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
BioArt致力于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学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时报道和评论生命科学领域有料的动态,BioArt也是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循“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为往圣继绝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Nat ... ·  5 天前  
BioArt  ·  ​Nat. Rev. Bioeng. | ... ·  5 天前  
BioArt  ·  Mol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常年诚招海内外优秀科研人才

BioArt  · 公众号  · 生物  · 2024-11-27 08:32

正文





为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优势重点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聚焦学科重点病种诊治研究方向,拟吸引、凝聚、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科学研究队伍。


我院特色学科众多、影响力大,包括眼部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泌尿外科、骨科、消化科、心内科、普外科、血液科、急诊危重病科、内分泌代谢科、放射科、临床药学科、麻醉科等,尤其是在眼部神经和血管性疾病、泌尿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血液肿瘤、脓毒血症、代谢性疾病以及影像诊断、免疫和细胞治疗技术等领域,亟需高端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加盟,聚焦临床疾病诊疗需求和技术创新,与临床团队合作开展具有学术和临床价值的研究。



一、

人才待遇


1.薪酬:国家级人才A档,年薪135万 + 20万年度奖励;国家级人才B档,年薪90万 + 12万年度奖励;课题组长年薪60-80万 + 年终绩效;青年课题组长年薪40-65万 + 年终绩效。

2.安家费:国家级人才A档,安家费400-500万;国家级人才B档,安家费300万;课题组长(海外引进)安家费100万。

3.启动经费:国家级人才A档,院内启动经费400-600万;国家级人才B档,院内启动经费250-400万,青年课题组长院内启动经费150万。

4.团队配置:国家级人才A档,配置1-2个团队,每团队4人;国家级人才B档,配置2-4名工作人员;青年课题组长配置1名工作人员。各级各类人才招收博士后名额不限,薪酬待遇主要由医院支付。

5.其他支持

5.1提供事业单位编制,按照上海市相关政策办理落户;

5.2为申请人子女解决本地区最优质入托或就学,全力协助解决配偶工作;

5.3依托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提供免费医疗体检与员工就医福利。

6.科研奖励:按照《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奖励管理条例》规定实施。



二、

配套条件


标配办公场所、实验场所和公共实验设施设备平台。


三、

遴选标准


  1. 国家级人才A档、B档走绿色通道面试、面谈;

  2. 课题组长近五年以首要第一作者(排名第一)或首要通讯作者(排名最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1篇或者其重要子刊上发表2-3篇,并以首要通讯作者(排名最后)发表的SCI收录论著不少于5-8篇;且承担过国家级课题不少于2-3项(海外引进人才无课题硬性要求);

  3. 青年课题组长年龄小于40周岁,近五年以首要第一作者(排名第一)或首要通讯作者(排名最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1篇或者其重要子刊上发表1-2篇;且承担国家级课题不少于1项(海外引进人才无课题硬性要求);

  4.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主动对接临床团队、开展临床疾病为导向的转化医学研究的意愿。


四、

应聘材料


  1. 个人简历(包括高中起的学习工作经历、科研经历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2. 代表性论文全文,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

  3. 拟开展的研究计划。

我院长期招聘优秀青年人才,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将应聘材料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邮件主题注明“应聘高端人才-姓名”本招聘广告常年有效,所有材料将严格保密,不予退还,敬请理解。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临床研究院 周鲁明课题组

诚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及技术员(长期有效、随时面试)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一、助理研究员(2名)招聘要求:

1.1 岗位职责:

在课题组长领导下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的带教工作,独立申请包括国自然青年课题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基金并撰写发表学术论文。

1.2 岗位要求:

(1)获得神经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神经损伤修复研究经验者优先;

(2)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原则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非在职人员,应届生、博士后出站优先;

(3)以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发表中科院分区2区及以上SCI论著不少于一篇。

(4)具有较强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熟练阅读英文文献;

(5)热爱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认真严谨,有责任心,具备独立承担课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6)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1.3 岗位待遇:

(1)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一事一议;

(2)科研奖励按照《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奖励管理条例》规定实施;

(3)第一聘期内科研成绩突出者可晋升为青年PI。


二、博士后(2名)招聘要求:

