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Costco 追求高性价比低毛利的思路不同,Sam’s Club 选择了“高端高质量”路线。它不以科技感和疏离感打造质量,而是把消费者心中对特定商品的“质”的理解发挥到极致。
Sam’s Club 是美国零售商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商店,目标消费者为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家庭。与 Costco 一样拥有约4000个SKU,会员费45美元一年。从商品深度上看,Sam’s Club 与 Costco 类似,每个品类可供选择的商品较少。不同的是,Costco 的低SKU是为了高效地在每个周期过后为每个品类替换新品,Sam’s Club 则注重商品的少而精,旨在更大程度上为消费者做出更优选择。它不实行卖场与仓库一体的运营模式,重视通过店内装潢打造舒适的购物体验。
Sam’s Club 的盈利依靠商品销售,无法单纯地在价格上取胜。价格优势不明显加之需要交纳会费,Sam’s Club 是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答案在于
严选商品,并最大程度地结合本地特色
。
Sam’s Club 设置了严苛的供应商筛选流程,一件商品的上架需要通过内部检测部门的三重检测,商品的质量和外观都保持统一且精致。此举营造了购物时的亲切感和信任感,甚至有消费者表示“一看就知道这些商品被精心挑选过”。
除了严选,Sam’s Club 还十分重视对区域消费特点的挖掘与利用,组织比赛,评选等活动,让当地消费者参与到特色产品的设计与改良之中,利用当地传统特色产品为切口,培养消费者的信任。Sam’s Club 的特色产品研发集中在食品领域,对传统饮品调整浓度,微调配方,力求地道的同时提升质感。Sam’s Club 的消费者满意度,复购率也主要集中在食品类产品,对生鲜,食品类的高满意甚至直接促使了会籍的办理。Sam’s Club 通过
把研发、运营等精力集中在少量商品上,带动了整体销售量
。
例如,Metro 与电商联合使其具备了更强的细分顾客的能力,更加深入地学习不同企业类型对商品的需求,在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此外, Metro 的全球采购能力和高SKU发挥了电商渠道虚拟货架的优势,使之成为 Metro 推出新商品的试验田。
2. 建立层级化销售体系,提升单店渗透率
仓储式会员超市体量大,且普遍毛利率低,销售盈利空间有限,提升单店对整个城市的销售渗透力十分重要。Sam’s Club 建立了新的业务模式,在不增添过多投入的情况下扩展销售渠道。它联合电商平台广泛建立前置仓,在距离消费者更近的社区周边建立仓库,实行线上下单,从前置仓快速送货的模式。由于消费者不直接前往前置仓,可以大幅缩减人员、用地、服务的成本,与本地主体门店形成矩阵式服务体系。
这一举措在既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还缩减整体的运营成本,扩大了单店对整个城市的影响。
3. 压缩成本的同时保障消费体验
Metro 和 Sam’s Club 十分注重对细节成本的控制。它们利用节能冷气,节能灯,更高性价比的店内装修材料,使店面运营成本缩减15%左右。Metro 利用改换灯具的时机改造了店内灯光照明,改善店内氛围,并重新设计了商品陈列。高货架变为更贴近顾客的矮货架,店内通道加宽,营造不拥挤,更宽敞的卖场环境。这些措施改善了仓库式店面的样貌,提升了消费体验。
Sam’s Club 还缩减门店面积20%以降低成本。不过,为了保持原有的购物体验,其店内面积的缩小实际上是在顾客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主要在后仓。同时,Sam’s Club 也融合了其他仓储式卖场的风格,逐渐将卖场与仓库融为一体,摒弃只有大货架的基础陈设方式,将步入式冷藏室,后补式冷柜等设施融入,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占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