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解放军报  ·  习近平主席对巴西国事访问成果文件清单 ·  4 天前  
环球资讯+  ·  俄罗斯首次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打击乌克兰? ·  5 天前  
解放军报  ·  “空天猎手”红旗-19导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推荐|军报9篇评论,谈新时期如何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4-05 11:58

正文

  战法是应敌之策、作战之魂,好战法抵得上千军万马。今天军报的“八一评论”专版刊发“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系列文章第9篇《战法创新“散光”,阵前就容易着慌》。文章指出:未来作战,更加注重破敌体系、依技施谋、多法并举,战法创新要想发挥威力,就必须以变应变、深研精练。



战法创新“散光”,阵前就容易着慌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⑨


■丁来富

  战法是应敌之策、作战之魂,好战法抵得上千军万马。自古以来,一流的军队总是善于向战法要战斗力,依靠战法创新在战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战争形态在演进,战场环境在变化,武器装备在升级,作战对手在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战法,才能积蓄打赢底气。“战法灵不灵,战场见分晓。”要确保战法实用管用,就必须对表实战、瞄准战场、盯着对手搞创新;反之,如果对不准实战的靶心、摸不清战场的情况、看不透“对手的灵魂”,战法创新就会“散光”,上了战场不仅难以克敌制胜,反而可能因战法失灵而惊慌失措、自乱阵脚。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的武器装备一直落后于作战对手,但却能以劣势的装备战胜强大的敌手,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作战理论。像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猛打猛冲猛追”“四快一慢”“零敲牛皮糖”等,都是我军在浴血奋战中创造的经典战法。正因此,蒋介石曾说:共军“讲究奇正虚实,讲究运用变化,寓生活于战斗,寓训练于战场,翻陈出新,千锤百炼,狡诡虞诈,神出鬼没,极尽战争艺术之能事”。


  兵无常势,战无定法。纵观近年来的世界军事博弈,新战法可谓层出不穷,比如,海湾战争中的“空地一体作战”,科索沃战争中的“非对称作战”,阿富汗战争中的“网络中心战”,伊拉克战争中的“快速决定性作战”,可谓“一场战争一种战法”。谁在战法创新上领先一步,谁就在战场上胜人一筹。


  未来作战,更加注重破敌体系、依技施谋、多法并举,战法创新要想发挥威力,就必须以变应变、深研精练。正如刘伯承元帅所说:“我们的战术、技术就是要研究,要发展,要创造,然而不专就不能精通,不熟练就不能生巧。”只有对战法做到“专”而“熟”,才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然而,当前一些单位搞战法创新,仅仅停留在浅表层面,“散光”问题较为突出——或是目标不够聚焦、力量不够集中,或是成效难以检验、成果难以推广,导致所谓的“创新”徒有其名、并无其实。有的指挥员忽视对作战任务、敌手、环境的研究,热衷于制造概念、雕琢文字,搞出来的“战法”读起来朗朗上口,用起来却毫无价值;有的设计战法一厢情愿,考虑威胁不周密,甚至蠢化敌人;有的运用战法表面热闹好看,实则漏洞百出。归根结底,是制胜机理没摸透、作战任务没搞透、作战对手没看透。


  战法创新一旦“散光”,无论包装得多漂亮,都难以发挥效用,不过是废纸一张。按这样的战法指导训练,就会导致官兵雾里看花、无所适从;用这样的战法组织打仗,必然一败涂地,付出惨痛代价。


  摸透制胜机理,战法创新才能少走弯路。现代战争,信息主导成为制胜关键,体系对抗成为基本形态,精确作战成为主要形式,全域机动成为必备能力。“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只有把战法创新的重点放在“精打要害、破击体系”这个“纹”上,才能创造作战优势。


  坚持任务牵引,战法创新才能精准用力。应当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对战场环境的种种特点、双方对抗的利弊条件、达成意图的方法手段一清二楚,在分析判断中形成战法,在综合比对中提炼战法,在斗智斗勇中运用战法,在情况诱导中变换战法。


  看清对手特点,战法创新才能心有底数。战法是要和作战对手过招的,必须要“适合对手”。战法创新的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敌人的体制编制、兵力兵器、作战特点、力量运用、战法训法,把作战对手摸透、研究透,如此一来,开出的“药方”就不会错。


