亲与国同休戚,亦应将私有财产全数购置国债,以充军用。


……现闻背景外国银行有现银不下三四千万两,统为亲贵大臣所存放。应请旨饬下各亲贵大臣分别提回,接济军用,作为国债。……”


你们不是喊着要保卫皇帝,“铁血相见”吗?没问题,来来来,先把你们的钱捐点出来吧?


很多权贵就此闭口不言战。


冯国璋


但是,还是有人试图做最后一搏。以皇室宗亲良弼、溥伟等人为首,组成了“宗社党”,坚决反对清帝退位,要求决战到底。


这时候,两场关键的刺杀帮了袁世凯。


第一场刺杀,针对的就是袁世凯。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面见隆裕太后,以全体内阁之名义,要求清帝退位。他甚至还搬出了法兰西革命史,暗示隆裕太后千万别像路易十六家族一样,最后被送上断头台。


隆裕太后被吓得不轻,立刻决定召开御前会议。


袁世凯心情舒畅地出宫,随即在路上遭遇了一颗炸弹。袁世凯因为提前经过,没有受伤,但他的卫队营长和两名官兵都被炸死。


事后查明,炸弹为同盟会会员在同盟会领导层不知情的情况下所为,因为他们也反对同盟会与袁世凯妥协,决定除掉这个“罪魁祸首”。


这场刺杀,让袁世凯在清朝皇室面前彻底洗清了“与孙中山勾结”的嫌疑,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借“养伤”为名,不直接出席一些不方便的场合,从而指使手下人继续逼宫。


第二场刺杀,产生的影响更大。


1月26日,同盟会刺客彭家珍,当着良弼的面掏出了一颗炸弹引爆。彭家珍当场身亡,良弼被炸伤腿部,两日后不治身亡。


良弼是宗社党的主要领袖,是强硬派的核心。他的死去,把希望最后一搏的皇亲贵族吓得不轻,很多人甚至带着财产,逃出了北京城。


所以,后世有人认为,彭家珍其实是迫使清帝退位的最后英雄。


爱新觉罗·良弼,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参与军队改制,演练新军,坚决支持诛杀袁世凯。被暗杀后身负重伤,说: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


最后的障碍已经扫除,袁世凯开始加紧速度,因为南方的孙中山不停地在给他下“最后通牒”——你到底行不行?清帝不退位,之前开出的所有条件我们全部推翻。


1912年2月12日,乾清宫。


隆裕太后拉着小皇帝溥仪,向面前的十位内阁大臣点头还礼——之前,这些臣子向她鞠了三躬,已不再磕头跪拜。


隆裕太后拿出九天前袁世凯恫吓她签下的退位诏书,说:


“袁世凯世受皇恩,把这样的局面应付到今天,为国家为皇室都出了不少力。


如今议和能使南方满意,做到优待皇室等等的条件,也是不容易的。我和皇上为了全国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国家早一天得到统一,过太平日子不打仗,所以我按照议和的条件把国家大权交出来,交给袁世凯办共和政府。


今天颁布诏书,实行退位,叫袁世凯早点出来,使天下早点安宁吧。”(《辛亥前后我所亲历的大事》,唐在礼(馒头注:当时在场的护卫武官))


这是大清王朝最后一次退朝。


自始至终,袁世凯都没有露面。


当天晚上,拿到诏书的袁世凯在外交部大楼里,剪去了自己的辫子。


一出大戏落幕,另一出大戏,即将开始。


退位一年后,隆裕太后抑郁而终,临终遗言是:“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馒头说】


初中时学历史,学到欧美列强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时,觉得英国革命最寡淡无味。


因为那是一场没有流血与牺牲的“光荣革命”。


虽然那时候觉得法国的大革命确实血腥惨烈了一点,但总觉得革命嘛,好歹至少要像美国独立战争那样,是要打些仗的。


随着年纪增长,才知道不流血的革命,比流血的革命,要难多了。


谭嗣同曾说过,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牺牲的,中国的话,他愿意从自己开始。


但袁世凯还真的没让他这个预言成为现实。


单从这一点来说,袁世凯对这个国家是有功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辛亥革命后的那几年,还真是有点让人惊叹:清帝和平退位(虽然是被逼的),政府实行内阁制(虽然总统是不情愿的),国内工商业、教育等开始慢慢复苏(虽然还有很多瑕疵),本来已经满目疮痍的中华帝国,居然奇迹般地开始缓缓驶入另一个航道。


这不得不让人展开遐想:如果袁世凯后来没有利欲熏心,胆大妄为,而是规规矩矩把总统做下去,以他的能力和手腕,踏踏实实做些事情,中国会是怎么样?


算了,打住吧。


都说了一百遍了,历史没有如果。


收工。




感谢关注迅速响应读者需求的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让我们下期再见!



注:封面图片来自电影《建党伟业》,范冰冰饰演隆裕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