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视远惟明·惟视眼科
及时,权威的眼科资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视远惟明·惟视眼科

【诺华名家专访系列报道】文峰教授谈抗VEGF药物在眼底疾病中的应用——多思善想 医之有道

视远惟明·惟视眼科  · 公众号  ·  · 2018-10-17 15:1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为全球眼底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福音,让很多患者重拾光明。 诺华公司 有幸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CCOS2018)会议期间采访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文峰教授,文教授就抗VEGF药物在眼底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享了在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影响因素以及后极部炎症的治疗等方面的心得体会,为广大眼科医生更好地治疗眼底疾病开阔了思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未来的研究热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未来有两个研究热点,一个热点是抗VEGF治疗,另一个热点是抗炎治疗。以雷珠单抗为代表的抗VEGF药物已被证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是有效的。另外最近也有文献发现炎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其实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所以抗炎治疗也是未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研究热点。


雷珠单抗治疗DME的优势

雷珠单抗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一是雷珠单抗的分子量小,穿透力强,容易到达病灶;二是雷珠单抗的分子结构中不含FC片段,安全性更佳,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相较其他抗VEGF 药物更加安全;三是雷珠单抗半衰期短,在血液中清除迅速,但是在眼部的作用时间却很长,即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治疗有效时间更长,副反应更小。正因有以上优势,雷珠单抗治疗DME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抗VEGF治疗不同类型CNV的心得

目前抗VEGF药物常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AMD和PCV在CNV的病因分类中属于变性CNV,这种CNV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治疗湿性AMD和PCV要先注射三针雷珠单抗,而后按需治疗。但是有些CNV其实并不需要注射这么多次雷珠单抗,比如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并发的CNV、高度近视CNV,注射1~2针雷珠单抗即可;特发性CNV采用1+PRN治疗即可。由此可见,对于年轻患者的CNV、炎症性CNV,可能抗VEGF治疗的效果要比老年或变性CNV的治疗效果更好,注射需求更少。因此眼科医生要争取尽早发现那些治疗效果更好的CNV,及时进行治疗,进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VEGF治疗中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在抗VEGF治疗中,医生与患者沟通也是需要技巧的。首先,专家的品牌效应是沟通的一个有利条件,医生在当地的影响力大,患者会更相信医生的话;第二,医生在与患者交谈时,要谈病灶与治疗的关系,不要谈其他事情。医生要告诉患者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患者的疾病最有效的药物,口服其他药物的效果都不好,然后让患者自己选择治疗方法。现在雷珠单抗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AMD患者可以通过医保报销,只要向患者解释清楚病情和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优劣,患者的接受度就会更好。


高度近视CNV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据文献记录,高度近视CNV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年龄、性别相关。患者的年龄越大,CNV的病灶可能越大。女性患者发生CNV的比例较男性患者更多。另外,对侧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注要素,假如患者的一只眼睛已经发生了高度近视CNV,另外一只眼睛就是高危眼。有研究显示,一只眼发生了高度近视CNV,三年后大概有1/3以上的患者也会发生CNV。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黄斑区的中央脉络膜厚度等也会影响高度近视CNV的发生发展。


后极部炎症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教授团队既往做了一项关于PIC的创新性探讨。PIC是一个典型的累及黄斑区的炎症病变,以往被认为在中国人群很少见。但是文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实PIC在国内是很常见的类型,只是由于PIC患者往往有中高度近视,所以容易被误诊为高度近视CNV。眼底病医生要注意将二者区分开来,每种疾病的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都是不同的,例如PIC容易并发CNV,此时就要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同时进行抗VEGF治疗。明确分辨后极部炎症对指导用药是很有帮助的。


静脉串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中的作用

文教授团队观察到静脉串珠其实在临床造影检查或者眼底观察中并不多见,发现的时候一般已是增殖期,因此对静脉串珠是否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的敏感指征有所质疑。因此文教授团队对约一千只眼的荧光造影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静脉串珠在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是不常见的,约占2%,可见静脉串珠可能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特别是在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可能不是一个敏感的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重度非增殖期是一个很关键的分期,接下来病变就发展到增殖期了。传统观念认为静脉串珠是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一个重要指征,如果两个象限出现静脉串珠,大约一年后就有50%的患者会进展为增殖性改变。现在文教授团队观察到静脉串珠可能并非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的敏感指征,今后就需要寻找更好的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指征,比如无灌注区范围的大小、出血量大小等,比起用静脉串珠来反映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指征可能会更有效一些。但是文教授团队发现静脉串珠也还是有用的,很多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会出现静脉串珠,因此当医生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发现静脉串珠,就表示该患者的病程会发展,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这是对于静脉串珠的一个新的认识。


往期精彩回顾

【诺华CCOS名家专访系列报道】王敏教授谈OCTA的应用——光影随行 重焕睛彩

【诺华CCOS名家专访系列报道】戴虹教授谈个性化眼底病治疗——抽丝剥茧探原因 有的放矢显神威

【诺华CCOS名家专访系列报道】青年医生,在“路”上-眼科F4 谈医生成长之路


新版置顶方法


随着微信版本的更迭,大家的信息列表里变得混杂,希望新版置顶方法能让你在众多信息中一眼找到惟视眼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