2.1 岗位要求:

(1)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神经损伤修复研究经验者优先;

(2)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本专业领域中科院SCI分区2区及以上的论著,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2.2 岗位待遇:

(1)享受五险一金;

(2)表现优秀可优先留院工作;

(3)出站留院后可申报交大医学院副研究员职称;

(4)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出站评估优秀给予额外优厚奖励。

2.3 在站期间可申请项目:

在站期间可申请各级各类博士后项目。


三、技术员(1名)招聘要求:

3.1 岗位要求:

(1)生物学/医学相关专业大专/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基本的细胞实验、小鼠实验、动物繁育及组织切片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2)负责实验室日常运作、试剂耗材采购、试剂配制、财务报销等工作。

3.2 岗位待遇:

(1)薪资待遇:按照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常规招聘,享受五险一金等相关福利及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2)表现优秀且有意向者可优先推荐免试读研读博;

(3)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和执业健康管理。


四、导师介绍:

周鲁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疑难疾病精准研究中心,课题组组长,P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

上海市领军人才项目(海外)获得者

英国Guarantors of Brain博士后青年基金获得者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

德国图宾根大学Hertie研究所,博士


4.1 研究方向:

(1)解析感觉神经元内源性及外源性神经再生调控机制,探索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下感觉神经中枢再生及感觉运动环路重塑的新方法;

(2)研究衰老抑制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机制,寻找逆转衰老神经元再生能力及神经可塑性退化的干预新靶点。

4.2 原创性成果:

(1)揭示了周围神经损伤下衰老神经元与微环境细胞互作从而抑制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机制(Science,2022);

(2)发现了神经损伤信号传导和再生程序激活的重要代谢调控因子(Nature Metabolism,2020);

(3)系统描绘神经再生程序基因图谱,发现调控再生程序的重要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因子(EMBO Journal,2019);

(4)阐述严重慢性脊髓损伤模型下介导轴突出芽及突出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PLOS Biology,2022)。

4.3 科研支持:

(1)硬件配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疑难疾病精准研究中心拥有7000平米的实验大楼,并拥有包括流式平台、测序平台、显微成像平台、代谢与蛋白组学平台、分子病理平台和药效评估平台在内的六大平台,并且配备有丰富相关科研经验的团队。中心配备的50万以上的大型设备31台,各类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其中,流式平台能满足流式分析与分选,目前已配置流式分析仪(BD Fortessa)、流式分析仪(BD C6)、流式分选仪(BD Aria III),以及贝克曼流式分选仪(Moflo XDP);测序平台能满足全流程的测序服务,已配置细胞分析仪(Bioptic Qsep1)、生物信息工作站(浪潮)、测序仪(Illumina Miseq)、核酸提取仪(Qiagen QIAcube)及建库仪(10X Genomics);显微成像平台能满足多光子、共聚焦等高精尖成像检测,已配置激光共聚焦(Leica SP8)、倒置荧光(Leica DMi8)、正置荧光(Leica DM5500B)、体式显微镜(Leica M125)、双光子显微成像(Leica STELLARIS)及单细胞钙成像(Leica Thunder);代谢与蛋白质组平台能满足各类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代谢状况的检测,已配置四级杆高分辨液质联用系统(Thermo Q Exactive)、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ACEA XCELLigence RTCA)、高效细胞分析系统(Biocep)、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Seahorse XFe96)及单分子基因表达谱分析仪(Nano stringnCounterSystem);分子病理平台能满足一系列组织细胞形态学研究,已配置染色机(Leica Autostainer XL)、冷台(HistoCore Acradia C)、冷冻切片机(Leica CM3050 S)、切片机(HistoCore BIOCUT)及台式组织脱水机(Leica TP1020)。中心还配有临床生物样本库,可以进行各类临床样本的制备和保存,为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样本基础;