  战争“是一场智力竞赛”,战法创新绝非易事。只要我们精熟现代战争,精通手中武器,精确研究对手,精准创新战法,就一定能领到通往未来战场的“资格证”。


相关阅读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系列文章到此结束,前8篇分别为:

1


准备不好,麻烦会随时找上门来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①


■张西成

  两会期间,练兵备战自然成为军队代表委员热议的一大焦点。议案提案里,透露出思战备战的忧患意识;发言交流中,表露着随时准备上战场的责任担当。


  战争这头猛兽,最喜欢和善良的人们“捉迷藏”。它往往在你准备充分时悄然退却,又往往在你麻痹疏忽时突然降临。担负守护和平与安宁使命的人民军队,任何时候都要严阵以待,毫不懈怠。


  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军队由战而生,军人为战而练。军队的根本职能是打仗、是打赢,军人的根本价值是慑战、是止战。对军队而言,无论时代怎么变,强军备战这一主旨一刻不会变;无论军队怎么改,练兵打仗的主业始终不会改。正如代表委员们所说的:这要务那要务,着力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第一要务;这责任那责任,聚力抓好实战化训练是官兵的第一责任;这标准那标准,战斗力是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


  军不思战,国之大患。丘吉尔曾讲:“如果我们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而战争没有爆发,我们失去的可能只是黄金。但如果我们事先没有做好准备而战争爆发了,我们失去的将是整个大英帝国。”有备才能无患,疏备必然招患。越是准备打越可能不必打,越是不想打越可能被动挨打。回顾历史,日本之所以敢屡屡侵犯我泱泱中华,就在于当时中方军队害怕打仗;强大的德国之所以不敢侵犯瑞士这个小国,很重要的在于备战意识强烈的瑞士人“迈出右脚是一位公民,迈出左脚就是一名战士”。事实说明,一支枕戈待旦、训练有素的军队,其慑战、止战的威力不低于百战百胜的雄师劲旅。


  邦境不安,忘战必危。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狼来了”的残酷现实,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备战打仗意识,做好随时打硬仗的准备。倘若思想麻痹、精神懈怠,空喊“狼来了”,没有防备术,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遭遇重蹈历史覆辙的危险。


  有人说:“也许,你对战争毫无兴趣,但是,战争对你兴趣甚浓。”近年来,尽管部队在思战、谋战、备战上有很大进步,但仍有一些人对危险、危机缺乏足够重视。有的受“和平积习”影响,只想着当和平兵、任和平官,不想打仗、不谋打仗;有的说起车子、房子、位子眉飞色舞,谈起打枪、打仗、打赢来就没了兴趣;有的把练兵备战当标签贴,不严抓、不实训、不真备。眼睛里看不到战火,思想上燃不起硝烟,对备战提不起精神,怎能迎接挑战、打赢战争?


  秦基伟在追忆刘伯承时讲到,抗战胜利前夕,少数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被“和平”麻痹了神经。在一次会议上,刘伯承把与会的高级干部带到一个练兵场,拿起步枪,趴在地上,瞄准靶子,“啪、啪、啪”连打三枪,然后站起来对大家说:“我年岁大了,又是一只眼睛,打的成绩不算理想。但今天打靶,既是技术上打靶,也是政治上打靶。我们要打掉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头脑里的和平麻痹思想。”这一举动,使与会者深受教育。秦基伟回忆说:“那三枪,充分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斗争的敏感性……后来的实践证明,谁做好了打仗的思想准备,谁的仗就打得主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今天也迫切需要这样打一打,打掉一些人的和平麻痹思想。


  改革涛声紧,备战步伐急。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提高战斗力,但作战对手绝不会等你改革就绪才挑起事端,等新质战斗力形成了才开始动手。时间不等人,问题不等人,打仗不等人,任何抱有因改革而可以让研战放一放、演训缓一缓、治军松一松、战斗力标准降一降的想法,都是有害的。越是改革全面铺开,越需要强大的战力作保证;越是转型逐步深入,越需要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始终把实战准备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本身就是对军队改革最有力的支持。


