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县教育放了一个大招,开展了一个名叫“校园变家园·老师成亲人,万名教师结对认亲”大型活动,让所有老师们都和学生结亲,收学生为义子义女。
这个活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看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了。一个小小的县城,万名教师结对认亲,那就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全方位无死角,所有老师都成了义父义母,所有的孩子都多了很多个爹妈。
认亲形式还很丰富。教师主动寻亲、学生表白认亲、师生双向结亲,每周一次谈心谈话,每学期一次家访活动,每学年完成一个“微心愿”等等。
之所以如此操作,目的很清楚,不是说教师爱生如子吗?我现在直接就让学生成为你的子女,你不爱行吗?既然爱了,当然能进一步激发教师无私奉献的爱生如子情怀,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责任心。
责任心好理解,教师为了自己的义子义女,责无旁贷。幸福感也好理解,把自己的义子义女教育好了,将来老有所养,这个幸福感当然爆棚了。
但问题是,你这个义父义母是有责任的,你究竟做得怎么样?
如果义父义母的情绪拉满,做得到位,可谓难比登天。一对父母养育一个孩子,还闹得鸡飞狗跳。一个老师几十个义子义女,这得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做得到位啊?况且现在学生也很现实的,做得到不到位,有时候还需要物质体现的。
如果做得不到位,除了流于形式,成为笑谈之外,还有什么呢?一下子多出了那么多的不孝子女,这个洋罪可不好受。
但教育部门的鸡贼就在这里,不管三千二十一,先把老师架在火上进行道德绑架,你都是义父义母了,不捋起袖子加油干可不行。
但仅仅做好老师还不行,家庭教育这一块也要做起来。如果这种方式可以推广,未来或许能一股脑儿破解少生不生的难题,也不需要我们大教授认真提问如何让女生乖乖听话、乖乖生,把笑话都整到全世界去了。
因为孩子一上学,就有很多干爸干妈免费帮你管教,亲生的爸妈坐享其成,这个父母做得爽歪歪,谁不愿意生呢?
但我仍然想唱一点反调。
一是要给校园一张平静的书桌。
教育最重要的是安静,不能总想着创新创造,更不必奢望创造奇迹。王栋生老师说,除了一些病句和错别字是你的创造之外,你不可能做出任何创新创造。有关部门一定要压制冲动,不能动不动就轰轰烈烈搞活动。教育不是搞活动。
行政部门一定要少干预,学校自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人的成长自有其内在的节律,教育教学自有其客观的规律,千万不能人为干扰,更不能红头文件干扰。历史上用红头文件认亲的绝无仅有。连魏忠贤认孝子,那也是愿者上钩,不可能强买强卖的。
二是强制认亲涉嫌侵犯人权。
因为认亲是重大决策,涉及到老师的时间、金钱和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涉及到老师个体权益的让渡,不可能强制执行。
从现有活动资料来看,老师请学生“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火锅”“得到老师签名的书籍”,这些花出去的都是真金白银,义子义女又不止一个,这笔费用谁来出?会不会使得教师自己的家庭一地鸡毛?只是做一个老师而已,谁知道一下多出来那么多的义子义女?
三是现实操作中有重大隐患。
动员老师们主动出击,广纳义子义女,可笑不自量。
中老年人收大量的义子义女,时间、精力和金钱根本耗不起,有很多问题存在。会不会大大冲淡教育教学的精力?会不会优秀学生谁都争着抢着结对,而差生却无人问津?会不会让少数害群之马的老师借机干出坏事?
年轻教师也是。现在女教师是婚恋市场的重灾区,本来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没解决,突然多了一大推义子义女,还怎么顺利把自己嫁出去?即便结对成为干姐姐,后面有好多个五大三粗的干弟弟,这就更加奇怪了。会不会让潜在的男朋友退避三舍?
除非让这些不婚不育的老师们,干脆不做真父母,全身心投入到收养义子义女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也许是这些屁股决定脑袋人的想法,但仍然还是有问题。
你对义子义女好,对其他人怎么样?一视同仁义父义母就没有意义,另眼相看又损害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这让老师陷入到了道德两难。还有你对义子义女特别好,会不会引发其他学生眼馋?义子义女之间是否也存在攀比?这个认亲活动会不会逐渐变味,以至于成为一场灾难?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事实上他们把这个视为创新,还把这个作为正能量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