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6987 字,阅读约需 10 分钟
为了反制美国加征关税,咱们国家决定从2025年4月10号中午12点01分,
对原产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
我作为营养师,借着这个话题,聊聊可能会怎样影响到咱们老百姓的餐桌,可以做点什么。
(*声明:以下分析旨在科普营养与食品科学,并非分析讨论政策)
关税升级?可能对咱家餐桌有啥影响?
太长不看:
1️⃣ 大豆和玉米: 虽然美国大豆和玉米加税会影响食用油和肉价,但中国已降低对美依赖,改向巴西等国进口,短期影响有限。
2️⃣ 肉类和水产: 🥩 猪肉自给率95%以上,美国牛肉主要供高端市场,禽肉九成以上靠国内生产;🐟 水产品也有多元化供应渠道,价格可能上涨但不缺货。
3️⃣ 应对策略: 🥗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植物蛋白和禽肉代替部分红肉;选择当季本地蔬果替代昂贵进口商品;适量摄入坚果;减少加工食品消费。
先说说基本原理
很多粮食作物,还有一些原料类的农产品,特别是像大豆、玉米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
为啥呢?因为它们不光咱们可能直接吃,更大量的是用在各种食品加工里,还有就是做牲畜的饲料。
你想,饲料贵了,肉蛋奶的价格是不是也可能跟着动?
大豆:影响有多大?
先看现状
就目前来说,虽然中国的大豆很好,但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买的量占了全球贸易量的差不多三到四成。
那从美国买的多吗?现在大概占咱们总进口量的21%左右。其实这个比例已经不算高了,主要是受之前贸易摩擦的影响。
想当年,比如2017年,美国大豆能占到咱们进口的34%呢~ 后来咱们国家也是有意识地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现在主要的大豆来源是巴西这些南美国家,占了一半以上。
所以说,单从大豆角度看,美国现在已经不是咱们唯一离不开的来源了。
但肯定有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影响肯定还是会有的。咱们进口的大豆,差不多八成都是用来榨油的,得到豆油和豆粕。豆油嘛,就是咱们平时吃的油,很多人家里都用大豆油,豆粕呢,主要是用来喂猪、喂鸡这些禽类的,是特别重要的饲料原料。
所以,如果美国大豆加了关税,最直接的传导可能就是:
-
-
2.
肉蛋奶价格可能上涨:
饲料(豆粕)成本上去了,养殖成本增加,最终可能反映到猪肉、鸡肉、鸡蛋等的价格上。
当然啦,市场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美国大豆贵了,可能巴西的供应商瞅准机会也会抬价。(我还有一个好朋友是卖俄罗斯大豆的……)
总的来说,我估计短期内对大豆这块儿的冲击应该不会太大。但长期看,咱们国家可能会进一步想办法拓展大豆的来源和国内种植。不过,考虑到如今国内生猪养殖量在逐步恢复,对大豆的需求估计也低不了,所以想轻易减少大豆进口量可能也不太容易。
营养建议
-
•
控制用油量:
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食用油和一些含大豆原料的食品(比如部分豆制品)价格上涨。不管价钱怎么变,从健康角度出发,咱们本来就应该控制油的摄入。记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最好别超过25-30克。这样吃,挺健康的!
