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车灯,一种是奥迪车灯,另一种是其它车灯。
世界上有两种无人机,一种是大疆无人机,另一种是其它无人机。
我喜欢玩车,也喜欢玩航模,最早接触的直升机是双冲程油动直升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很不情愿的改玩电动。没有了引擎的轰鸣声,一开始总觉得好像缺少点什么。然而只过了一个多月时间,我就再也不想碰油动引擎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电动的干净、省钱、免维护,而且使用难度也低了很多很多。就在航模的动力系统由油开始向电逐渐偏移之后,航模这块冰封的冻土终于迎来了春天,它不再是极少数人的玩物,它开始走向了千家万户。
然而让我不曾想到的是,电动航模市场突然杀出了一个名叫“大疆”的“搅局者”。对于传统的航模玩家来说,一开始都很鄙视这种模样奇怪的飞行器,它的上手几乎没有难度,随便一个小孩子都能胡乱飞几下而不炸机。在专业玩家眼里,这与玩具毫无二致。所以最初我们是很排斥这种东西的,尤其这种产品到手就能直接飞,不需要组装和调试,显得很没有深度,也几乎没有DIY的空间,严重缺乏乐趣。
于是传统的玩家仍然坚守传统的玩法,追捧传统的航模。而新的玩家却全部倒向了以大疆为代表的这种多轴飞行器上,原因也很简单,一是价格比较便宜,二是上手难度很低,三是不容易炸机,四是能拍照片视频、五是维修费用少,诸如此类吧。
你可能要反驳了“什么?大疆的价格便宜吗?”有此疑问的朋友想必一定是没玩过传统的航模吧,传统的航模仅一个好点儿的遥控器就能买一整套Mavic Pro了,而高端的遥控器都快能买大疆的旗舰了,这还不包括电调、电机、电池、接收机、伺服舵机、锁尾陀螺仪等等,也不包括飞机本身。整套下来的价格十分可观。而且你还要非常小心的飞,因为比起大疆的飞行器来说,传统航模的炸机机率高太多太多了。对于高端玩家,航模的维修成本不客气的说,丝毫不比养一辆豪车花费少。而在功能方面传统航模就是高速飞行以及做一些花式的特技表演,有耐心的玩家在空中再拉个烟线什么的,基本也就这样了。而大疆则比较“另类”,它将拍摄作为飞行器的主打功能,将智能飞行作为飞行器的核心来打造,这与传统航模走的完全是两条路。
在几年前的一个平衡车发布会上,我第一次结识了大疆。第一印象并不怎么深刻,因为那时的大疆,首先遥控器很丑,看上去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其次是飞行器并不灵活,更别谈什么花式飞行了。但当我看到小伙伴用大疆拍摄的上帝视角照片和视频时,心里大为震惊,原来航模还可以这么玩儿。
不过大疆并不认为自己的产品是航模,虽然它是从航模那里得来的灵感。这些四轴飞行器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无人机,听着就很高大上,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美国的军用无人机。军用小型无人机的主要任务是侦察,将空中拍摄的实时画面远距离传送到控制台。大疆无人机也是相同的路数,除了同步传送实时画面外,还可以将这些画面信息录制在存储卡里,所以这些大疆无人机准确来说应该属于航拍无人机的范畴。其玩点在于航拍,而不像传统航模那样玩点在于特技飞行。
了解了以上信息之后我们正式进入大疆Mavic Pro的评测。实际上这款售价平易近人的大疆无人机无论是给谁评测,结论无疑都是各种赞美之词。因此本篇文字我不准备按照常规的评测来写,只着重谈下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Mavic Pro的机身体积颠覆了我们对于无人机以往的认知,它折叠起来实在太小了,图片上对比的是一个标准尺寸三阶魔方,可以看出Mavic Pro比起大疆精灵系列无人机实在是小太多太多了。
小体积的好处不言而喻,可以随身放在包里携带出门,收纳起来只需要占用很小的空间存放,不像精灵系列还得拎个大箱子。现在我已经习惯把它连同遥控器直接塞进包里而不套任何的保护布袋,因为桨叶在合并收纳之后并不会到处乱跑,即便是背着去跑步或者攀岩,最多只需要在Mavic Pro机身上套个橡皮筋就足够了。
小体积机身的实现主要得益于折叠的四轴设计,使用前展开也十分快捷和方便,熟悉了之后基本上在5秒之内就能展开四轴并且将桨叶拉平。
展开之后再看就不会觉得Mavic Pro小巧了,毕竟航拍对于无人机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更大的旋翼水平面积有利于稳定的飞行姿态控制。
这是Mavic Pro旋翼完全展开后的样子,比原始折叠状态下大出了好几倍。个人觉得这是Mavic Pro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它设计上最完美的地方。先不说飞起来如何,仅这个变形的工业设计就已经甩出市场上同价位产品好几条街。
