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选书人 ] 未读书探团&新媒体团队 [ 选书类别 ] 书单
时间到了九月尴尬得像一场冷笑话,每个人都想跨越它享受下半年难得的长假,夏天的余热没有褪去,秋天的凉风似有似无,只有瘦了一大半的日历固执停留在九月上,提醒你,年初买的书是不是该翻开看一看了
新书不来旧书不走,这周勤勤恳恳的书探群成员又推荐了10本买了不吃亏看了不上当的好书,看完他们的书评或许你会对这些书有更全面的了解。
▼
未读 · 书探选书 第二十三期
→戳这里加入书探群,每周都有机会获得赠书!
书探成员
安东。
探员报告
虽然太宰治是个西装都买不起的吝啬鬼,但是却完全不吝于讽刺秃头、肥胖和罗曼蒂克——这种在嘴角勾起一抹淫笑的幽默是如何神奇地与书页的淡粉色调互相应和起来的,我也很好奇啊。而这本从装帧到内容都看似愉快非常的《小说灯笼》,尽管与平素从《人间失格》等作品中产生的阴郁绝望的印象大相径庭,但在其中的自黑自嘲里浮现出来的,却无疑是同一个太宰治。敏感、纤细、惶惑不安、缺乏自信,就连最微小的细枝末节都能培育出幻灭感。太宰在这本短篇集里敲打起日常生活与日常狂想的多重变奏,既有人格分裂的小说接力游戏,也有读者对小说家的偏见妄想,间以丧气满满的“我的友人”的故事,最后还不忘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愤愤不平地论证出自己是个傻瓜。如此一来,却在玩笑般的语气里仍旧贯彻了他“人间失格”的基础论调,在叙述中使生活和文学的虚妄达到了一种奇妙的统一,揭露出两者都是同样的不可靠,同样充满了各种粉饰和伪装,以及同样充满了戏剧性的真相。
书探成员
陈颖
探员报告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始终是魂牵梦绕的哲学辩题。而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否是真的自己,也足以让人费一番思量。我们成年后就背负着多重身份,不管你承不承认,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阶层固化的论断叫嚣尘上,我们对于身份更多了些许焦虑;而若解决不当,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作家阿兰德波顿就从焦虑的起因开始剖析,渴求身份,势利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等因素赫然跃于纸上,或多或少,人们都可以从其中找到焦虑的源头。
但作者显然并没有到此打住,而是给出了一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理性哲学,感性艺术,胸怀理想,坚定信仰,适时特立独行等等都是克服身份焦虑的良方。
书探成员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探员报告
冯内古特是一位反对现代文明的可爱老头,在他最后的作品《没有国家的人》中,这一点显得尤其明显。在出版本书两年之后,冯内古特去世,所以这本类似断想式的作品可以视为作者留给这个世界的遗嘱。亦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书中以德累斯顿大轰炸为代表的战争描写,对于现代历史事件、人物让人耳熟能详,他借由本书阐述了自己对上述这一切的最后看法。冯内古特认为根本不存在正义和非正义战争,只要是战争就是一种罪孽;正像其强烈反对现代发明一样(冯内古特一直被称为卢德分子),他喜欢自然赋予的一切,他在书中称地球为美妙星球,认为人类创造的最好的事物是音乐。看冯内古特的作品,总觉得作者是一位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用童真的眼神去观察和记录这个充满着泪水、鲜血、悲哀和感伤的世界,而他唯一用来抵抗这一切的武器就是他惯用的幽默——海勒和他比起来只能算是严肃古板的作家——你能在他那里得到更多的欢笑,但在笑过之后,或许也会留下更多的眼泪。
书探成员
不系之舟
探员报告
日本钟情物哀与侘寂美学,作品常有绵密、悠远之感,在看似空洞的生活里紧攥细微的情绪变化,展示生命的无常律动。吉本的作品也覆上了相似的膜,她将死亡平实化,取消生死的对立性,呈现出最司空见惯的状态——一切都不被预定,任何举措都可能导致死亡,生死不过一棵树的萌芽落叶。
作为一个身体羸弱却性格刚烈的女孩儿,时常面临死神邀请的鸫,就成了作品里绚烂的风景。为了报复小混混,鸫用尽力气挖出一个陷阱,陷阱还没起作用,她就病倒入院,还寄出了以“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也许你正准备来参加我的葬礼”开头的“遗书”。
这封不靠谱的信,浓缩了那个夏天。在与死亡并轨的青春里,除了爱情的萌动、不被大人理解的行为、对生命消逝的怀疑,余下的,就是一场看似探索生命,实则百无聊赖、“空空”的寻常人的生活。
书探成员
XY
探员报告
关于“浪漫主义”,你可以知道更多。蒂莫西·C .W. 布莱宁是英国历史学家,曾执教于剑桥大学历史系,为了厘清“浪漫主义”的前生今世,他将浪漫主义放入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旁征博引,“力图辨明浪漫主义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并且用实例说话”。他的论述上至柏拉图的《理想国》,下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作者将带我们认识卢梭、赫德,诗人歌德、华兹华斯、拜伦,音乐家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画家德拉克洛瓦、透纳、戈雅。他们向世人展示:情感的宣泄、想象力的释放、个性的张扬,才是人性的核心。读完这本书后,你也许会对他们中的某一位特别感兴趣,从此走进文学/音乐/美术的后花园。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以为“浪漫主义”已经是历史书上的过去时,布莱宁将向你揭示:“浪漫主义并没有消亡、只是沉睡了”,浪漫主义革命远未完结。