-
•
选择国产大豆制品:
如果你喜欢吃豆腐、豆浆这些大豆制品,可以多留意一下国产大豆做的产品。后面我还会再给大家分析一些其他的营养建议。
再看看玉米
玉米的情况
玉米嘛,咱们中国自己种的就挺多的,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尤其是普通消费者接触的那种可以直接食用的,不管是甜玉米还是糯玉米,这都属于鲜食玉米,大多数还是国内种的。
但每年还是会根据需求进口一部分。这里面,从美国进口的大概占14.5%。同样,这个比例也是最近几年美国对华出口份额迅速萎缩之后的结果。现在咱们玉米进口主要靠巴西,其次是乌克兰。
涨价之后的影响
所以,即使美国玉米加了关税,估计对咱们整体影响也不会特别大。而且玉米的替代性比较高,比如饲料里可以用别的谷物(像大麦、高粱甚至小麦)替代一部分玉米。
咱们国家短时间内也可能动用储备玉米来调控市场,所以影响不大。
营养建议
-
•
调整饮食结构应对肉价:
玉米主要还是通过饲料间接变成肉蛋奶来到咱们餐桌。如果因为饲料成本上涨,导致猪肉、鸡蛋价格明显涨了,大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下饮食结构。比如,少吃点猪肉,增加点杂粮和蔬菜的比例,这样既能控制开支,也更健康。
-
•
多吃全谷物:
从健康角度看,适当减少精制谷物(比如白米饭、白馒头),增加全谷物和杂豆(比如玉米、燕麦、红豆、绿豆等)的摄入,对营养非常有好处。玉米本身就是个营养价值挺不错的食物,咱们国家也有很多优质的玉米品种。偶尔吃点玉米面粥(棒碴粥)、玉米糁,也是挺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试试看。
其他一些农作物呢?
-
•
小麦:
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咱们小麦主要是自产自销,进口依赖度很低。
-
•
高粱、大麦:
这个得注意一下。中国进口的高粱里,美国占的比例确实非常高,依赖度不低。这些高粱、大麦主要也是用作饲料,还有一部分高粱是用来生产高端白酒的。关税提高,可能会导致这些产品价格上涨。
-
•
对健康的影响?
总体来说不大。高端白酒本身就是奢侈品,原料成本占最终价格比例不算大,涨价对普通人影响小。而且,作为营养师,我得啰嗦一句:为了健康,像我一样别喝酒了吧!建议成年每日酒精摄入不不超过15克。换算成白酒,稍微喝一两可能就超标了。
肉类会有什么影响?
这个很重要!
各种猪牛羊肉、鸡鸭禽肉,还有鱼虾水产,这些都是咱们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很多人都爱吃的“硬菜”,对吧?这部分的影响会比较直接。
先说猪肉
国内供应为主
猪肉大家不用太慌。咱们国家的猪肉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进口的比例其实挺少的。甚至有时候国内市场还供过于求呢。所以供应上出大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间接影响是价格
但是!猪肉价格肯定会受到饲料成本(前面说的大豆、玉米)上涨的间接影响。所以,很可能猪肉价格会相比之前的低谷有所回升。
作为营养师建议
-
•
适量少吃点:
如果想省钱,或者从健康角度考虑,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猪肉的摄入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周吃畜禽肉(猪牛羊鸡鸭等)的总量建议在300-500克。说实话,不少人平时吃得比这多。
-
•
肥肉换瘦肉,猪肉换鸡鱼:
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肥肉换成瘦肉,或者用鸡胸肉、去皮鸡腿肉、鱼、虾、豆制品等来代替部分猪肉。这样做能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特别是鱼类,有些富含Omega-3脂肪酸,很健康。
-
•
巧做“半荤菜”:
可以多做点肉和蔬菜一起炒的菜,比如青椒肉丝、芹菜肉丝。或者做馅儿的时候,不用纯肉馅,加点香菇丁、豆腐丁、胡萝卜丁之类的配料,口感更丰富,饱腹感也强,还能多摄入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素。
-
•
注意营养均衡:
但是也得提醒一句,猪肉是铁、维生素B1(硫胺素)以及其他一些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如果为了省钱或者减肥,肉吃得太少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那还是挺危险的。所以,首先还是要保证基本的蛋白质摄入,优先保证吃够蛋白质(包括各种来源的肉)。
再聊聊牛肉
牛肉也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品类,得考虑一下影响。
牛肉的进口情况
实际上,这些年中国的牛肉进口量一直在增长。进口牛肉大概占到咱们总消费量的30%-40%。这里面,巴西是最大的来源国。
你要问美国牛肉呢?
