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日报  ·  速看!重庆这些学校开学时间来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课堂中千万不能说的几句口头禅,你中招了吗? | 我是教师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5-25 08:23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 “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口头禅是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及自身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的外在体现,它扎根在教师心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人师表一定要从“口”做起,做教师的,对教育教学中的“口头禅”绝不能等闲视之。今天,小编就和诸位教师共同谈谈有关“教师的口头禅”的话题。



日常教育中的“口头禅”



1“你给我…”


常听到老师说:“你给我听好了”“请大家给我把课桌整理干净”“你来给我把这一条演算一下”等等。教师俨然是一个发号施令的领袖,让学生给自己做这做那,学生没有了自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自由,更重要的是,没有了主动意识,一切都处在被动之中,听从老师指挥,给老师做点事情。

老师叫多做多做,老师叫少做少做,老师没叫做坚决不做。如果这样,老师的哀叹:“不知这帮学生怎么搞的,好像都是给我做的,一点也不自觉”就找到答案了。因为在老师心底,并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有选择能力、有潜力、有责任心的独特个体来对待,并没有真正放下为师的架子,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所以,请放下“你给我”的架子,真正与学生平等相处。


2“你总是…”


“你总是屡教不改,你总是拖拉作业,你总是违反纪律、你总是考最后一名,你总是给班级丢脸,你总是……”那么多“你总是”,言下之意是你没有一次表现是好的。一句简简单单的判断,一句以偏概全的结论,毫不留情地将一个学生定格、定性了。教师“你总是…”的这句口头禅会让学生产生:“我总是失败、我总是令班级失望、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无助感,“我总归是这样了”的放纵感及“我就是这样”的逆反感悄然产生。

学生犯错误或做错作业,有的是一两次,有的甚至是许多次,如果教师能对学生宽容一点,就事论事地给予客观评价,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学生有希望的未来,相信效果一定会比那个毫无回旋余地的“总是”要好。所以,请改变“你总是”的错误认知,真正对学生宽容,树立积极的人生心态,给自己以希望,给别人以希望。


3“算了吧”


可能老师急着赶教学进度,因此,才对那个答题没有击中要害的同学说“算了算了,坐下吧”;可能有的学生着实让老师大费脑筋,使得老师筋疲力尽,老师才用“算了吧,不跟你烦了,走吧”的话赶走学生;可能学生执着地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为自己解释几句,才遭到了老师“你算了吧,别再狡辩了”的断然呵斥;或许有的同学的确成绩不怎么样,教师恨铁不成钢:“你算了吧,学了也没用,我看你是没多大出息了”。

于是,学生只能咀嚼着挫折感、被抛弃感、压抑感和绝望感。在“算了吧”的背后,教师对学生的不耐烦、对学生的反感以及老师自身急于求成的浮躁尽显无疑。他再也不愿意倾听学生不切题意的可能是创新思考的回答;他再也不愿意多看一眼那个不中看的学生;他再也不愿意多听一句那个急切想表达自己“无辜”的学生的一句话,更不要谈去仔细分析,提供帮助了。

一个习惯于说“算了吧”的老师,很难让人相信他对学生是耐心而又充满期待的。所以,请抛掉“算了吧”的无奈与急躁,真正对学生耐心期待。


4“我搞不懂”


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这样说,“我搞不懂,这帮学生怎么这么差”“我搞不懂,你为什么总是喜欢对女生推推搡搡的”“我搞不懂,你为什么上课老是走神”“我搞不懂,你一到考试就趴下了”…..老师一脸的困惑,一脸的焦急。其实,很多事情是可以找到原因的,老师是否真正地去分析过学生学不好的原因,是否真正地去了解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真诚地去关心过学生最近的生活状态。

只要你是一个真正关心、理解学生的老师,你是能够搞懂一些问题的。所以,请收起“我搞不懂”的疑问,真正对学生理解和关心,很多事情教师都是能“搞懂的”。


5“你怎么搞的”


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渗透情感因素,重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的一句“你怎么搞的,你怎么回事”的口头禅,会一下子将全部的责任和焦点转移到了学生身上:肯定是学生有什么问题了,才会发生一些事情;仿佛一切都与客观事实无关,都与他人无关,都是学生一个人的过错,那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剖自己吧。

一个拥有“你怎么回事”口头禅的老师,无论他如何表述自己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喜欢与学生互动交流,能够真正尊重理解学生,能够关爱学生,要对学生负责……都是没有感召力的。因为他一句不经意的口头禅已经很明白地表明:权威,灌输、训斥等单向的教育思想还扎根在他心里。所以,请减少“你怎么搞的”“你怎么回事”的责问,真正与学生互动。


6“你要对得起父母”


有的老师喜欢用一种很沉痛的语句告诫学生“想想,你父母送你来干什么的?”,让学生要对得起父母,丝毫不能放松。时不时地激发学生的内疚感。

老师的强化迎合了学生孝顺、善良的本性,于是,他们时时警告自己:不能玩,想想父母多辛苦;不能失败,不能对不起父母。直至产生“我失败了,我无脸见父母”的内疚感,或者发出“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是不会学习的;其实我一点也不快乐,我都是为父母活着的悲叹。这样,学生没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内在动机,没有了轻松愉快的感觉,痛苦来源于沉重的孝顺。

可能老师应该做的是:激发学生内在向上的活力,让学生真正去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生命的价值。所以,请摆脱“你父母送你来干什么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以上这类口头禅大都属于情绪化的语言,不仅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教师缺乏大度,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愉快,甚至反感。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弊无益的。因此,诸如此类的“口头禅”,还是打住为妙。

课堂教学中的“口头禅”


教师的“口头禅”,是教师长期习惯化了的语言,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无意识行动,但是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也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习惯了老师的口头禅,但作为教师不能轻视这些“没有意义的空话”给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

01

懂了吗?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常以“懂了吗?”结尾,而实际上学生往往并没有回应“懂了”。

为什么没有回应呢?从学生的角度剖析,表面上看他们对教师的这句口头禅已经习以为常,无需回应,细心剖析,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听懂并理解的学生懒得回应;一知半解的学生似是而非,所以就保持缄默;而完全没听懂的学生,更没勇气回应老师的那句“懂了吗”。

教师为什么会在教学时,“拖”一句“懂了吗”的口头禅呢?一般而言,当教师用自己的思路讲解习题后,总想用最快捷的方法得到学生的确定——我们听懂了,这里包含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自信,但是往往忽略学生的认知心理。

成人的认知能力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很大差异,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学习经验衡量学生。同时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如果把“懂了吗?”换成:“你有什么不同方法?”开发求异思维;“把你思路说给某某同学听,看他是否理解?”让一知半解的同学恍然大悟;“你能把解题思路与老师共同分享吗?”教师再次辅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一定会让上述三种类型的学生积极地做出“回应”。


02

对不对?


许多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多喜欢用诸如:“对不对?”“对吗?”确定吗?”等这样的口头禅。而那些“可怜”的学生,他们对着教师慈爱的“对不对”还能说“不对”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首先,教师在总结中想让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有所侧重,所以用了“对不对?”,还是不放心,再来一句“对吗?”最后还是心里不踏实,就再来一句:“明确了吗?”教者的居心良苦可见一斑。

其次,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完全更新,新基础教育改革倡导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师生互动来总结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应当从自身的语言素养做起。


03

坐端正,听好了,细心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