书探成员
墨鱼
探员报告
通过拆解副标题可以一窥书的主题和内容,晚明——时代的节点;士人——文化精英;生活——围绕着戏曲、园林、书画、香料、古玉,凡此种种;南方——湿润、文雅,张岱的山阴、李渔的兰溪、陈洪绶的诸暨皆在此。
古物有精灵,人赋予物生命后,物就有了独立性。人因际遇得到物,或珍之重之,或束之高阁,又会由于某些原因失去它。晚明时代,人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逃离似乎是一种选择,于是物充当了精神的寓所。人与其说是物的创造者、所有者,不如说是一段时光的收藏者。
书的最后,晚明最后一代士人的故事讲完了,古物们也踪迹杳然。他和它仿佛没有“死去”,只是去远行,我们这些看官默送他们最后一程。“马蹄声碎,大雅风流尽散”。“南华”字面谓之“南方精华”,在此又有了宗教的况味。
书探成员
刘诗娆Sasha
探员报告
布兰登在纽约街头随机寻问他人的故事并为每个人拍照,记录在本书中。与他交谈的人从孩童到老者、从拉丁裔到黑人、从流浪汉到前美国总统,年龄、种族、职业不尽相同。而这些人与作者分享故事也都有不同侧重点——爱情、家庭、个人意识。有人只留下几个字,也有人滔滔不绝,对话长达三页。
非常有趣的是,作者将这些碎片归类,将话题相近的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前一个人正在兴奋的谈论他多么信仰于一个观念时,紧挨着的陌生人正对此观念深表怀疑。万物的多面性以及对待每一件事的各异态度叠加,才造就了缤纷的人类智慧与文明。
书中一位年轻女生的话语也正概括了我的阅读感受——“人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你不能瞧不起任何一种经历的价值。”
书探成员
不三
探员报告
冯唐从《不二》开始一直在深挖人性的矿洞,又在《素女经》中描摹了一种看似超脱于肉体的另类爱情,最终人类匍匐在硅胶和BYTE带来的虚妄的感受中。到了《搜神记》笔锋一转,总有些人类打开了自己眼耳鼻口舌身意,与汹涌的智能化大潮作斗争。在一些极小极小的领域做出神级的表现。作者以这些半人半神的人类为底板,畅想着在被AI席卷的未来生活中那些极小极小的未被AI染指的领域中,顽强着对抗着大数据分析算法,图片模糊识别算法,毫秒级的时间差,进而燃烧自己每周604800秒生活的神人。整本书由五个短篇组成,有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有乾隆和章嘉活佛,有彪悍的老罗,有艾青之子艾丹和作者自己。当然作者设给自己的那个结局,也算是调侃自己了......
书探成员
阿嘉
探员报告
具体的时间+零碎的事情+个人独白,有人说这就是王家卫的“套路”。我不以为然,特定的时间能突出事件的真实性,以及相关事务在主人公内心所处的重要地位,看似漫不经心的个人独白,实质是主人公将波涛汹涌的感情,以平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侧面烘托出人物内心深处摇摆不定的情感挣扎。
如今看完刘以鬯的《迷楼》,作为王家卫的文学老师,深觉王家卫的文学灵感几乎都来源于此,本书是刘老师的小说精选集,作品展示的事件背景,贯穿了一个甲子(1942-2000年),取材范围十分广泛,从旧时古代的皇帝到民国初期的袁世凯,从市井小人物到上流社会的芸芸众生,跨越各个时代,跨越各个阶级。
刘以鬯的小说中有一份洒脱,仿佛千杯不倒的酒仙,饮完琼浆玉露后,恣意狂为作出的一篇篇脱离风尘气的佳作。“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九九岁高龄的刘以鬯老师仿佛天际边的仙人,屈身下凡,尝尽人生百味,挥舞着笔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书探成员
十三
探员报告
现在的生活表面上是忙乱,其实每个人比起从前愈加慵懒,从前人们是主动去面对生活,而现在则是生活压迫着人们前行。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多少人心怀野念,又有多少人把这些念头付诸于实际。这本《心怀野念》是作者西门媚的随笔集,讲的是一些跳出生活安全圈方法,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懒用文字拨开根茎旁的淤泥,让我们直面生活的本来面目。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野性,只不过这种野性是能够被美好同化掉的,家养动物适应不了野外环境,因为它们觉得自己生活得无忧无虑,也就没有必要去风餐露宿了。可是这样乌托邦般的生活真的就是人类需要的么,每天我们都过着类似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回忆从前的事就像是回忆昨天。心怀野念是有风险的,但也只有心怀野念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了自己的理想,如果你肯放手一搏,那么你就成功了大部分。
- 互动 -
周一你有什么方法让自己不那么丧?
▼ 去亚马逊买买买才是唯一的疗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