  练兵备战,战是牵引,练是关键,只有把“战”弄明白,练起来才有的放矢;只有把“练”搞扎实,战起来才心中有底。准备战争必须首先研究对手、研究战争,这个问题理不透,看似建了许多项目、搞了许多活动,实则效益不大,甚至会贻误备战的时机。赢得战争必须重视实战化训练,这个问题抓不好,“实”不起来,“化”不到位,打赢的决心再大也无济于事。


  以备慑战,以战止战,最终靠实力来说话。只有切实把“箭在弦上”当成一种常态,把“从难从严”练成一种习惯,把“敢打硬仗”养成一种本能,才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刊于3月17日《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


2


人才培养若欠账,靠谁撑起中军帐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②


■安卫平

  作战指挥和参谋人才是“中军帐”的核心支撑。这支队伍过得硬、靠得住,能很好地掌握机理、辅助决策、计划组织、督导协调,“中军帐”就灵敏高效,备战打仗就底气足、效果好。


  眼下,北部战区正在筹备首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训。这次培训,旨在打牢联合作战指挥业务基础,提升战区筹划和指挥战争能力。更加重视作战指挥和参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军战斗力建设的一个显著趋势。


  千军万马看指挥。一支部队,兵怎么练、仗怎么打,质量如何、效果怎样,关键取决于“中军帐”。作战指挥和参谋人才是“中军帐”的核心支撑。这支队伍过得硬、靠得住,能很好地掌握机理、辅助决策、计划组织、督导协调,“中军帐”就灵敏高效,备战打仗就底气足、效果好。如果这个“能力不够”,那个“诸多不会”,“中军帐”就撑不起来、强不起来。


  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是适应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现代战争是体系和体系的对抗,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然而,我军真正懂打仗、会指挥特别是精通联合作战指挥的人才还比较匮乏,这是制约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一个突出短板。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特别是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这方面人才不足、人岗不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这个“中军帐”建起来了,只有切实把各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指挥能力提上去,才能充分释能、显著增效。


  客观地讲,为了建强“中军帐”,我们这些年下的功夫不少,但欠的账也存在。部分作战指挥和参谋人员已有的知识旧、时新的东西少、联合的素养缺,知识结构与现代战争不相适应;功底不厚、视野不宽、经历单一、后劲不足,能力素质与联合作战不相适应。战区完成组建后,曾对干部进行考核摸底。结果发现,一些陆军来的同志分不清空军机型,空军来的不掌握火箭军知识,火箭军来的不熟悉步兵战法,还有少数干部一体化指挥平台操作等素质不过关,等等。


  过去,我们在作战指挥和参谋人才培养上欠账,有旧体制的局限性,也与一些单位目光短视、思维僵化有关。比如:只顾眼前使用,不重长远设计,导致有能力、有潜力的同志被绑在岗位上,而有些人却成了学习专业户;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导致千里马原地歇步,不能迈开腿跑起来;军兵种内“一条线”培养,导致知识结构单一、能力素质瘸腿。这些做法、这种思维的危害人人皆知,决不能再带入新体制。


  “人造革制不出牛皮鞋。”当前,我国安全和发展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战争危险现实存在,备战打仗的任务艰巨繁重。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对作战指挥和参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还要看到,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平时欠了账,甚至账摞账,短时、战时就还不过来。可以想见,没有最新最强的“大脑”,练兵备战就会慢速低效、跑偏走样;让“戈尔洛夫”来指挥现代战争,根本谈不上运筹帷幄、决战决胜。


  我们常说:“宁可让人才等战争,不能到战时缺人才。”培养作战指挥和参谋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哪一个岗位、哪一支部队、哪一个军种、哪一所院校能够单独完成的。只有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作为战略问题来抓,深入研究和把握规律,投入更大精力、集中更多资源、采取超常措施、创新培养模式,才能打通联合素养培育通道,把人才匮乏的问题真正解决好。当前,健全“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没有围墙的“联合作战学院”,是必须抓紧抓好的重要任务。


  刘伯承曾指出:“军官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这是久经沙场的老帅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洞见。作战指挥和参谋人才培养更是等不得、慢不得。只要保持使命感、忧患感,坚持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让“中军帐”优秀人才的活水汩汩不竭,就一定能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刊于3月20日《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


3


预案滞后,不是抓瞎就是瞎抓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③


■王 宁

  一次跨区演习,某部指挥员在拟制预案时,放着上级配属的特战、电抗等新质作战力量不用,仍采用传统的“靠前配置”“一线平推”等传统手段,结果惨遭失败。战后复盘,专家组的讲评一针见血:你们嘴上说的是信息化,预案却停留在机械化,这不是瞎抓瞎打吗?