(2)技术平台:周鲁明研究员自2013年长期致力于DRG神经元模型为基础的神经损伤后再生与修复的研究,对该模型在再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相关的有临床意义的研究空白有着较深的理解;具有细胞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神经生物学的双重研究背景,在科研工作中可以熟练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组织解剖学以及行为学等研究方法,可以率领团队短期内建立完善的神经损伤修复国际一流水平研究技术平台,为全面系统地探索轴突损伤后再生和功能修复机制,进一步利用干预手段治疗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4.4 近5年代表性文章:

(1)Zhou, L., Kong, G., Palmisano, I., Cencioni, M.T., Danzi, M., De Virgiliis, F., Chadwick, J.S., Crawford, G., Yu, Z., and De Winter, F. (2022). Reversible CD8 T cell–neuron cross-talk causes aging-dependent neuronal regenerative decline. Science 376, eabd5926.

(2)De Virgiliis, F., Mueller, F., Palmisano, I., Chadwick, J.S., Luengo-Gutierrez, L., Giarrizzo, A., Yan, Y., Danzi, M.C., Picon-Muñoz, C., Zhou, L., Kong, G., Serger, E., Hutson, TH., Maldonado-Lasuncion, I., Song, Y., Scheiermann, C., Brancaccio, M., Di Giovanni, S. (2023). The circadian clock time tunes axonal regeneration. Cell Metabolism 35, 2153-2164. e2154.

(3)Müller, F. *, De Virgiliis, F. *, Kong, G. *, Zhou, L. *, Serger, E., Chadwick, J., Sanchez-Vassopoulos, A., Singh, A.K., Eswaramoorthy, M., and Kundu, T.K. (2022). CBP/p300 activation promotes axon growth, sprouting,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chronic experiment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 severe disability. PLoS biology 20, e3001310. (*co-first author)

(4)Serger, E., Luengo-Gutierrez, L., Chadwick, J.S., Kong, G., Zhou, L., Crawford, G., Danzi, M.C., Myridakis, A., Brandis, A., and Bello, A.T. (2022). The gut metabolite indole-3 propionate promotes nerve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Nature 607, 585-592.

(5)Kong, G.*, Zhou, L.*, Serger, E., Palmisano, I., De Virgiliis, F., Hutson, T.H., Mclachlan, E., Freiwald, A., La Montanara, P., and Shkura, K., Puttagunta R., Di Giovanni S. (2020). AMPK controls the axonal regenerative ability of dorsal root ganglia sensory neuron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Nature Metabolism 2, 918-933. (*co-first author)

(6)De Virgiliis, F., Hutson, T.H., Palmisano, I., Amachree, S., Miao, J., Zhou, L., Todorova, R., Thompson, R., Danzi, M.C., and Lemmon, V.P. (2020). Enriched conditioning expands the regenerative ability of sensory neuron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via neuronal intrinsic redox signal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1-16.

(7)Hervera, A.*, Zhou, L.*, Palmisano, I., McLachlan, E., Kong, G., Hutson, T.H., Danzi, M.C., Lemmon, V.P., Bixby, J.L., Matamoros‐Angles, A., Forsberg K., De Virgiliis F., Matheos D.P., Kwapis J., Wood M.A., Puttagunta R., Del Rio Ja., Di Giovanni S. (2019). PP4‐dependent HDAC3 dephosphorylation discriminates between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ve failure. The EMBO journal 38. (*co-first author)

(8)De Virgiliis, F., Hutson, T.H., Palmisano, I., Amachree, S., Miao, J., Zhou, L., Todorova, R., Thompson, R., Danzi, M.C., and Lemmon, V.P., Bixby J.L., Wittig I., Shah A.M., Di Giovanni S. (2020). Enriched conditioning expands the regenerative ability of sensory neuron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via neuronal intrinsic redox signal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1-16.

(9)Palmisano, I., Danzi, M.C., Hutson, T.H., Zhou, L., McLachlan, E., Serger, E., Shkura, K., Srivastava, P.K., Hervera, A., and O’Neill, N., Liu T., Dhrif H., Wang Z., Kubat M., Wuchty S., Merkenschlager M., Levi L., Elliott E., Bixby J.L., Lemmon V.P., Di Giovanni S. (2019). Epigenomic signatures underpin the axonal regenerative ability of dorsal root ganglia sensory neurons. Nature neuroscience 22, 1913-1924.

