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件事儿:
1.
高中时候,有位同学说过一句话,那时候高考压力大,她说:“人生有一半是靠幻想活着的。”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2.
我生活的90年代是文化大爆炸的一年,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电视台却引进了各种动画和影视经典。灌篮高手棒球英豪七龙珠柯南,阿甘正传肖申克哈利波特指环王,我们那时候的偶像是四大天王周润发张国荣到后来的周杰伦蔡依林。我们这些出生普通家境普通的人走上这条道路,都是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放到现在看来,他们的确是流行文化里的巅峰。我很感谢那个时代,他们给了我幻想的能力。
3.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底,我一直在北京跟进一个电影项目。工作室外是一家装修很好的咖啡店,什么也想不出来时我就坐在那里。有段时间有个新来没多久的服务生,他好像做错了什么事跟客人发生了争论,经理找他谈话,然后他就换上自己的衣服离开了。
后来老板过来找经理聊。经理说:“服务行业哪有什么对与错,宁可你是一个平庸的人,但你要听话,你不会犯错。干嘛非要强调自己是对的。你要是有才华,你可以做IT,你可以做后厨,但跟别人打交道,你要会听话。”
看来做个平庸的人也挺难的。
剧本里要描写一个小孩,要体现他的聪明。那时有个妈妈带着小女儿来吃饭,混血的,会说三种语言,特别聪明。她们坐在外面,等另一位朋友过来。朋友来了,妈妈和他聊了一会儿,妈妈说:“你看你都没什么白头发,挺好的。”小孩插嘴:“因为他每天不生气。”暗示妈妈不要每天朝她生气,我当时就觉得这种表达太机灵了。妈妈拿起手机看了一会儿,小孩说:“你朋友来了,你还玩手机。”你会发现她跟成年人的交流是平等的,有时候小孩比我们更会沟通。妈妈来的时候车没停好,半途出去挪了一次车,回来时抱怨了一句。
小孩说:“如果没有我和哥哥的话,你花那么多钱可以买两架飞机。”当时我就觉得有什么在上空滑翔而过,我说不出来。好像那些现实的问题都因为这句话变得轻盈了起来。
他们跟那个经理和被辞退的服务生坐的是同一个位子。
4.
如果没有我和哥哥的话,你花那么多钱可以买两架飞机。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把这句话用在我的某个故事里。那些琐碎的真实片段。
5.
我很喜欢黑人文化,hiphop之类的。Hiphop文化有一句精神口号叫Keep Real。我时不时就会琢磨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如果给Real加个后缀变成名词,就是Reality。现实。很奇怪,他们本应该是一个形容词和名词的区别,但你发现,Real却成了Reality的反面。我们Keep Real是为了对抗Reality。Keep Real我理解为保持初心。
6.
成人之间诸多矛盾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你怎么那么现实?”以及“你现实点好不好?”很奇怪,很多时候我弄不明白什么是现实。
7.
大家熟知的真实故事计划,刚起步时向我们约过一次稿。我问,如果是听来的了解到的这种写成故事,可不可以?编辑说不行,要是当事人经历并写出来的。
非虚构流行了,但是作者个体,作为写作者,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那些听来的,感受到的,都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我到现在也不会按照虚构与非虚构划分故事,非虚构会给人一种感觉,一旦打上非虚构的标签,故事就好像变得特别有分量。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什么是虚构什么是非虚构,亲历者写出来的就是非虚构,非虚构就是真实么?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实往往比小说更魔幻。好像是这样。
上次陈齐云来北京,那时候他在学非虚构创作的技巧。问他有什么想写的非虚构,他说有一个,有关他家人的,因为自己写得还不够好,不能随便写,这种故事写一个少一个。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非虚构更注重内容价值,可能写一个就把自己掏干了。我可能一辈子就那么一件事儿是深入灵魂的。谁也不能变成这个谁,一下子又变成那个谁,除了知乎大V。
为什么我不想贴非虚构标签,可能是因为我更想尊重写作者本身,作为一名写作者,你要不断地去聆听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去成长,你故事可以写的烂,你可以经历少没经验,但每个人都有做梦的能力。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挺平庸的。
8.
我以前有段时间迷Nirvana,有首歌叫Where Did U Sleep Last Night,整首歌基本就一直在唱姑娘,你昨晚睡哪儿了? 我想,为什么这么肤浅的玩意儿那么好听呢?后来我不知在哪儿发表了一个评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唱出了我们共有的肤浅。
肤浅有肤浅的价值,平庸有平庸的价值。
我们写那么多故事,不过是为了让平凡变得有趣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