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留学申请的经验和准备~
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专业是交通运输,绩点是3.79,雅思成绩7.5分,口语写作都是7.0,GRE 320+4.0,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申请前期的规划和准备。
因为我目前有继续科研的打算,所以很多经验分享部分都是从科研模块展开的,对于实习部分的介绍会少一些。
首先我介绍一下如何选择未来方向(国内读研?留学?)以及大学四年规划。
我先总结一下国内读研和国外留学的特点:
国内读研
的特点:花销少,稳定,对于在国内就业和发展都有很多机会,更早地结合圈子里的人脉等。
国外留学
的特点:丰富经历和人生体验,科研体系更完备,学术环境相对自由;便于在当地留下。
希望大家尽早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我觉得目前各位同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明确将来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同学。
对于这一类同学,我的建议是直接考虑出国。如果同时需要考虑开销的话,可以选择性价比相对高一些的地区(欧洲、加拿大的研究型等)。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己多搜索和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建议大家仔细看一看目标学校的官网,不要只看网上别人总结的信息,可以把论坛和APP的内容结合起来看,最主要的是自己寻找信息的过程,要做到心中有数,有自己的主见。
第二种是明确将来在国内工作和生活同学。
如果读完硕士想在国内找工作的话,也建议根据将来想留的城市选择学校,这样可以多积累实习经验;如果想在国内从事科研的话,国内和国外读博都是不错的选择。国外的学位认可度会相对高一些,而国内深造可以更早地熟悉自己所在学术圈的环境、结识人脉,如果想出国的话也有许多经济有效的方式,比如通过交流和联合培养等很多机会去积累留洋经历。这个选择因人而异,在此不多赘述。
第三种是规划还不是太清晰,但想在年轻的时候多经历、多体验,再做选择的同学。
对于这一类,我的建议也是直接出国。以我自己为例,我之前在香港理工大学交换的一个学期让我深刻地体验到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让我产生了很多新的对人生、学习和工作的新的想法,也让我坚定了出国留学的决心。
“行万里路”是我认为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
留学作为一种“沉浸式体验”,能带来一种全方位的冲击,对于很多不确定未来该如何规划的同学,建议多去不同的环境里经历和体验,慢慢就自己会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经过了抉择的阶段,尽早做出决定后,就可以开始准备规划了。
尽早决定,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规划好宝贵的时间。
之所以先讲选择这件事,是我认为motivation(动机)才是决定后续所有准备的先决条件。
如果想清楚了,motivation足够强了,其实后面的准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为自己会寻找和总结最适合你的方法。所以我认为留学准备中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很强的决心。
如果选择保研,主要需要关注的是成绩、一些国内外的重要的学科竞赛,还有就是一些社会工作;可以找往届学长学姐的保研去向,联系意向的导师,完善准备材料。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选择留学的一些准备,主要包括GPA、英语成绩和科研三个部分。
首先是GPA。
GPA是四年的成果累计的体现。和保研不同的是,出国留学的同学如果有不理想的成绩可以重修,不过需要尽早规划。重点还是提早去在意这件事,当有了“想把成绩提高”这个想法,加上毅力,一定可以成功。
一些学科必修课等等重点的课程,可能会在研究型硕士面试中问到,所以基础知识需要掌握好。
第二点是英语语言考试。
我自己是在大二下学期第一次参加雅思考试,获得了7.5分。我认为英语准备和GPA一样,需要积累。个人认为雅思难度相对托福考试难度较低。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听说读写四个模块我的英语学习心得。
听:
建议是做精听,把错题对应的段落听写出来与原文对照;
说:
雅思口语有题库,每一道题目都建议列出大纲,做到心中有数;
读:
纸笔考试优势是可以在文中做批注,推荐勾画习惯,便于锁定答案;
写:
市面上流通很多材料,有很多模板,重点还是多练习;
其中听力的提高,我觉得精听和泛听都比较重要。精听就是我说的听写,泛听就是平时多关注一些英文类节目。
比如“每日英语听力”等APP里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一些美剧等等,都可以平时多看看,对于出国留学的生活化用语提高很有效。
很多语言考试考高分的同学在国外生活的时候也很吃力,就是应为生活化的英语表达积累不够,或者说当地的文化特色没有理解。这些都需要日积月累的泛听来了解国外的文化,培养语感等等。
GRE的复习,因为我本人分数还不是很高,只达到了一个基本的标准,所以我自己也还在总结更高效的学习方法。目前的经验是单词量和做题量一定要到位。
研究型硕士类似于博士,科研经历很重要,绩点相对而言只需要达到一个优秀的区间内即可。
真正筛选你的还是你的研究经历和兴趣与导师是否匹配。
我自己的情况是校内的科研为主,还有学校的大创,毕业设计,和加拿大的Mitacs研究。
我的交换经历是官方的交换项目,每年9月和3月都会给学生的邮箱发送申请须知的邮件,直接提交申请就可以了。不过不同学院的交换项目可能不一样,可以关注一下学院和学校国际处的官网,每年都会更新不同的信息。
对
找实验室的建议
是,如果有志于科研的话,兴趣最重要。
首先确定一个大致的兴趣和方向,再以此寻找感兴趣的实验室。研究型硕士的申请会比较看重科研经历,所以在准备科研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最好去找和国外的connection比较强的研究组。
找导师
的时候可以在本校本学院(或者相关学院)的官网找导师,然后发邮件联系。或者在专业课上遇到感兴趣的老师也可以多表现自己,和老师互动,争取一些科研的机会。
建议大家在官网找老师的时候关注一下老师的科研成果,最好是找近几年都有在更新研究成果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可能会有更多的科研机会和资源。
下面我介绍一下
进组后做科研的建议:首先把基本素养提高
,之后就可
以从一个切入点入手,争取做出一些成果。做出实绩的成果和学到东西更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把结果形成论文则更好。
基本技能(处理数据、建数学模型等)很重要,因为在面试的时候老师可能会问一些最基础的模型知识,这时候就要看平时对专业知识的积累是否到位。
希望大家在做科研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基础模型原理等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下面我来说一下
选推荐人
的建议:
任课老师,竞赛指导老师和科研的老师都可以考虑。如果和意向申请的学校/意向组有connection的最好,或者是留洋经历丰富的老师,再就是在他的课堂上表现比较好的老师也可以。
一般研究型硕士申请都需要3封推荐信,那么就可以在这3封信里突出自己的不同方面的一些优势,例如品质、能力,和成果等等。
我要介绍的基本就是这些内容,谢谢!祝大家在留学申请过程中一路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