大家如果去一些精品超市,肯定会看到,还挺常见的。美国牛肉有时候特点是“谷饲”为主,品质相对标准化。但总体来说,美国牛肉主要还是供应给一些特定的牛排馆、五星级酒店和精品超市。
可能的变化与影响
所以,加征关税后,可能的变化是:那些特别贵的美国牛排可能会更贵了。但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日常消费来说,影响应该不是很大,因为便宜的、常见的牛肉选择还是很多的。
营养角度怎么看?
从营养角度看,我觉得影响也不会很大。因为咱们日常在菜市场买的,往往是国产的黄牛肉或者水牛肉。
当然,牛肉确实是优质蛋白质、铁、锌、维生素B12的极好来源。但也要注意,过量摄入红肉(猪牛羊肉)和一些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风险增加有关。所以红肉还是要适量吃。可以考虑用禽肉(鸡鸭)、鱼虾来代替部分红肉,同时通过增加鸡蛋、奶制品来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B12的摄入。
提醒一下,日常涮火锅的时候也别忘了,可以多选点鱼片、虾滑之类的,不用光盯着牛羊肉吃!
各种家禽肉类
历史与现状
家禽类(鸡、鸭等)这块儿,历史上中国曾经禁止过美国禽肉进口,直到2019年底才恢复。虽然恢复了,但考虑到各种因素,目前中国禽肉供应的九成以上还是靠咱们国内自己。
不过,有些特定的部位,比如冷冻的鸡爪、鸡翅尖之类的,可能从美国进口的比例相对高一些。
*价格可能受饲料影响
如果禽肉价格上涨,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跟饲料有关。鸡饲料里的主要原料也是玉米和豆粕。但按理说,禽类养殖周期短,受饲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应该比猪肉小一点。而且从供应链角度看,像白羽肉鸡这种,养殖规模可以在几个月内快速扩张。所以,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国内生产或者从其他国家(比如巴西)进口来满足需求。
基本上,鸡肉这些禽肉的供应,大家不用太担心。
营养建议
-
•
性价比之王: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禽肉真的是一种物美价廉的优质蛋白质来源,性价比非常高!我之前也写过好多科普文章讲这个。
-
•
健康吃法:
比如去皮的鸡胸肉,脂肪含量不到2%,蛋白质却高达20%左右。只要别用油炸,可以试试清蒸、白灼、炖汤、烤制等方法。比如用点香草、柠檬腌一下,把鸡腿去皮后烤出来,口感超级好。还有鸭肉,咱们中国各地有很多特色做法,比如南京盐水鸭、啤酒鸭等等,也都挺有营养价值的,不妨试试看各种家常版的食谱。
-
•
注意某些部位:
不过得提醒一下,像鸡爪、鸡翅尖这类零食,还是要控制食用量。因为它们往往做得比较咸(盐多),脂肪含量也比较高(这也是它们吃起来香的一个重要原因)。
奶制品呢?
美国奶制品竞争力已不高
但要考虑到,因为过去的贸易摩擦,中国对美国的乳制品已经加征了不少关税了。虽然国内可能有些养殖需求,会进口一些用作饲料的乳清粉(这部分可能有 RCEP 关税豁免),但总体来说,美国的乳制品在咱们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并不是很强。咱们的乳制品进口主要还是靠新西兰、欧盟这些地方。
未来的影响?