  “事不前定,不可应猝;兵不预谋,不可制胜。”预案,是对作战进程和战法的具体设想,是指挥员定下作战决心、组织作战行动的基本依据。战争的硝烟升起之前,敌对双方的交锋早已在预案上展开。预案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战局的走向,甚至战争的胜负。


  预案这个“纲”立不好,练兵备战工作不是抓瞎就是瞎抓。这就要求我们制定预案时,必须像奔赴前线一样,以面对生死存亡之心对待之,以精益求精之心完善之。


  古往今来,凡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指挥员,无不重视对预案的制定与调整。德国军事家毛奇,对预案就有着近乎偏执的苛求,每当部下向他呈上三四种方案时,他总是摇头:我还要第五种方案。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率部完成6次大的战役全部告捷,他所向披靡的“秘笈”之一,就是不断研判战势、修改方案。1948年,当粟裕对中央军委已经决定的“渡江预案”提出不同意见时,毛泽东专门请他去说明,最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取得大捷。


  从没有一成不变的战场,也从没有完美无缺的方案计划。未来战场上,谁的预案更新更活、实时“保鲜”,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谁倾斜。对预案这个“核心系统”全力维护、全时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转,才能为能打仗、打胜仗做好周密扎实的准备。


  然而,我军30多年没打过仗了,长期的和平环境,考验着军队制定、调整、完善、更新预案的能力水平。有的单位对预案重视不够、思考不深,主观想象、凭空设计,缺少具体管用的真招实策;有的方案照抄照搬、常年不变,与担负任务结合不实、与战场实际对接不够、与实战要求贴得不紧;有的热衷于造“四六句”、编“顺口溜”,没有考虑预案如何落地,难于把握、难以操作;有的把敌人想得过于简单,“一厢情愿”搞预案,对困难的估计和准备不足。这些缺少硝烟味的预案,在实战面前只能是一张没有意义的废纸、一道徒劳无功的程序。


  以昨天的预案,打不赢明天的战争。如果以小变应大变、以迟变应快变、以假变应真变,就如刻舟求剑、缘木求鱼,能打仗、打胜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仗一旦打起来,情况往往是难以预料、瞬息万变的。制定预案,就要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局面,尽量做到想深、想细、想周全,宁可“想多了”,也不能“没想到”。一位外国的军事专家将作战预案比作“果树”:“一棵果树如果不分枝枒,当然不可能指望它结出果子。计划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只有一个目标,那它就像一根不能结果的光杆木头。”


  种好预案的“果树”,殊非易事。什么时机、什么地域、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力量、采取什么方式、谁来组织指挥、怎么搞好协同等问题,都应该周密慎重地做好部署,做到一场战争多种预案、一种行动多手准备。与此同时,还应搞好作战方案计划常态化推演、实战化检验、动态化更新,并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灵活调整各种力量的编组配置、空间部署、时间调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进入加速发展期,作战样式、博弈重心、对抗空间都在不断变化。在下一场战争到来之前,我们不仅需要“更新、更加勇敢的头脑”,还需要“更高、更有远见的预案”。各级只有将目光聚焦瞬息万变的未来战场,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各类预案,才能赢得主动、胜于未战。


(作者单位: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


刊于3月22日《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


4


体系短板不补齐,战斗力水准难提升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④


■王 景

  战争形态已演变为体系间的对抗、系统间的较量,平台作战、体系支撑,战术行动、战略保障,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显著特点。如果还拘执于脱离团队称雄、脱离体系制胜的旧思维抓备战、搞建设,必将在未来战场上吃败仗。


  世异则事异,战争形态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信息时代,体系作战作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给我们的练兵备战提出新的挑战:体系短板不补齐,战斗力水准难提升。


