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方面,南亚的网络通信方面客户有HP、IBM、Dell、intel、华为,汽车有BOSCH;在手机通信及多媒体产品客户有三星、Apple、sony,飞利浦、夏普。
下面本青重点来介绍下南亚的
高频微波基材和汽车板用基材
的情况。
高频微波
这一块,ITU提出的LMT-2020规范是5G产品的主要风向标:增加移动带宽,高可靠低延时,万物互联。共8项评价指标:1.用户体验速度。2.峰值速度。3.移动性。4.系统容量。5.延迟时间。6.设备密度。7.频谱效率。8.网络效率。
5G相较于4G的代际差距主要体现在:
第一, 上网与下载速度增加100倍;
第二, 在高速移动中依然能够保持流畅通信(比如500千米/小时的高铁);
第三, 延迟时间缩短至1毫秒,信号从基站到终端时间更短,甚至可以减小汽车的制动距离;
第四, 5G的设备连接密度是4G的一千倍,一定区块内可以同时承载100万个设备;
第五, 5G的电能利用率会大幅高于4G。
第六, 5G频谱效率是4G的3-5倍。
5G应用在:
第一, V/AR、全息影像、4K、8K影像等需要更宽的带宽更高网速的领域。
第二, 高可靠、低延时通讯,如智能机械作业,远程医疗手术、车联网以及智能驾驶。
第三, 物联网。
有几个点需要提一下:
1. 毫米波雷达是自动驾驶必备(不受天气影响,不外露安装,探测距离远等优势),从应用上开看,24GHz毫米波雷达主要应用于侧向,探测距离在50-70米之间,77GHz则主要应用于前向,探测距离在150-250米之间。
77GHz天线是24GHz的三分之一,同样的体积可以做更多的通道,识别精度也更高,穿透能力也更强。77GHz 的设计挑战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天线,传统24GHz的天线只需要250MHz带宽,当前这一代77GHz天线大多数都有600MHz左右带宽,下一代79GHz有4GHz带宽,宽带天线设计难度更大。另外77GHz频率更高,波长更短,对于射频走线,天线馈线都要求更高。另外,24GHz的PCB走线还能打孔,77GHz就不行了。PCB制版对于厂家工艺控制能力,比如铜厚,线宽的容差要求都更高。数字方面,77GHz普遍使用更复杂的处理算法,比如MIMO、多维FFT算法等,也和24GHz不一样。
2. 高频信号在空气中受到空气、水干扰信号会减弱。
3. 5G频谱规划除了目前的6Ghz外,还有28-38GHz,64-71GHz,汽车雷达的部分有22-29GHz和76-81GHz。此外34、94、140、220GHz可以用在飞机自动降落的辅助系统。
5G对材料的要求主要是低DK、DF,低吸水率,低CTE(热膨胀率),抗剥离性,很好的信号传输能力。因为信号频率变高、带宽变宽,波长变短,则损耗变大,所以材料需符合上述指标。
CCL的三大原材料:树脂、铜箔、玻纤布的品质都会影响到信号传输效果,树脂可以选择结构性对称、极性较低的类型来降低DK与DF,如hydrocarbon(碳氢化合物)、PPE、PTFE材料树脂。各类树脂中,PP、PE等结构性比较对称、极性比较低,PPE等聚苯醚树脂、PTF树脂可以用在毫米波的材料方面,PTFE的DK、DF最低。
铜箔越光滑表面粗糙度越低信号传输性能就越好,如RTF、VLP的铜箔。信号频率越高铜箔的趋肤效应(增加信号传递的距离)越明显,因此要选择粗糙度低的铜箔。
玻纤布可使用开纤布来增加整个树脂含量的均一性,还可以选择低介电常数的玻纤布。传统的玻纤布经纬的间隙较大,当含浸树脂时间隙的树脂含量会相对较高,DK就会较高且不均匀。
南亚的开纤布经纬向非常的均匀,
含浸树脂后整个DK就会相对均匀。南亚选用的玻纤布不是传统的E-glass玻纤布,而是LOW DK的玻纤布,以此来提升材料性能,该玻纤布DK在4.6-5.0之间,DF在0.003-0.004之间,比E-glass玻纤布低很多,但是这种玻纤布制作中能源消耗更多,加工成本较高,价格会比E-GLASS贵6-8倍。
南亚的碳氢类高频微波基材主要有NPLD5
(DK=3.6,
DF=0.0035),可用于24GHz自动驾驶雷达,5G基站,功率比较大的WiFi天线,功放,低噪声变频单元(降噪器),射频模块等。
PTFE类主要有NP725A(DK=2.5,DF=0.001),可用于77GHz自动驾驶雷达;NP732(DK=3.2,
DF=0.0028),可用于5G基站天线,功放等;NP828(DK=2.8,DF=0.0027),可用于低噪声变频单元,射频前端模块;NP930(DK=3.0,
DF=
0.001)
,无玻璃布型,可用于77GHz自动驾驶雷达。
南亚对这几类高频微波材料有一个三年期推进计划:NPLD5 2017年上半年开始打样,下半年开始规模性量产;NP725A、NP732、NP828,2017年处于实验室测试阶段,2018年前三季度开始打样,第四季度开始量产;NP930 2019年上半年前都处于研发阶段,下半年开始开始实验室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