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竞争力(guide0755),欢迎您关注他们!
“金融中心”这四个字,在中国可谓是魅力无限。
目前国内称的上
国际金融中心
的城市有一个,
香港当之无愧
。在国际上地位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与东京和新加坡不相上下。
如果说香港是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那么
对内的金融中心则应当属北京、上海跟深圳,
也正是这几个城市,差不多囊括了国内80%以上的金融要素市场。
表一: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从券商营业部数量、公募基金数量、私募基金数量以及保险机构(总部)数量,也可以看出,北上深在全国范围内暂时还没有其他城市可以比拟。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下全国重要金融机构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分布情况:
北京:
新三板
上海: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深圳:
深圳证券交易所
大连:
大连商品交易所
郑州:
郑州商品交易所
其中,上海是金融“要素市场”最最全的一个城市,无论是证券、期货还是黄金均囊括其中。占国内金融市场份额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分别落户于上海跟深圳。其中深圳相比北京,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拿到了证券交易所的“底牌”。
除开上面提到的沪港京深这四个城市,那么在我们国内,又有哪些城市最有潜力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按照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的排名,目前金融地位排名全球前五的城市分别是:
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和香港
。其实从这些城市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将这些金融中心城市大致分成两类。
一类是类似纽约、伦敦这类型随着经贸发展自然演变而成,另一类则是类似东京、新加坡这种政府推动型,最后迅速成长成为的金融中心。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两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寄托在强大经济背景的前提下,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伦敦经济迅猛发展,从而诞生了国际上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后,随着英国经济相对衰弱,以及美国经济的崛起,纽约在国际金融市场地位蒸蒸日上。至此,全球经济中心开始从英国转移至美国,20世纪后期,伴随着日本经济强盛,使得东京有机会成为第三个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
而近20年,正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20年,也就使得了中国的很多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是与日俱增。笔者统计了国内经济实力最为强劲的是12个城市,除开“沪港京”,下一座「金融中心」城市,大概率在这其中产生。
这是12座城市分别是:
北京、上海、香港、深圳、
广州、重庆、成都、杭州、天津、南京、苏州、武汉。
评估一座城市金融实力的方法有很多, 但是最能够进行量化比较的指标,最常用的就有两个,
一个是城市资金总量,一个是金融业增加值。
一、城市资金总量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金总量
,主要反映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
因为数据由央行公布,且不受政绩考核影响,所以“失真度”要比GDP值小很多,用它来判断城市的经济实力情况,也更为合理。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从上文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在资金总量上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
北京、上海、深圳
,在四个一线城市“北上深广”中,北京的资金总量是上海1.25倍,上海是深圳的1.71倍,深圳是广州的1.35倍。
但是若从增速来看,
上述这些城市的的平均增速为91.2%,明显高于这一值的城市一共有四个,分别是一线城市力的深圳,还有强二线城市重庆、南京和武汉。其中,深圳的资金总量增速最为迅猛,高达157%。
在这些强二线城市中,
笔者比较看好的是重庆跟南京
。首先,重庆跟成都很明显是属于同一“门类”的,两个城市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所处于区位,都有太多相似之处。而且两个城市的资金总量从2011年到2016年都是跨越性的,但是很显然,重庆的冲劲明显要比成都更足。
另一个城市南京,虽然在资金总量上比不上重庆跟成都,但是南京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速,在资金总量上面,南京前些年就超越了省内的经济“龙头”苏州,江苏GDP第一宝座让位于南京,也只是迟早的事。南京一有省府优势,二有区位优势
(
东南门户,南北咽喉
)
,所以,一旦超越苏州基本上就是不可逆的。
也经常有些网友在公号后台留言,询问杭州是不是取代一线城市广州的地位了,其实从资金总量上就可以明显看出,两者还是有显著差距。首先从总量来看,杭州距离广州还差着一个量级,从增速来看,两者也是不相上下。
二、金融业增加值
金融业增加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从事金融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说得通俗一点,金融业增加值颇有点“金融业的GDP”的意思。
笔者统计了,2011年、2016年上述十一个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变化情况,以及2016年的各个城市金融业占GDP比重、以及增速情况,用它来估量城市的金融实力,也有些门道可说。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一线城市中,广州被深圳超越,其实也就最近两三年的事。深圳7年来的资金总量增长是305%,广州增长是153%。广州从老三变成老四,归根缘由,其实最主要还是没有跟上
金融和科技
的潮流。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一线城市里,其中广州的增速最快,但是金融业占GDP比重与北上深比还是要低得多。所以,广州金融业快速发展更像是突然“觉醒”,由以前的“自生自灭”变成了“高度关注”。
从之前的北上深广的主要金融机构数量就可以看出,广州在“原生条件”不如北上深的前提下,能够保持如此之高的增速,已经实属不易了。
在其他强二线城市中,增速在120%以上的城市总共有三个,分别是重庆、天津与南京,
其中重庆与南京无论是资金总量还是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都十分明显,相比其他二线城市,可以说是十分耀眼。
结论
通过上面数据的对比,其实上面这些城市的金融实力,早已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