  如今,战争形态已演变为体系间的对抗、系统间的较量,平台作战、体系支撑,战术行动、战略保障,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显著特点。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多项军事行动,无不依托于强大体系。美军击毙本·拉登的“海王星之矛”行动,也是一次典型的“大体系支撑精兵行动”,这场行动与其说是战术性质,实际带有多维、立体的战略特性。推而广之,当今如果谁还拘执于脱离团队称雄、脱离体系制胜的旧思维抓备战、搞建设,必将在未来战场上吃败仗。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军的体系建设成效斐然,但短板依然明显,尤其是一些阻滞体系形成的瓶颈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此外,平台不一致、接口不统一、软件不兼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同系统之间也需要进一步打通数据链、指挥链、保障链,通过“舒经络”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如果说冷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中还可以“一招鲜,吃遍天”,那么在信息化体系作战中,一个弱点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体系力量好比木桶装水,容量多少取决于最短木板长度。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全局观念,变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只有瞄准强敌找差距,盯着弱项补短板,才能提高“体系木桶”的容量和溢出效应。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相对于具体而微的实践操作,当前,加强体系力量建设尤需要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顶层设计中打破“烟囱”和“壁垒”,在建设之初就统一规划计划、统一接口标准、统一信息编码、统一交换格式,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将“侦、控、打、评、保”等所有作战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全局上设计好,避免留下薄弱环节。


  “兵矢者,军之神灵也。”武器装备是体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载体。近年来我新军舰不断入列,各类新型作战飞行器关注度“爆表”,我军正在解决先进武器装备少这一重要短板。加快补齐这些短板,必须铸牢“设计武器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的理念,将作战部门和任务部队置于装备发展链条的“顶端”,以作战需求为牵引,瞄准急需,立足前沿,便于升级,使研发的武器装备与未来战场深度对接。硬件过硬后,还需加强网络信息体系这一软件建设,构建纵横贯通、上下联接,涵盖各个作战单元、不同作战要素的“信息流”,使各作战力量由“形聚”向“能聚”转变,从而实现三军“动如风发、出若一人”。


  习主席指出,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同样,补齐体系短板,军队也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应在军民融合中善假于物,更多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军地一起攻关,军民联合克难,变“相加”为“相融”,不仅有助于快速补齐短板,还能在“军民团结如一人”中,进一步蓄足“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底气。


(作者单位:68208部队)


刊于3月24日《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


5


没有独创独有,难有独到优势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⑤


■王 强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恩格斯曾说过:“在军事艺术上也不能利用旧的手段达到新的结果。只有创造新的、更有威力的手段,才能达到新的、更重大的结果。”战争史也表明,科技创新新品、新型武器装备一旦投入战争,胜利的到来往往出人意料。


  1917年著名的康布雷战役中,富勒成功地进行了坦克战,当时英军出动了378辆坦克,对绵延9.6公里的德军防线发动了大规模突击,连续突破4层堑壕障碍,纵深6.5公里,缴获100门火炮,俘虏了4000名德军。英军只损失了1500人。正是英军首次把坦克应用于战场,才赢得独到优势。


  创新则兴,守旧必亡。后来飞机的发明、航母的参战,以及现代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都极大地彰显了科技创新优势,极大地改变了战争胜负的天平。


  国之利器,往往影响战争走向。核心技术尤其是“独门绝技”,是军事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买是买不来的,引进仿制的路子也是走不远的。只有依靠独创独有,才能赢得独到优势、制胜未来战场。


  科技创新支撑着军事硬实力。独创独有的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往往是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要想占得技术优势、赢得制胜先机,就必须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掌握先进武器装备这个“杀手锏”。


  科技创新总是优先运用于战场并发挥出强大威力。武器装备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军事领域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会把战斗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火器时代到机械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谁率先掌握了先进武器装备,谁就具备更高的能战、慑战、止战能力,从而掌握战略主动。


  真正有用的独创独有,目光总是投向未来。如今,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加速向信息化演变,创新的焦点也应加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移。瞄着未来战场发展颠覆性技术,就可以大幅提升军事能力优势;反之,瞄着“过去的战争”,用力越大,离目标就越远。


