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悬念,哔姐今天要跟你们聊的,是《爱乐之城》。
关于这部追平《泰坦尼克号》奥斯卡提名纪录的电影,你们已听过太多,哔姐也早在之前安利电影的时候提起过。(哔姐后台已经上传了哦)
国内上映后,哔姐第一时间验证,进一步印证当时论点。
评价《爱乐》有两个角度——
一,歌舞。
毫无疑问,片中种种经过精妙设计的歌舞场面,如果你了解它们的出处,你将获得加倍快感(具体哔姐得详细说下)。
二,爱情。
与歌舞存在一定门槛相比,电影的爱情,又极度亲民,它讲了一段抹掉名字,随便一人都能代入其中的“烂俗”爱情,但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准确地抓出了爱情最重要的本质——易碎。
一个可能残忍但现实的真相是,对爱情来说,长相厮守是最大的天敌。
不是吗?纵观影史,那些堪称伟大的爱情片,几乎都没“好下场”。
你能想象《罗马假日》安妮公主和乔记者从此腻在一起?或者《甜蜜蜜》的黎小军和李翘过上柴米油盐的幸福生活?
但也恰恰因为爱情易碎,我们拥有时,才该不遗余力地珍惜,我们失去时,才会丧心病狂地歌颂。
所以,哔姐旗帜鲜明地反对《爱乐之城》不适合情侣观看的看法——一部电影就能搞到爱人吵架,那你们的爱情不是易碎,是易炸。
在哔姐看来,作为一个成年人,对爱情有且只有一种态度——它难以持久,幸运的是我们曾拥有。
具体到《爱乐之城》,今天的作者@卫西谛说得很好——只有拍出那份遗憾,拍出爱的脆弱,才能让我们走出影院时,收获真正的抚慰。这样电影才会变成一份珍贵的心灵礼物。
还是得谢谢爱情和电影,给过我们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一个人买了电影票,把《La La Land》看完了。
在电影字幕打出END,周围灯光逐渐明亮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一百多分钟的故事结束了。
这部电影动人吗?动人。我哭了吗?哭了。
在女主Mia挽着她丈夫的手走进爵士酒吧,男主Seb坐在钢琴前深情地按下黑白键起,我的泪点就开始在蒙太奇的画面里不可自控起来。
并不单纯是因为想起自己充满遗憾的恋爱往事,或是追忆自己年少的梦想。更多的是,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幻想与创造。尽管男女主人公最终没能在一起,但是在影片的最后十多分钟里,它给我们塑造了一场近乎喜剧的好梦。
引用一段豆瓣看到的影评:这部电影有多好呢?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二十年后的一个傍晚,你开着车(或者车载着你)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扬声器里开始放起这首电影里的旋律,听到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所有的情绪全都涌上来,就好像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你第一次听到它们的时候那样。
看《爱乐之城》之前,我看了一个星期的歌舞片。
从30年代一代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和金吉·罗杰斯的黑白片,到50年代吉恩·凯利的经典之作,再到60年代雅克·德米的法式歌舞片。
它们都是达米安·沙泽勒导演的这部复兴之作的灵感来源。
导演在《爱乐之城》中向经典歌舞片如《随我婆娑》《雨中曲》《瑟堡的雨伞》致敬
伴随着汽车喇叭和手机铃声,达米安·沙泽勒从当代生活里面,勾出许多歌舞片黄金时代的线头,努力织成一件甜美、好看的锦衣。
尤其是最后一场戏,支撑住了整部影片,使得幻觉与爱真正融汇在一起。它穿越虚构又回落现实,带着苦涩的甜蜜。
歌舞片本是好莱坞电影中最白日梦的类型。
在歌舞片里,角色们喝着咖啡、散着步、坐着车都能突然开始唱歌,一个人唱、两个人唱、所有人都唱。
一言不合就起舞
我们投身歌舞片当中,就像是做梦,又有点像灵魂出窍。
在歌舞片里只要一唱一跳,烦心事和不快乐都烟消云散,这是一个“更好的世界”。
也难怪歌舞片诞生于经济萧条时、兴盛于战争期间。现世不安稳,人们难免就想要去另一个世界躲一躲。
我们要入戏,就要会做梦。这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签的约。
导演就是歌舞片的催眠师。
达米安·沙泽勒交出的第一场戏,是高速路上堵了车,司机、乘客,男女们都下车开始跳舞,可以说先声夺人,让我们先把现实抛在一旁。
但是,很快我们发现电影也未回避现实,两个男女主角都是失败者,正在命运的逆流里力争上游。
就像歌舞片黄金时代的爱情模式,男人遇到女人,女人讨厌男人或者男人讨厌女人,然后他们就在一起了。
他们为什么在一起呢?
