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荣茂观察
作者:李荣茂,THLDL大课堂、清大领导力创始人;原清华大学领导力创办人;资深投资人。站在中国立场分析国内外政经走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荣茂观察

中东局势告急!一场全面战争即将爆发

荣茂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8-02 15: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哈尼亚遇袭身亡 伊朗方面:正在调查

【每日经济新闻】当地时间7月31日获悉,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公共关系部当天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以及一名保镖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遭袭死亡。伊朗方面表示,正在对这起事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很快公布。据报道,哈尼亚前往德黑兰是为出席30日下午举行的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宣誓就职仪式。


【荣茂观察】


伊朗近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针对其新任领导人的暗杀事件,使得这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此次事件不仅让伊朗政府陷入尴尬境地,也对其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伊朗来说,如何处理此次暗杀事件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无论是选择内部调查还是对外采取行动,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内部调查可能导致政治清洗和社会动荡,而对外行动则可能引发与西方国家的冲突,甚至卷入战争。


伊朗的困境在于其政治决策的摇摆不定。 一方面,他们想要解除西方的制裁,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另一方面,面对西方或以色列带来的重大压力,他们又不得不抵抗。伊朗政府在处理与西方关系时显得犹豫不决,试图在强硬与妥协之间寻找平衡。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不仅让伊朗自己陷入了困境,也让其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失去了主动权。


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角色愈发重要,伊朗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变化。尽管伊朗新总统上任之初对中国有所批评,但中国在关键时刻对伊朗的支持不容忽视。伊朗似乎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其外交策略显得不够成熟。


中国对于中东地区的局势有着明确的战略布局。在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之间,中国选择了以后者为住的海湾国家,这一选择证明了其长远眼光。沙特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更为坚定的态度,与伊朗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次暗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可能是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如果事件引发中东局势的升级,美国将面临重大挑战。俄罗斯可能会借机坐山观虎斗,但同时也要警惕局势失控带来的风险。


如果美国选择破釜沉舟,乌克兰将是首当其冲的风险区。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需要为西太平洋方向可能出现的挑战做好准备,包括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准备。中东一旦失控,可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波斯湾航道的中断,将对全球贸易带来巨大冲击。


中东地区的动荡不仅考验着伊朗的智慧,也影响着全球的稳定。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将继续关注事态发展,同时坚持自身的战略定力,为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无论中东局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秉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其他国家一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还需要着眼于全球大局,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


二、美国博弈短视行径,干涉中国内政必遭反噬!


【网易】8月1日,根据美国之音报道,美国共和党人丹·沙利文与民主党参议员塔米·达克沃斯共同推出《与台湾站在一起法案》,该法案声称,一旦中国武统台湾,将遭到全面和严厉的经济、能源、金融及其他制裁。


【荣茂观察】


在中美博弈的汹涌棋局中,美国国内某些势力的行径愈发猖狂。他们肆无忌惮地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甚至妄图阻止中国在实现国家统一的道路上前进。然而,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所谓的提案,不过是纸上的空谈,距离成为美国的实际法律,还隔着千山万水。


但不可否认,这些提案的浮出水面,犹如一面照妖镜,彻底揭开了美国深层次的战略思维: 他们正不遗余力地搜寻任何可能让中国付出代价的工具和手段。 这种思维,何其短视,又何其危险。


美国似乎忘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 他们想要让中国付出惨重代价的企图,极有可能最终让自己吞下苦果。 以俄乌战争为鉴,美国的制裁大棒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去美元化浪潮。若美国真的对中国挥舞制裁之剑,那么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庞大影响力,必将引发一场去美元化的地震,其威力之巨,美国自身也将难以承受。


此前,美国财长耶伦的警告言犹在耳:美国实施的制裁越多,就有越多国家会寻找绕开美元的金融交易之路。这无疑是对美国制裁政策的一记警钟。如果美国真的打算对中国举起制裁大棒,吓唬中国,干涉中国内政,阻止中国实现国家统一,那么他们必须先掂量掂量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


更何况,中国手中还紧握着大量的美债和美元储备。若美国真的采取过激行动,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抛售美债和美 元储备来给予有力回击。美国,你们是否真的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发生?


综上所述, 美国某些势力企图干涉中国内政、阻止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行径,是何等的短视和危险。 他们不仅无法得逞,反而有可能因此引发全球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因此,我们强烈奉劝美国方面:保持冷静和理性,切勿轻举妄动,以免最终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三、“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电商价格战踩下刹车


【澎湃新闻】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会议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荣茂观察】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一表述无疑为当前电商行业的价格战乱象敲响了警钟。长久以来,价格战作为电商们争夺市场的常用手段,其弊端已经日益显现,不仅让企业陷入盈利困境,更对社会层面产生了诸多负外部性。


回顾过去,电商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祭出低价大旗,一时间,价格战硝烟四起。这种激进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提振了营收数据,让销售额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并未实现盈利。长期的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了亏本经营的情况。


更为严重的是,价格战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商家开始偷工减料,产品质量大打折扣;为了应对亏损,裁员降薪成为常态,员工权益受损;而“仅退款”等极端政策的出现,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矛盾。 可以说,价格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但其带来的负外部性却远远超过了其正面效应。


如今,随着阿里和抖音等电商巨头开始调整策略,放弃以低价为核心导向,更强调GMV和客单价,修改仅退款政策,减免商家费用等,我们可以看到电商价格战有停火的迹象。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电商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价格战的不可持续性,并开始寻求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当然,这并不代表价格战就此彻底结束。在消费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电商们仍然需要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但是, 至少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改变的开始,电商们正在尝试踩下价格战的刹车,让行业回归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

觉得不错请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