所以,这次再加关税,估计对奶制品市场的总体影响应该比较小。可能的结果是,新西兰在大包装奶粉、黄油等市场上,在中国的地位会更加巩固。另外,欧盟的一些乳品也可能会来填补任何可能出现的空缺。
营养建议
-
•
健身人士可能受影响:
具体来说,可能有些健身爱好者喜欢特定品牌的美国乳清蛋白粉,这些产品价格可能会上涨。
-
•
日常奶制品影响不大:
但对于咱们日常喝的牛奶、酸奶这些,影响应该不大,性价比高的乳品还是很容易买到的。
-
•
保证奶制品摄入:
不管怎样,还是建议大家要保证每天的奶制品摄入(推荐300-500克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这对于获取钙质和优质蛋白质非常重要。完全可以选择价格更合适的国产品牌或者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
-
•
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如果你乳糖不耐受,喝牛奶不舒服,可以试试酸奶或者奶酪,或者选择零乳糖牛奶。同时,注意多吃深绿色蔬菜(如西兰花、小白菜)、豆制品(如豆腐、豆干)等食物来补充钙。
水产品(海鲜河鲜)
依赖度不高,替代品多
总体来说,中国从美国进口水产品的依赖度不算太高。比如:
-
-
-
• 鳕鱼:可能来自俄罗斯,或者一些和美国共享的北太平洋渔场。
-
• 波士顿龙虾:以前很火,但加征关税后,很多进口商已经转向从加拿大购买同属大西洋龙虾的品种了。
对于这些高端海鲜,考虑到全球供应还比较充足,而且替代品也多,估计影响不是特别大。如果某种进口海鲜涨价太多,我估计大家也会更多地考虑咱们国内产的海鲜或者河鲜。比如各种虾类、贝类、还有咱们自己养殖的鱼,国内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还是非常发达的。所以,总体来说,应该不至于没鱼吃。
营养建议
-
•
有理由不买:
理论上说,如果真的发现某些进口鱼,比如什么帝王蟹、波士顿龙虾之类的涨价了,完全可以考虑其他同样美味又实惠的海鲜或河鲜。
-
•
关键是吃够量:
重点是,咱们很多人日常水产品吃得还不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周至少吃两次水产品,你吃够了吗?
-
•
替代选择:
比如,将来万一发现进口三文鱼太贵了,也可以考虑吃些咱们的淡水鱼,比如鲈鱼、虹鳟(淡水三文鱼)等,营养价值也很高。
不过吃淡水鱼一定要记住:彻底做熟!
降低寄生虫风险。
-
•
冷冻水产性价比高:
另外,各种冷冻的海产品,比如冻虾仁、冻鱼块、冻带鱼段等等,性价比通常也比冰鲜的高很多,也是不错的选择。
水果、坚果和蔬菜
国产为主,进口调剂
总体来说,咱们国家是全世界最大的水果、蔬菜生产国,自己产的足够吃。进口水果蔬菜,主要还是为了丰富品种和满足反季节供应的需求。
-
•
水果:
以前像美国车厘子、华盛顿苹果、加州橙子之类的很火。但现在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比如前段时间吃的车厘子多是来自智利的,苹果、橙子咱们国产品种也非常好。
-
-
•
坚果:
这个得提一下。中国确实进口相当数量的美国坚果,主要是加州的巴旦木(从前叫做美国大杏仁)、开心果,还有碧根果(长山核桃)。虽然咱们国内也有替代品,比如新疆也产巴旦木,浙江有我们自己的山核桃,但可能在产量和规模化程度上,不如美国的一些大农场。他们搞规模化种植,成本控制和标准化可能更有优势。
影响:锦上添花,弹性很大
但总体来说,进口水果、坚果这些,都属于“锦上添花”型的消费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弹性还是很大的。也就是说,贵了少吃点,或者换便宜的吃,调整的空间很大。另外,考虑季节因素,吃应季的水果蔬菜,通常性价比是最高的。
建议
-
•
影响有限:
关税上涨,可能会影响到少数几种进口坚果和水果的价格,但从日常营养角度来说,影响应该不大。
-
•
优先本地、应季:
如果发现平时吃的某种进口坚果、水果涨价了,首先可以考虑买国产的替代品,或者选择当季、本地出产的水果。
-
•
别忘了传统坚果:
还有,别忘了咱们更熟悉的花生、瓜子!虽然它们的Omega-6系列脂肪酸含量相对高一些,但从补充维生素E、矿物质的角度来看,好处还是非常大的。
-
•
坚果要适量: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管吃哪种坚果,每天吃一小把(去壳后半两到一两)就足够了。千万别吃太多,毕竟坚果里差不多一半都是脂肪呢!
加工食品和包装食品
是不是很多朋友等这部分都等着急了?
本地化生产是主流
很多大家叫得出名字的美国大牌食品,比如上周刚躺枪的某薯片品牌等等零食、快餐品牌,它们的加工产品往往早就在中国设厂,本地化生产了。所以,关税对这些产品的影响应该不大。
可能受影响的?