(10)Hutson, T.H., Kathe, C., Palmisano, I., Bartholdi, K., Hervera, A., De Virgiliis, F., McLachlan, E., Zhou, L., Kong, G., and Barraud, Q., Danzi M.C., Medrano-Fernandez A., Lopez-Atalaya J.P., Boutillier A.L., Sinha S.H., Singh A.K., Chaturbedy P., Moon L.D.F., Kundu T.K., Bixby J.L., Lemmon V.P., Barco A., Courtine G., Di Giovanni S. (2019). Cbp-dependent histone acetylation mediates axon regeneration induced by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in roden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1, eaaw2064.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临床研究院 陈思思课题组

诚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及技术员(长期有效、随时面试)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1. 岗位招聘

1)招聘岗位:助理研究员(1名)

应聘条件:获得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或医学相关博士学位,在相关领域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IF≥5的SCI论著不少于1篇;熟悉并掌握小鼠动物模型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或者具有生物信息学组学分析经验者优先;具备独立承担课题和基金申请的能力,能积极协助PI开展课题研究并指导带教研究生实验。

福利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并享受科研奖励、五险一金、餐补等福利待遇。支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地方级科研基金项目。科研成绩突出者可晋升为青年PI。


2)招聘岗位:博士后 (2名)

应聘条件:近三年内获得获得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或医学相关博士学位或已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生物学基础扎实,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基金申请的能力。

福利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享受科研奖励、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支持申报各级基金及人才计划,推荐申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按科研成绩享受医院、实验室等额外科研奖励和绩效。


2.课题组简介


陈思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PI,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上海市浦江人才。

陈思思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血液肿瘤发病机理研究;在造血干细胞衰老相关疾病及血液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上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Cancer Discove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Blood, Leukemia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美国NIH K99、白血病与淋巴瘤学会、美国血液学会等多项国际科研基金支持,获国际实验血液学会Dirk van Bekkum New Investigator Award、ASH Abstract Achievement Award等学术荣誉,担任国际学术期刊Leukemia审稿人。

课题组利用小鼠遗传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结合CRISPRcDNA体内筛选技术以及单细胞转录组学等多组学分析,在小鼠模型和临床样本的基础上,系统探寻衰老相关的血液肿瘤癌前病变的造血干细胞分子特征,深入解析髓系血液肿瘤(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的发生机制,为干预血液肿瘤及造血干细胞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策略。课题组自2023年组建以来,获得中组部、上海市科委、Leukemia & Lymphoma Society、美国血液学会全球研究奖等多项科研项目资助。


3.申请方式 

有意者请提供个人简历(包括个人教育和工作经历、科研经历及取得的学术成果)等相关信息,将应聘材料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对符合要求者将尽快安排面试。


4.代表性文章

1)Chen S*, Vedula RS*, Navarro AC*, Lu B, Hogg SJ, Wang E, Benbarche S, Knorr K, Kim WJ, Stanley RF, Cho H, Erickson C, Singer M, Cui D, Tittley S, Durham BH, Pavletich T, Fiala E, Walsh MF, Inoue D, Monette S, Taylor J, Rosen N, McCormick F, Lindsley RC, Castel P, Abdel-Wahab O. Impaired proteolysis of non-canonical RAS proteins drives clonal hematopoietic transformation. Cancer Discovery. https://doi.org/10.1158/2159-8290.CD-21-1631.

2)Wang E*, Pineda JMB*, Kim WJ*, Chen S, Bourcier J, Stahl M, Hogg SJ, Bewersdorf JP, Han C, Singer ME, Cui D, Erickson CE, Tittley SM, Penson AV, Knorr K, Stanley RF, Rahman J, Krishnamoorthy G, Fagin JA, Creger E, McMillan E, Mak CC, Jarvis M, Bossard C, Beaupre DM, Bradley RK, Abdel-Wahab O. Modulation of RNA splicing enhances response to BCL2 inhibition in leukemia. Cancer Cell. 2022 Dec 17:S1535-6108(22)00588-8. doi: 10.1016/j.ccell.2022.12.002. 