  独创独有,贵在自信、自主。从“两弹一星”元勋到“载人航天”少帅,他们一辈子专注一件事,那就是为国家修一条“通天路”。无论试验失败多少次,他们都始终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终于取得世人瞩目的重大技术突破。“顺着别人的路径,永远留不下自己的印迹。”正是因为相信自己、豁得出去,我们才能在一些科技尖端领域实现大的突破、新的跨越,依靠先进武器装备形成较强的战略威慑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实力决定军事力量的强弱。经过长期努力,我军同世界军事强国间的技术鸿沟正在缩小,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一大批创新成果提升了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为我们积蓄了打赢的力量和底气。


  但也要看到,世界各主要国家也在积极适应军事变革潮流,高度重视推进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前沿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军事优势的颠覆性技术。比如,美国研发新型武器装备的脚步从未停歇,保证“总是比任何潜在对手超前几步”。对于我军而言,在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不创新或是创新慢了,都可能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被对手“技术偷袭”“降维打击”,最终陷于被动,只能受制于人。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要想以创新能力支撑打赢能力,我们必须随潮而起、应势而动,快马加鞭地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只有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气,力争研发出一招鲜、几招鲜,才能赢得战略主动权,获取通向未来战场的“资格证”。


  独创独有,不能搞成某一个人、某一单位的“私创私有”。我军应当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清除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院内院外的围墙,让各种创新要素充分活跃,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就一定能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迎来科技兴军的崭新春天。


(作者单位:武警广西总队)


刊于3月27日《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


6


不怕忙着练打仗,就怕忙了打乱仗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⑥


■赵绍献

  “忙”与“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容易相伴相生、形影不离。


  “不怕忙着练打仗,就怕忙了打乱仗。”这句在部队讲得颇多的话,道出的不仅是基层官兵的练兵担忧,也反映了个别单位的备战实际。


  干什么就要务什么,干好什么就要忙活什么。军队的职能是打仗,军人要忙着练打仗。这是义不容辞、天经地义的。一位退休老红军一语中的:“军人嘛,不琢磨打仗琢磨啥!”“边防劲旅”某团官兵誓言如铁:“一天不拼,一天心里不踏实。”军要务战,兵要思练。不务练兵、不忙打仗,何谈打赢、何谈价值?


  事有轻重缓急,忙有真假虚实。一支军队忙碌什么,远离什么,往往反映了价值取向、目标方向。部队工作千头万绪,但众流归海、万山朝宗,紧要莫过于打仗,紧急莫过于练兵。平时忙到点子上,战时才能打到点位上。一丝不苟钻研战争,一门心思准备战事,才能忙而有序、忙而有效、忙而不乱。一切与打仗无关的“忙”,都是瞎忙、假忙、空忙,无用的忙、无效的忙。


  忙打仗是一种责任担当,瞎忙活是一种失职渎职。“忙”字拆开就是“心亡”,不用“心”,就会“亡”。不谋实战,关注操场少、关心“官场”多,钻研打仗少、钻营关系多,就背离了“军队存在为打仗”这一根本属性;不务打仗,平时不想战时、谋事不问战事,不思军队前途、只忧个人后路,就背离了“军人生来为战胜”这一神圣天职。方向错了,越是用力,越是南辕北辙,最终陷入“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恶性循环。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没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难。”打乱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孙子所讲:“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但归根结底是中心不居中,没有把打仗摆上“头条”位置,看起来“天天忙得像打仗”,实则没有“像打仗一样天天忙”。“不明于急务,而从事于多务、他务、奇务者,穷困灾厄及之。”如此之忙,不仅会因忙致乱,还会因乱出错,未来战场必然会付出惨重代价。


  眼下,正是“忙”的时候。军队“脖子以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不少单位将要撤降并改,不少官兵面临转业分流,不少机制需要建立完善,不少关系亟待理顺贯通。不忙,无法完成新任务,无法应对新情况。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忙中须防“茫”与“盲”,更须提防由此致“乱”。


  “新体制时间”之下,忙乱的一大根源在于“五多”没有根除,反而改头换面、复活滋长,甚至打着练兵备战的旗号忙中添乱,人少了事不见少,体制变了效率不见提高。比如,该统筹的没有统好,该关闸的没有关上,该分流的没有分流,该合并的没有合并,仍然政出多门,与打仗抢道占道。“五多”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就会冲击主责主业,制约战斗力提升,影响新体制效能。


