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36-低空经济城市
文字:众山小
校稿:辜汉膺 / 编辑:e
本文作者系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志愿者
2024年3月,“盛世龙”号“空中的士”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起飞,经过约20分钟的飞行,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
。
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eVTOL)
航线进行了公开演示
,预计将在2026年开启载人飞行服务。
很久以来,在家门口
乘坐飞行器
就是一个兴奋但遥远的梦想。早在晚清科幻小说《新石头记》
(1908)
中,贾宝玉就乘上了“空中飞车”。而eVTOL的出现,让我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eVTOL通常被冠以空中的士或飞行汽车之名,可以悬停和飞行
,就像直升机一样,但与直升机不同,它们是由
电动机
而非传统内燃机提供动力,
更环保、速度更快,维护成本更低
。更重要的是,eVTOL的巡航噪音甚至比汽车还要低。
目前,
全球相关企业都在加速推进eVTOL
,
亿航智能在2024年4月7日率先发布EH216-S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
(eVTOL)
载人飞机
,已获得
全球首张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和生产合格证
。
有些eVTOL甚至形似科幻电影中飞行汽车,譬如Alef Aeronautics的Model A
。这款飞行器已于2023年6月
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 FAA )
颁发的特殊适航认证
。
2024年2月,美国华盛顿州交通部发布了一份飞行汽车乘坐意愿调研报告。该报告根据975份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于
五种特定型号
的飞行汽车
(eVTOL)
的接受程度。
哪一型更受消费者青睐?愿意或非常愿意乘坐这五款飞行汽车的人都在80%左右,略多的人
(
5.1%)
表示
绝对不会坐
第三款
(电动喷射/涵道⻛扇)
。
按照美国有关机构的预测,未来飞行汽车价格将降到
0.5-2.5美元/座/英里
。根据这个数据来测算,从北京五环到天安门
(18千米)
仅需花费40-185元人民币,从深圳到广州
(104千米)
也只需230-1100元人民币,
打“飞的”出行也许离我们并不遥远
。
当然,仅仅是“低价”还不够,飞行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进一步
突破
能源
、
态势感知
、
通讯
、
避障系统
等关键技术
。
可以预想,各类飞行器在城市上空往来频繁的幻想,正在变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
空中交通管理
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各类飞行器安全翱翔,应该建立怎样的
空中交通规则
呢?科幻作品构建起来的“未来城市”也许能提供一些灵感。
《第五元素》中的未来城市,将城市空间
在垂直维度上分成了若干层
——好像一层又一层平面路网的叠加,类似于路面上的多层立交桥。
现实中,
空域的分类
正是推动低空空域资源的有序、灵活利用的基础。
去年12月,我国民航局发布《
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
》,将空域划分为管制空域和非管制空域两大类
,涵盖A、B、C、D、E、G、W七小类空域。
新增G、W两类为非管制空域
,
为无人机和eVTOL的商业化运营创造条件
。
通过
空域分类
,拓展了低空飞行器的应用场景。然而,
低空较高空环境更加复杂
,飞行汽车在密集林立的摩天大楼间穿行,还要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是否应像地面上的汽车一样,循沿特定的轨道?
科幻电影《
全面回忆
》中展现了火星上的空中快速路,通过
磁力轨道系统
实现飞行汽车的高速行驶和悬停。
在现实中,飞行汽车所行经的路线则应在“
空中走廊
”
(预先设定的公共航路)
中,并优先采用
固定低空飞行空域和航线
的形式来进行试点。
欧盟航空安全局
(EASA)
在2019年指出,未来10年,eVTOL的飞行可能
仅限于一组预定的航线
,城市间穿行的机会还非常有限。
不过,随着低空航路规划的逐步完善,低空空域也将加速开放,进入
低空空域管理智能化、精细化阶段
。
就像飞机和飞机指挥塔台一样,飞行汽车也需要有自己的
指挥塔台
来调度
,指挥飞行汽车有条不紊地从小型飞机场起飞、飞行和降落。
夕阳下,塔台窗口“定格”飞机身影
(图:图虫创意)▼
相较于二维平面的地面交通,低空交通场景更加复杂,需要在三维立体的空中,让无人驾驶或者有人驾驶的飞行汽车
有序、安全而又快速
到达目的地。
当
城市低空体系
逐渐完善,城市将会出现很多个小型飞机场以及立体式的航空航路,形成复杂的
低空立体网络体系
。
这个时候,单人力来指挥和调度就显得捉襟见肘,需要通过“
空中交通智慧大脑
”来指挥了。
“空中交通智慧大脑”可以实时监测飞行汽车的起飞、飞行与降落,并智能化指挥和规划其飞行
。
既能保障飞行安全,又能让交通顺畅
,避免出现拥堵。
通过低空空域“软管理”和新型飞行器“硬科技”,我们有望实现低空飞行器“
看得见
、
呼得着
、
管得住
”。
低空经济正在迎来蓄势待飞的契机。
在众多矢志开拓低空经济版图的城市中,大湾区尤其引人瞩目。
深圳被誉为世界“
无人机之都
”
,珠海航展更是早已多次展示本土制造的“空中的士”、“空中宝马”。
大湾区“抢飞”的背后,映射出
粤港澳大湾区对跨市运输和出行的庞大需求
。
近年来,其核心城市逐渐打破地理边界,融入“1 小时生活圈”,
经济活动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
。
2023年,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和中山等
城市快递量
均位于全国前列
,快递量之和占全国总量的21%。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所构成的
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基本形成,
城市间
互联互通
,产业串珠成链
。
而低空经济的人员和货物运输方式,将成为大湾区现有交通服务的
有效补充
。
空中的士可作为跨海的深珠、深中、港珠澳等超短途航班的
备选方案
,也可以作为中长途航运的
中转通行
工具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广深莞各大城市出城高速常年拥堵、节假日跨市高铁一票难求的情况。
无人机能解决物流配送“
最后一公里
”,特别是可为占总快递量约13%的
市内快递
提供便捷服务。
除此之外,
低空经济还可与大湾区的
农业、旅游、地产、新能源等产业结合
,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所以,大湾区城市都在积极寻求
开拓低空空域资源
,很早就布局低空经济,其规划颇具超前眼光。
早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就提出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依托城市,
着力突破无人机关键技术领域,如专用芯片、飞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和传感器
,致力于
将无人机产业做大做强
。
深圳、珠海等城市在
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无人机飞行航线规划
等方面也积极开展探索。
地方政府为了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拓展低空飞行应用场景、支持产业发展,
提供了大量
政策引导
与
财政补贴
支持
,例如企业落户奖励。深圳市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拨出2亿元用于政策扶持。
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正在
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以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比如深圳南山区是全球无人机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大疆创新等领先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