3)North K*, Benbarche S*, Liu B, Pangallo J, Chen S, Stahl M, Bewersdorf JP, Stanley RF, Erickson C, Cho H, Pineda JMB, Thomas JD, Polaski JT, Belleville AE, Gabel AM, Udy DB, Humbert O, Kiem HP, Abdel-Wahab O, Bradley RK. Synthetic introns enable splicing factor mutation-dependent targeting of cancer cell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2 Mar 3;. doi: 10.1038/s41587-022-01224-2.

4)Yu H*, Gao R*, Chen S*, Liu X, Wang Q, Cai W, Vemula S, Fahey AC, Henley D, Kobayashi M, Liu SZ, Qian Z, Kapur R, Broxmeyer HE, Gao Z, Xi R, Liu Y. Bmi1 Regulates Wnt Signaling in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 2021 Dec;17(6):2304-2313. doi: 10.1007/s12015-021-10253-4.

5)Chen S, Benbarcha S, Abdel-Wahab O. Splicing factor mutations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Blood. 2021 Jun 22:blood.2019004260. doi: 10.1182/blood.2019004260.

6)Inoue D*, Polaski JT*, Taylor J*, Castel P, Chen S, Kobayashi S, Hogg SJ, Hayashi Y, Pineda JMB, El Marabti E, Erickson C, Knorr K, Fukumoto M, Yamazaki H, Tanaka A, Fukui C, Lu SX, Durham BH, Liu B, Wang E, Mehta S, Zakheim D, Garippa R, Penson A, Chew GL, McCormick F, Bradley RK, Abdel-Wahab O. Minor intron retention drives clonal hematopoietic disorders and diverse cancer predisposition. Nature Genetics. 2021 May;53(5):707-718. doi: 10.1038/ s41588-021-00828-9.

7)Liu B*, Liu Z*, Chen S, Ki M, Erickson C, Reis-Filho JS, Durham BH, Chang Q, Stanchina E, Sun Y, Rabadan R, Abdel-Wahab O, Chandarlapaty S. Mutant SF3B1 promotes AKT and NF-rB driven mammary tumorigenesis.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0 Oct 8;138315.

8)Chen S, Yu H, Gao R, Nabinger SC, Kobayashi M, Yao C, Liu SZ, Yoder MC, Kapur R, Broxmeyer HE, Gao Z, and Liu Y. Mutant p53 Drives Clonal Hematopoiesis through Modulating Epigenetic Pathwa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ec 11;10(1):5649. doi: 10.1038/ s41467-019-13542-2.

9)Cai Z, Kotzin JJ, Ramdas B, Chen S, Nelanuthala S, Palam LR, Pandey R, Mali RS, Liu Y, Kelley MR, Sandusky G, Mohseni M, Williams A, Henao-Mejia J, Kapur R. Inhibition of Inflammatory Signaling in Tet2 Mutant Preleukemic Cells Mitigates Stress-Induced Abnormalities and Clonal Hematopoiesis. Cell Stem Cell. 2018 Dec 6;23(6):833-849.e5.

10)Chen S, Gao R, Yao C, Kobayashi M, Liu SZ, Yoder MC, Broxmeyer HE, Kapur R, Boswell HS, Mayo LD, and Liu Y.  Genotoxic stresses promote the clonal expans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expressing mutant p53. Leukemia. 2018 Mar;32(3):850-854. 



附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864年,时称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后更名为公济医院,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也是全国建院最早的西医综合性医院之一。医院分设虹口和松江两部,占地29.5万平方米,是目前上海市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公立医院。医院始终秉承“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倡导“公溥仁心,济世臻程”的医院使命,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为国内外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158年来,市一医院在国内、市内卫生系统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医院名医荟萃,在上世纪中后叶汇集了许多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在医学上创出了众多国内第一,如:第一例肝叶切除、第一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第一例针麻手术、第一台国产心向量图描记器研制、首个国产心脏临时起搏器样机研制等。改革开放40年来,医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医院现拥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多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急救中心、医学领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眼科研究所等。近年来,医院着力推动南北两部错位协调发展,开展新一轮“尖峰、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成立了医院临床转化研究院,技术平台体系涵盖了引领性首席科学家研究平台、中心生物样本库以及临床大数据中心等。
医院科研成果丰硕。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为代表的科技奖励多项。2022年医院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牵头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总经费5000万元,数量位居上海医疗机构首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论文发表刷新纪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576篇,其中在Cell Research, Radiology,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IF>10的期刊发表论著48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临床研究院介绍(www.shghicr.com)