  “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奥卡姆剃刀定律认为,复杂会造成浪费,效能来自于简洁,“能用较少的东西做到的事,如用较多的东西去做,就是徒劳”。要做到“简洁”并不简单。穿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牵住打仗这个“牛鼻子”,做到一切工作为主责主业让路,不与战备训练争时间、争人力、争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忙乱,而且可以忙而有获。


  “乱”在基层,根在机关,源在领导。领导的表率作用和执行力度,如风之源、树之根。“领”向哪里、“导”向哪里,官兵就会在哪里用力、哪里出彩。“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目光聚焦打仗,官兵就会瞄准战场靶心不瞎忙;手握打仗标尺,官兵就会真打严训实练不乱忙;脚踏战场前沿,官兵就会贴近实战演兵不空忙。“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如果不思战、导向偏、忙无益,怎么可能带出虎狼之师,怎么可能赢得战场胜利?


  战争是最严厉的审计师,检验着平时的训练;战争是最公平的裁判员,裁决着部队的战斗力。平时打乱仗,战时吃败仗。把打仗当作全力以赴的主业、精益求精的专业、为之献身的事业,告别“万事劳其形”的瞎忙,多些“正确的努力”的真忙,才能经得住实战的严酷“审计”、经得起战争的公正“裁决”。

刊于3月29日《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


7


没有“信任指数”,哪有“打赢底数”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⑦


■裴晓昌

  “信任指数”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既有胜利的自信,也有生命的托付;既有心连心的真情,也有硬碰硬的实力;既有身先士卒的表率,也有令出行随的执行。


  一名军政兼优的指挥员在介绍心得时说:“一名乐队指挥,如果不能让每一个队员心领神会,就不可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一名军事指挥员,如果不能唤起部属的信任,就不可能决战决胜。”这番话语告诉我们,能否提高指挥员的“信任指数”,不仅关乎个人威信的高低,而且决定未来战场的成败。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信任是团结的前提,信任是成事的基础。任何一名出色的领导,都重视赢得部属的信任,激发集体的活力。一位哲人说:“所谓领导才能,并不复杂,你只需记住和做到让别人信服你,乐于与你共事,激发自己的最大潜能去冲刺目标。”军队作为一个团结制胜、生死相依的武装集团,更加需要官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到相互信任没有二心,听从指挥不说二话。正如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所说:“司令官与他的部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无价之宝。”


  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团队与团队的较量,更加注重联合和协同。没有信任,就不可能激发“可与之赴深溪、可与之共患难”的热血情怀,就不可能形成“奋一战而胜万战、联万心而作一心”的战斗合力。有人问一位战斗英雄:“为什么你表现得如此勇敢,难道不怕死吗?”他回答:“相信指挥员能够带领大家打胜仗,相信平时的训练是卓有成效的,相信受伤时能及时抢下来进行救治。”如果一名指挥员下达的作战方案,官兵用怀疑的目光来审视,用迟疑的行动来执行,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可以说,没有久经考验的“信任指数”,就不能有稳操胜券的“打赢底数”。


  “信任指数”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既有胜利的自信,也有生命的托付;既有心连心的真情,也有硬碰硬的实力;既有身先士卒的表率,也有令出行随的执行。提高“信任指数”,就是在锻造指挥员谋战备战、带兵用兵的能力,就是在夯实一支部队敢打必胜、有我无敌的底气。


  指挥员的“信任指数”首先来源于能打胜仗。“假如明天就打仗,你愿跟谁上战场?”几年前,某部就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个别军事素质不过硬的领导得了“零票”。一位曾参加过边境作战的战士作家在书中写道:“打几个漂亮仗,让战士们瞧一瞧,指挥官不是白给的,那么战士们就会心服口服,跟着你干也有劲,就勇敢不怕死。”客观地讲,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指挥员的指挥艺术、信息素养、军事技能等提出更高要求。领兵打仗绝不是胳膊一挥、嗓子一吼那么简单,要想赢得官兵的信任和拥护,就必须下大气力提高自己谋划打仗、指挥打仗、带兵打仗的能力。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曾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军队是要打仗的,如果上上下下没有真感情,到了战场上怎么可能赴汤蹈火、同生共死?某部队提出一个口号:相互尊重零高度,相互信任零距离,相互关爱零差异。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三个零”,官兵关系自然能够日亲日近。