《爱乐之城》故事发生在当代的洛杉矶,女主角Mia在一家咖啡店工作,她从小沉迷于老电影,梦想是成为一名女演员。尽管她很珍惜一切试镜的机会,无论是多小的角色都投入自己的全部。可她的努力却被人无情的践踏,这让她感到无比受挫。
而男主Seb则是一名钢琴师,他对爵士音乐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他会开着没有保险的汽车,去八千米外的地方喝咖啡,只因为它靠近他所喜爱的爵士酒吧。尽管他为了谋生,只能违心地扮演一个“弹奏圣诞歌曲的家伙”,或是流行乐队中“把世俗音乐弹奏得很好的键盘手”。但其实他的内心,却是想要拯救即将死去的爵士,开一间真正属于爵士音乐的酒吧。
两个同样心怀梦想的人,都在洛杉矶这座拥堵的城市里。Sia在灯红酒绿里找不到心爱的人,在她踌躇失意的时候,她听到了真实浪漫的声音,来自一个出局的爵士爱好者。
Mia说:“好奇怪,我们不停地遇到对方。”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歌舞片,它需要吧啦吧啦讲上半天冲突和转折,要告诉观众,男女之间互相吸引的到底是什么?
在30年代,弗雷德·阿斯泰尔和金吉·罗杰斯的电影就回答我们了,是舞蹈。
当他们的舞步融洽优美,观众就会沉浸在爱当中,不再需要语言。
在《爱乐之城》里,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和石头姐(艾玛·斯通)也这样回答我们。
他们在洛杉矶山顶上模仿经典歌舞片《随我婆娑》和《篷车队》里的场景,跳了一支舞。
这里确实非常难。
好莱坞最早的歌舞片主演,都是三、五岁就上台跳芭蕾或踢踏舞的人,但高斯林和艾玛·斯通毕竟不是那个年代的明星,要想跳到观众相信他们因此而爱非常难。
好在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悟性很高,很会学,汲取了黄金时期的养分,衣着色彩、摄影机运动、配乐、剪辑,都弥补了主角歌舞专业说服力的不足。
当然,这两个演员的明星气质也帮了忙。
就像所有的歌舞片那样,《爱乐之城》也暗示我们,只要歌舞不停,美好的事就不会停。
Mia问Seb:“这真的是你喜欢的事情吗?”
Seb回答道,或许你只是喜欢穷困潦倒时候的我,这样会让你感觉好过些。
就这样,爱情与梦想同线奔溃。两人的距离感达到最高状态。
假如故事就到这里结束的话,那么它并不足以令人动人,令人落泪。
真正令人感到心底温暖的是,两人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后,尽管已经不再是恋人,却也仍然在意并鼓励对方不要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
就这样,经历了漫长的五年时光。远赴巴黎拍戏的Mia成为了知名的女演员,她也终于成为了过去她在咖啡厅所羡慕的“身上会发光的优雅女人”。
而Seb在离开了乐队之后,终于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爵士酒吧。现在的他不需要去为任何人做任何妥协与改变,他可以一心去做自己喜爱着的爵士事业。
这当然是值得令人开心的一件事,唯一的遗憾是他们两人此时的幸福都是在没有对方的情况下实现的。
当然这一切都在电影的最后十分钟得到了弥补,导演将这一场分开的恋人倒放,从第一次相遇拥吻,到拒绝乐队,写出优秀的作品,到结婚生子,共同度过美妙的爵士夜晚。
这如梦如幻的无数“假如”,却正是对我们这世上绝大部分遗憾的再造。我们的现实生活从来没有重新开始,而电影,可以重造我们的梦。
我很喜欢那张海报里的一句话:谢谢你陪我追过梦,哪怕终点不是你。
能够看到前任变成很好的人,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时光让彼此都变得更加优秀柔软,尽管最后没能在一起,但是对方能够幸福,那也足够了。
在电影即将结束前,Seb在黑白琴键上,始终没有弹出最后一个音符。而Mia则在离开之前,与他深情地对视,直到泯然一笑。
我觉得无论是什么阶段的爱,能够衷心为对方祝福,都算得上是完整的爱。
因为啊,可能爱情应该是那样子的。
还记得片子有一幕是这样的:Mia与Seb坐在树下最后一次聊天。
“我们现在在哪里。”
“在公园啊。”
“我是问,我们的爱情到哪里了。”
“我们还要等一等,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会永远爱你的。”
“我也是。”
哔姐是一个人看完整部戏的~
如果可以!哔姐还是想约一个人,然后再看一次!
(记得哦!懒癌的朋友只要在后台回复 “爱乐之城” 就可以获取资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