临床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是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基础与临床跨学科交叉的转化型研究基地。研究院旨在培养一支深度融合的基础-临床研究型团队,实现疾病研究与临床诊治技术的新突破,为实现解决人民健康问题、造福百姓的宏观发展目标奠定基础。研究院为医院各级各类课题科学研究提供实验技术平台,是研究生、进修生、本科生培养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也是医药生物技术交流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临床研究院相继在Science,Immunity,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临床研究院对基础与临床研究交叉合作的全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最终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平台,充分吸引和网罗优秀人才,成为人才汇聚新高地。

临床研究院疑难疾病精准研究中心拥有7000平米的实验大楼,并拥有包括流式平台、测序平台、显微成像平台、代谢与蛋白组学平台、分子病理平台和药效评估平台在内的六大平台,并且配备有丰富相关科研经验的团队。中心配备的50万以上的大型设备31台,各类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其中,流式平台能满足流式分析与分选,目前已配置流式分析仪(BD Fortessa)、流式分析仪(BD C6)、流式分选仪(BD Aria III),以及贝克曼流式分选仪(Moflo XDP);测序平台能满足全流程的测序服务,已配置细胞分析仪(Bioptic Qsep1)、生物信息工作站(浪潮)、测序仪(Illumina Miseq)、核酸提取仪(Qiagen QIAcube)及建库仪(10X Genomics);显微成像平台能满足多光子、共聚焦等高精尖成像检测,已配置激光共聚焦(Leica SP8)、倒置荧光(Leica DMi8)、正置荧光(Leica DM5500B)、体式显微镜(Leica M125)、双光子显微成像(Leica STELLARIS)及单细胞钙成像(Leica Thunder);代谢与蛋白质组平台能满足各类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代谢状况的检测,已配置四级杆高分辨液质联用系统(Thermo Q Exactive)、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ACEA XCELLigence RTCA)、高效细胞分析系统(Biocep)、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Seahorse XFe96)及单分子基因表达谱分析仪(Nano stringnCounterSystem);分子病理平台能满足一系列组织细胞形态学研究,已配置染色机(Leica Autostainer XL)、冷台(HistoCore Acradia C)、冷冻切片机(Leica CM3050 S)、切片机(HistoCore BIOCUT)及台式组织脱水机(Leica TP1020)。中心还配有临床生物样本库,可以进行各类临床样本的制备和保存,为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样本基础。

目前,中心累计发表论文100多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申请和中标各级课题65项。平台参与服务的科研课题(局级以上)达1000余项。实验人员使用实验平台或核心研究技术,共发表论文5000余篇,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50多项。中心首批完成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为期两年的《市级医院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课题,并通过专家组验收。

近五年,中心获批各级基金项目66项,总经费达6642万元,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1442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1项(499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4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1项(3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297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400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56万元)、面上项目24项(1380万元)、青年项目18项(418万元),市级校级项目21项(1450万元)等。其中,2021年中心获批16项国家级基金,成果颇丰;2023年中心国家级人才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1项、优秀青年(海外)3项,获批国自然项目总计12项。中心科研人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Immunity、Gastroenterolog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科研成果42篇,并获得各级人才项目38项,已初步形成从事临床免疫技术的转化研究人才团队。

2023年,中心在转化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中心主任王宏林教授与临床团队合作,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3岁到91岁人体骨髓样本信息,创新性挖掘了鉴定了1个特异指标用于精准评估人体免疫年龄,该研究成果已与广东泰恩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技术转让合同,合同转让总金额6亿人民币,首期付款到账3000万元,创下上海市医疗机构专利转让首批到账金额最高记录。该试剂盒即将进入量产,投入我院等医疗机构实际使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