  战友情出战斗力,好作风同样出战斗力,这当中都离不开“信任”二字。战争是武器和战术的对抗,也是作风与意志的较量。好作风从哪里来?主要是靠指挥员带出来的。将骄兵则逸,兵必随将转。如果指挥员不愿真打实备,就别指望部属枕戈待旦;如果指挥员热衷投机取巧,就别指望部属脚踏实地;如果指挥员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就别指望部属本本分分。只有那些一门心思钻研打仗、一腔热情凝魂聚力、一丝不苟履职尽责、一身正气树好样子的指挥员,才能使自己的“信任指数”持续攀升、部队的“打赢底数”水涨船高。


(作者单位:中部战区陆军后勤部)

刊于3月31日《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


8


改革越是步子疾,战备越要绷紧弦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工作⑧


■张西成 徐自舟

  改革越是不停步,备战越要有进步。改革有攻坚期,但战争没有间歇期。只有统筹抓好改革与备战,稳中求进、协调推进,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面对改革期间官兵思想多元、工作多头、矛盾多发实际,始终抓紧抓实练兵备战工作,不断加大空防训练和陌生海域训练力度,把改革调整期变成了战斗力增长期。


  改革是为了提高战斗力,能打仗、打胜仗。改革步履慢不得,备战之弦松不得。改革越是不停步,备战越要有进步。改革有攻坚期,但战争没有间歇期。改革有容错纠错的空间,战争却没有改正的机会。如果因改革而放松练兵备战,安全威胁可能随时找上门来,影响甚至打断改革进程。只有统筹抓好改革与备战,稳中求进、协调推进,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备战为顺利推进改革作保证,改革为提升战斗力奠定基础。


  一支处于改革转型中的军队,从历史看无一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共生。改革转型期,既是新型战力破壳而出的孕育期,更是敌手觊觎窥伺的危险期。1941年,苏军在大规模换装之际,突然遭受德军入侵,直至兵临莫斯科城下;1992年,叶利钦开始对军队实施“休克疗法”改革,面对车臣暴乱俄军难有招架之力。这提醒我们,越是推进改革,越要抓紧练兵备战。


  实践经验表明,在改革之时绷紧备战之弓弦,往往更能达成改革目标;在备战之中注入改革活力,常常更能提升备战效益。众所周知,普鲁士军队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几乎半个世纪没有打过大仗,但他们从没放松打仗之弦。这个时期,他们不仅持续开展以新思想为引导的高强度教育训练,而且率先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参谋总部和参谋制度。正是因为他们把改革与备战绑在一起抓,做到两相宜、两促进,才有了此后普法战争中的大胜而归。


  当前,我军各项改革正蹄疾步稳,加速推进。但伴随着“脖子以下”改革的逐步深入,个别单位存在放松练兵备战现象,放松了主课主业。少数官兵有“等等再说、看看再干”的消极心态,使本应坚持的高标准变成了“降一降”,本应按计划推进的建设变成了“缓一缓”,本应奋力破解的难题变成了“放一放”,本应积极开展的创新变成了“等一等”。时间不等人,问题不等人,打仗不等人。改革越是步子疾,战备越要绷紧弦。在练兵备战上,稍停一步、稍慢一秒,都可能犯历史性错误。


  改革调整期间,各项工作相互交织。但不论多忙,钻战谋战一刻不能放松;只要在岗在位,就要倾心全力担责尽责。当年,百万大裁军时,有的部队正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还有的正在边境一线执行作战任务。他们虽然知道单位要撤编合并的消息,但没有人松劲懈怠,该干什么照样干好什么。当下,不管怎么改、怎么动,练兵不能停,备战不能松,必须先把任务完成好。我军在历次精简整编中,之所以各项工作推进不断线、备战标准不下降,就是因为部队有这种精神,官兵有这种境界。


  改革时不我待,备战形势紧迫。改革是为了打胜仗,不改革打不了胜仗。越改越务打仗,越改越能打仗,这才是我们应向改革强军交出的合格答卷。

刊于4月3日《解放军报》“八一评论”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