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功夫财经
中国财经新媒体第一平台,集结了时寒冰、李大霄、马光远、王福重、胡润、琢磨先生、肖锋等各路大侠,每早呈上最精辟的财经事件解读。更多精彩前往优酷搜索“功夫财经”,新浪微博关注@功夫财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大=͟͟͞͞风=͟͟͞͞+=͟͟͞ ... ·  10 小时前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  昨天  
计量经济圈  ·  亲测有效, 在公众号菜单栏中输入问题, ... ·  3 天前  
行业研究报告  ·  听说炸化粪池的小孩家长开始卖房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功夫财经

注意,韭菜开始反杀了!

功夫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2-19 06:30

正文

作者:今纶
出品:功夫财经(ID:kongfuf)

商业是什么?肯定不是坑蒙拐骗,肯定不是杀熟。

商业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商品的销售和购买,还涵盖了与商品生产、流通、交换以及消费等活动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在中国当下,出现了两个商业现象,完全可以对比来看,个中滋味,大家可以自行品尝。

一个是算法作恶,一种是商家向善。

对于大数据“杀熟”要重罚

先说算法作恶,以及如何对抗大数据“杀熟”。

有人在某平台经常购买机票,结果,他买票的承受能力、他的用户画像被系统“算”了出来,于是系统就“算计”他。

他买的票比同行者贵一大截,他如果换个平台去买票,发现比自己经常用的平台要便宜一大截,这就是“杀熟”。

不过,年轻人也不好欺负。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 就变成了1903元。年轻人们开始“算法驯化”,他们在评论点赞中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此外,互联网匿名与隐身也成为年轻人对抗算法的一种策略。今年年初,互联网上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兴起,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

平台“杀熟”的产品主要是酒店住宿和机票,因为相比较而言单价高。

无论平台是否承认,“杀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建议有关部门对于搞大数据“杀熟”的公司在有证据确凿的前提下要重罚,几十万的罚款不疼不痒,重罚才能长点记性。

鉴别难点在于:如何判断是营销手段、时段变化,还是真正的大数据“杀熟”。

至于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技术上确实可以做到,说白了就是通过语义分析驱动程序更新促销价格,加速促成销售。

就算反向驯化是存在的,媒体曝光之后,估计,这技术也很难继续被应用。

第一是会让平台利润大面积下降,大家都来薅羊毛,第二是太丢人,居然被韭菜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是一记韭菜的反杀,值得思考。

一桩生意被异化成零和游戏

通过技术来“杀熟”,以及通过反向驯化来反“杀熟”,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本质上就是一种欺诈与反欺诈,攫取与反攫取。本来一桩好好的生意,结果被异化成了一场零和游戏。

哪里出了问题?首先是消费者越来越精明。

深层次的矛盾是:消费者日益萎缩的钱包与平台公司日益严苛的增长要求之间的矛盾。

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在各平台之间反复比价,然后用安卓手机、苹果手机来回切换,最终选一个价格最低的。

消费变成了一个劳心劳力的事情,这就不好玩了。

对于不少人来说,时间才是最贵的,信任感丢失了就不会有交易。

现在老是说“刺激消费”,其实,这么一番比价下来,别说刺激消费,就是正常消费都不想进行下去了。

有些平台公司的股东对业绩、股价都有要求,所以,它们的团队必须紧绷神经,努力创造业绩,这些我都理解。

这些公司其实是没有价值观和底线的,搞钱就是它们的最高宗旨,活着就是为了搞钱。

它们从事商业活动,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抢钞比赛,服务质量和从业者的价值观提升都谈不上,偶有的服务优化也是竞争对手和市场倒逼出来的。

很多的公司都有这样的问题,它们不是真心实意要为客户提供高标准服务,而是急不可耐地希望把客户的钱从客户兜里掏出来。

平台与客户不是朋友,而是博弈对手,这样的消费过程想想就令人心寒。

我们能不能有一种松弛的,可以互相信任的消费关系?

这种关系价值万金。

有些平台公司虽然是赚钱的,但玩的是“诈术”,最终就是声名狼藉,碰到真正的高手就麻烦了。


山姆和胖东来开的不是超市

什么是真正的高手,以下举两个例子,中外都有。

根据沃尔玛中国公布的数据,沃尔玛中国Q3净销售额为49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全年净销售达到了1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00亿元)。

沃尔玛的成功靠什么?把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护城河”做到极致。

据沃尔玛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John David Rainey透露,今年第三季度,沃尔玛美国业务的每笔订单净配送成本下降约40%,这已经是沃尔玛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送货成本下降。

1994年,沃尔玛开始建立了一个名为Retail Link的信息共享系统。成千上万家供应商可以在Retail Link实时地了解自己的商品在沃尔玛各个门店的销售表现、库存情况、促销效果……

借助这些数据,供应商可以及时地制定商品的生产、配送、定价、促销等一系列活动,沃尔玛也能够更快的补充缺货,根据当地客户端需要确定产品组合,降低自身库存成本。

最近有一个视频刷屏,大意是说:山姆为什么在中国生意好?因为卖真货。(山姆会员商店是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商店)

原来如此简单,一个相对传统的业态,靠“低价+真货”就赚钱。

胖东来也一样,没有假货,利润只有10%,且直接标出来,胖东来的生意就火得不行。

一个总部在许昌的超市企业,居然能做到营业额超千亿。

于东来是非常会营销的,他打造的人设就是“关爱员工+物美价廉”,他不需要搞大数据“杀熟”,因为大家是来为信任买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