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朋友在上班时候发来的微信,一共300多字。看完以后,才明确他的核心问题:
如何开拓自己的人际圈。
在人际沟通时,有个基础原则,那就是:
假设他人很忙。
简明扼要是最「体贴」的方式,也最容易收到回答。
(二)简明扼要两步走
第一步,删减多余信息。
说实话,没人关心你到底最近生活怎么样,没人在意你最近参加了什么活动。大家只想赶紧解决问题,然后处理自己的事。
删减多余信息,留下主干内容,大家都轻松。如果对方已经同意回答,想要知道更多背景,就再补充。
你好,
我上周去参加了一场培训,关于人际交往的。老师挺有名的,在这个领域是大家。他讲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关于个人成长,也关于人脉扩展。听完以后我想起了今年我已经工作5年了,
(我的)圈子很窄
,有时候一个月都只在公司和住处活动。偶尔的娱乐活动也都是和公司同事看看电影吃个饭,因为离市中心远,所以跟老同学也很少见面。刚开始觉得工作忙,很有收获,但是慢慢的感觉到了一些无奈。
我已经27岁了,仍然单身,不开拓圈子感觉很难找到另一半。
而且我越来越意识到
目前这份工作没什么成长空间,想要做一些改变。但是圈子太窄,也不知道怎么转变。
现在每天晚上都失眠,感觉很苦恼。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法。
上次和你见过一面,觉得你还挺有想法的,所以联系你。真的很急,希望能得到解答。
第二步,按照基础公式重新组织内容。
基础公式就是:
问题+背景。
这个公式本质上就是「金字塔原理」:
先说结论,再说论据。只是这里的「结论」变成了「问题」。
所以,之前的提问可以直接变成:
结论
如何拓展人际圈?
背景
今年27岁,单身,想要①通过拓展人际圈找到男朋友,②同时认识更多行业的人,为下份工作做准备。
(三)寒暄的两个重点
1.避免「在吗」
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寒暄就是「在吗」。
能理解这条信息背后的心境:
也不熟,不知道会不会打扰到他,不如先试探一下。
但是,收到信息的人得到的不是你的体贴,而是:
他到底有什么事?会不会耽误很多时间?好忙,要不要回?回了的话万一事很多怎么办?如何拒绝?
你看,信息的两端,都在纠结。
2.你到底是谁?
现在大家见面,无论亲疏,都习惯加个微信,似乎就真的成为了好友。但问题是,你把对方当好友,对他了如指掌,他可能对你完全不了解。
所以,在没有过互动的情况下,最好一开始做个自我介绍,说明一下自己的工作、学校等信息,以及两人之间的联系,比如谁谁谁是我们共同的朋友。
一般来说,有自我介绍比没自我介绍会更容易得到回复。
因为这背后会传递出一层微妙的交换许诺:
下次有相关需要,也可以找我。
(四)跟对方有什么关系
一群人拍合照,出片后大家围在一起看效果,所有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
先看自己有没有拍好,再顺带看一下其他人的面容。
人都是更关注自己的。
所以,在表述问题和请求时,最好明确两个内容:
-
到底需要他干什么。
-
这件事对他有什么好处。
关于第一点,借用开头的例子,可以将问题改成:
请问你是怎么开拓自己的圈子的?
关于第二点,举个例子,是当初小巴希望我去「秋叶PPT」开专栏时的表述:
曹将,我们想邀请你来「秋叶PPT」开专栏。有两个好处:
第一,这可以增加个人曝光。
第二,我们会提供给你稿费。
文章之后也可以在自己的公众号发。
可以考虑一下,最好这周给个回信。
(五)留足余地
由于是求人,如果不是火烧眉头,千万不要说什么「我很急」「快回答」之类的催促语。
这句话的后果是:
啊,他这么急,我又没有时间,那算了,假装没看见。
对没有情感联系或者上下级关系的人来说,他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帮忙。所以,尽量创造舒适的语境,让人产生愉悦感,更容易收获回答。
前面小巴末尾的「
可以考虑一下,最好这周内给个回信
」,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个效果。
(六)短暂小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对求人表述公式做一个完善:
寒暄+问题+背景+余地
【寒暄】
你好,我是**公司的***,之前我们在**活动见过一面。
【问题】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你是怎么拓展自己的人际圈的?
【背景】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1.今年27岁,单身,想要通过拓展人际圈找到男朋友;
2.也希望认识更多行业的人,为下份工作做准备。
【余地】
如果有时间,请麻烦回复一下,谢谢!
(七)表达感谢
如果最后对方确实帮助到了你,那么及时感谢,可以让这次沟通不是最后一次交流。
表达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