可能有些特定品类,比如某些谷物棒、能量棒、营养补充剂,或者一些小众品牌的特色食品,可能还是需要从美国本土进口。但即便是这些,很多品牌也可能会选择从设在澳洲或者亚洲其他国家的工厂来供应中国市场,甚至很多时候背后也有中资。
总体影响不好说
我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到有什么非得从美国生产、不可替代的加工食品。总会有替代品的。
当然,加工食品涉及的供应链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不太好一概而论。
而且,说实话,有些比较高附加值的食品,比如山桑仇视冲击,如果通过跨境电商、代购的渠道进来,比如走保税仓发货或者个人携带,适用的税率很可能比一般贸易的关税要低。
以后这方面会不会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咳咳咳……
另外,如果关税真的持续提高,很可能促使这些美国食品公司加速在中国本地化研发和生产,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和成本的产品。
营养师郑重建议:少吃加工食品!
-
•
健康角度看,不是坏事:
进口加工食品关税上涨,说实话,我从健康角度看,可能还不是啥坏事儿。因为很多进口零食、加工食品都属于高糖、高脂肪、高钠的“享乐型”食物。从营养师角度,我肯定是建议大家少买、少吃这些东西的。
-
•
美国零食可能偏甜:
我这几年每年都会去美国,对此还是很有体会的。
-
•
别迷信“进口的就是好的”:
很多人有种印象,觉得进口食品品质就好。但真不一定。单说营养价值,我认真对比过很多进口早餐谷物、麦片之类的,看配方,真的不如咱们现在国内一些做得好的品牌,国内这方面比起欧美还是很卷的。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品牌是不是“洋气”没啥必然联系。
-
•
性价比考量:
关税再一加,这些进口食品动辄价格贵出一大截。花那么多钱,结果吃进去的是大量的黄油、糖,值得吗?对吧?很可能还不如自己在家烤个红薯,或者吃点原味坚果、芝麻片来得实在、有营养。
总结,给大家的建议
上面我结合自己的认知,给大家分析了各种食物可能受到的影响。
可能会贵,但不必过分担心
-
•
可能涨价的:
一些高档的进口牛排、某些高端海鲜(比如特定的鱼、蟹、龙虾)、部分进口坚果(如巴旦木、碧根果)的价格可能会受影响,变得高一些。
-
•
影响可控:
但这些总体来说,都不是咱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影响范围和程度是可控的,不用太在意。尤其是各种进口的加工食品,真的没必要特意去追求美国的品牌。
多用国产、应季、更健康的食物来替代
面对可能的物价波动,咱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应对,甚至吃得更健康:
-
•
用植物蛋白和禽肉替代红肉:
如果猪肉、牛肉价格上涨,可以适当增加豆制品(豆腐、豆浆、豆干)、鸡蛋、奶类的摄入来补充蛋白质。多选择价格相对更稳定的鸡肉、鸭肉、鱼、虾来代替一部分猪牛羊肉。有意识地改一改饮食习惯。
-
•
吃当季、本地蔬果:
比如夏天多吃各种瓜类、茄果类蔬菜,冬天多吃萝卜、白菜。水果也是,哪个便宜、哪个大量上市就吃哪个,比如用夏天的桃子、李子、西瓜,秋天的苹果、梨,代替昂贵的进口或者反季节水果。这样既能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又能省钱。
-
•
试试国货零食:
想吃零食的时候,也别忘了有很多国产品牌可以选择,甚至一些东南亚的零食价格也很实惠。(当然,说实话,我自己可能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国内大厂生产的产品,正好我昨天还拍了一个我和老婆孩子逛超市选零食的视频,欢迎大家关注各平台@营养师顾中一 同名账号,等我明天剪辑好了发出来)
最最重要的一点:
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咱们还是要坚持
均衡饮食
的原则,尽量
多吃天然食物
,尤其是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这些植物性食物
的比例。这才是保持健康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