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学诗计划 | 《登黄鹤楼》:这首诗,为何诗仙也赞叹?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20 06:59

正文



【第12天】


唐代诗人王勃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滕王阁流芳后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使得岳阳楼名扬四海;崔颢写下了《登黄鹤楼》,使得黄鹤楼闻名遐迩。


名诗佳作往往流传千古,为后人津津乐道。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下这首吊古怀乡之作,连诗仙李白也搁笔赞叹。


登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君授业】


热烈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诗君— 甘棠

诗君说

在一些唐诗选本中,崔颢的这首诗往往被定为开篇或压卷之作。李白曾登上黄鹤楼欲赋诗,看见崔颢的这首诗就搁下笔来,怅然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个故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崔颢的这首诗,固然生动地写出了登临黄鹤楼时所见之景——白云缥缈,江水悠悠,芳草萋萋,落日溶溶——但真正使它名垂千古的,是化虚为实,把神话传说融入历史的变迁之中。


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审视这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不无世事茫茫之感、沧海桑田之慨。诗人神思飞越,寄情高远,诗歌自然具有咫尺万里之势,诗中的情感因此变得厚重,超越了单纯的登临咏物之作。


【传道解惑】

诗宝




诗君,这首律诗前四句对仗不太工整呢!




诗君

确实,诗的前四句完全突破了律诗章法的束缚,用的都是古体诗的句法,也就是不讲究韵律。而四句之中连续重复三次“黄鹤”,更是匪夷所思,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整首诗可以说是“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诗宝


为什么要提到李白而不是其他诗人的故事呢?


诗君

其实李白写的七律诗并不是很多,但是崔颢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诗风颇为接近。诗人站在楼头,心有所感便起身提笔,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无拘无束,惟心所向,神行语外,浑然天成,正是李太白诗歌最典型的特征。

诗宝


黄鹤楼和鹦鹉洲这两个地名有什么典故呢?


诗君

黄鹤楼之名,来源于仙人乘鹤的故事,《南齐书州郡志》说仙人黄子安骑鹤路过时曾暂驻此地;《太平寰宇记》说,驾鹤而过的是费文伟。黄鹤楼几经毁建,至今仍是武汉的名胜古迹。东汉名士祢衡曾在筵席上写下名作《鹦鹉赋》,他死后所葬之地便命名为鹦鹉洲,但鹦鹉洲在明末时就逐渐沉没了。

诗宝

原来是这样,黄鹤楼和鹦鹉洲的命运也大不相同呢!

诗君

补充一下,著名诗人孟浩然曾在诗中写道,“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可见黄鹤楼与鹦鹉洲在唐人心目中经常连在一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