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是一种福气
众生与圣贤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什么?有何不同?
众生身上往往有“贪(好逸恶劳)、嗔(浮躁不安)、痴(执迷不
悟)”三行,而圣贤通常表现为“施美、种福、惜缘。”。
何谓“布施”?懂得给与,而不是索取。无论我们是什么身份,只要我们懂得给与,皆可谓“佛”。
曾看到这样两则消息:一个街边行乞的大妈将讨来的钱又布施给了街边拉二胡行乞的瞎子;汶川地震时,一位乞丐大伯为地震灾区捐款
105
元。
当我们看到这些时,不知又作何感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首要的就是要真正懂得“布施”!布者,佛也!佛者,福也!有佛心,就有福心。“福”字本身就蕴藏“佛”意。从字形结构来看,“福”字左边为“示”,意为给出、济世;
右边是“一、口、田”,意为每人一块田。“福”就是通过自己付出的劳作去创造财富。因此,“佛”还是强调给予才能得“福”。
众生认为没有任何付出的“得到”才是福,而圣人则将“施与”视为福。因此古语有云:赠人芝兰,手有余香。只有懂得“施”,才是真正的高人。
据报导:云南,两位老人这辈子都在他们的小山村生活着。这是老大爷第一次带老太太走出山村,来到镇里的闹市。因为老太太身患重病,不久将不在人世。
但老太太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吃一次闹市里的烧饼。于是,这天老大爷和老太太一大早起来,一路搀扶着,上坡下坡的时候,老大爷就背上老太太,就这样走了
4
个小时的山路来到了闹市,也就发生了下面感人的一幕:老大爷领着老太来到一个烧饼摊前,买了一个烧饼递给老太太,老太太半天没吃,问大爷饿不饿,
掰了一半给大爷,大爷一路搀扶,两人走走停停,在路边找了个石凳坐下,吃了起来,老太太的心愿终于满足了。
“得到与付出”
的寓言
甲乙二人阳寿尽后,被带到阎罗王的面前。阎王看了功过簿后决定让他们继续投胎做人,并让他们选择:一个是“付出”的人生,另一个则是“接受”的人生。甲心生贪念,心想接受的人生没有辛苦,可以坐享其成,于是抢先选择了它;而乙并未因甲抢先了一步而懊恼,反而想着,付出的人生可处处帮助别人,多有意义!阎王听了两人的愿望后,提起判笔当下就定了他们的前途,对着乙说:“既然你选择付出的人生,那么你下辈子当富翁,专门行布施,把钱财赈济给穷人”。而甲呢?由于希望过着接受的人生,则被判下辈子当乞丐,一生接受别人的帮助。
施比受更有福,再来看一则小寓言。
一只小蚂蚁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掉了下去。它用尽全身力气想靠近岸边,但没一会儿就游不动了,在原地打转,小蚂蚁近乎绝望地挣扎着。这时,正在河边觅食的一只大鸟看见了这一幕,它很同情这只蚂蚁,于是衔起一根小树枝扔到它的旁边,小蚂蚁靠着这根树枝终于脱险。当蚂蚁爬到岸边,它听到一个人的脚步声,一个猎人轻轻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枪,准备射杀那只大鸟。小蚂蚁爬上猎人的脚背,钻进他的裤管,在猎人扣动扳机的瞬间,狠狠咬了猎人一口。猎人一分神,子弹打偏了,
大鸟听到声音,迅速飞走。尽管蚂蚁是比大鸟弱小许多的动物,但它却用自己的力量帮大鸟躲过了一次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