换个视角看Mavic Pro,肚子底下还是蛮复杂的,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它的起落架有两个在旋翼下方,两个在机身下方,看起来并不明显,也不占用额外的空间。另外它的无线电发射天线直接做在了其中两个前起落架上,可谓是一举两得,还有利于信号的传送和接收。
Mavic Pro不仅到手就能飞,而且到手就能拍,最多你只需要准备一张TF卡。它的摄像组件包括云台在内都是直接自带的,而且也不支持后期升级,当然它也没有提供升级的组件,毕竟是一台消费级无人机,弄的太复杂了或者是售价太贵了都不合适。对这个有更高要求的朋友可以考虑大疆Inspire 2系列,那款可以更换云台镜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DIY,这里就不多说了。
Mavic Pro的云台为三轴机械云台,开机状态下(电机没有启动时)我试着用手上下倾斜机身,发现这个云台会自动修正摄像头的角度,这对于高速飞行时拍摄视频的画面稳定性非常有帮助。从理论上来说,同款摄像头用机械云台的画质表现肯定比电子防抖要好,当然机械云台成本方面也更高一些。从这一点来说大疆还是很有诚意的。
电池为Mavic Pro专用,单独购买一块的价格不便宜,因此最好一步到位购买套装版,里面有三块电池,基本上能够应付日常的拍摄使用。图片上可能你也看到了,Mavic Pro机身与电池接触的触点数量非常多,难道还有别的数据通路?非也,这只不过是为了防止电池接触不良而设计的多重保险,即便是其中几个触点接触不好,总不至于每一组通路都接触不良吧。这样在我们高速飞行时能消除因电池接触不良而发生炸机的可能。
Mavic Pro的开机方式不走寻常路,按一次电源开关可显示电池剩余电量,短按一次接着再长按才是通电开机。并且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电量都会实时显示,另外在DJI的APP里还能够精确显示剩余电量,当然由于空中温度的关系,这个电量显示并非百分之一百精准,因此大疆设计了冗余返航、低电量告警等功能。
相信有人和我有过同样的担心,那就是转轴会不会展开不到位,飞行时会不会有危险。这个转轴的设计是带阻尼和弹性的,打开三分之二后它会自动完全展开,除非你刻意为之,否则不会出现展开不到位的问题,看来我之前是多虑了,在这种细节方面设计师想的还是比较周全的。
Mavic Pro肚子下面有两个超声波传感器和两个摄像头传感器,能够识别飞行的高度,能够实现安全和精准降落等人性化功能。
机头正前方还有两个摄像头用于飞行避障,我在屋子里简单做了下测试,正前方2米有遮挡时它会哔哔哔叫个不停,在姿态飞行模式下避障的宽容度还是蛮高的,能够允许你做一些相对比较极端的飞行测试。
存储卡支持TF卡,我试了普速的东芝卡,使用上完全没问题,当然如果你拍4K的话,最好还是装个高速卡。上面还有个RC-WiFi拨钮,可以在遥控器和手机遥控操作两种模式间切换,在遥控器没电的情况下很有用,虽然手机遥控的距离只有500米,与遥控器的5公里以上完全不具备可比性,但想想如果只是应急升空拍段视频,500米也足够用了,没毛病。
桨叶快拆的设计必须给好评,无论是拆卸还是安装都太方便了,两秒钟即可完成,而且我在大疆商城也看了下,一对桨叶的售价是49元,已经算是很便宜了,这东西属于消耗品,用户肯定需要后续购买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Mavic Pro的遥控器比精灵乃至悟系列都要有档次,主要在于它自带了一个高亮度显示屏,再加上不俗的做工,真让人爱不释手。
遥控器的开机与飞机器一样,也是先短按再长按,开机后就进入自动连接状态了,等待主机的开机连接。这款遥控不仅天线采用折叠收纳方式,而且适配手机的支架也采用折叠收纳的设计,一切都是为了缩小体积以方便外出携带。
展开天线,装上手机后的样子。手机是iPhone 6 Plus,有一个不厚不薄的背壳,能够很轻松的夹上去,我试了试夹力,正常操作完全没问题,会牢牢夹住手机的。当然这款遥控器也支持Micro USB接口的Android手机或者是USB Type-C接口的Android手机,包装里提供了适配连接线。
在不连接手机的情况下Mavic Pro也是能够起飞的,只不过没有实时图传,另外如果想对主机进行一些细节的设置,就必须通过手机APP才能完成。
关于飞行体验说实在的有些抱歉,由于我本人经常活动在北京东四环范围,而这里又恰巧是无人机禁飞区,因此想要放飞Mavic Pro就必须驱车前往几十公里以外的六环外,所以大多数体会都是基于室内飞行而总结的。
在室内基本上是接收不到GPS信号的,如果此时恰逢光线比较暗淡,那么Mavic Pro就只能以姿态模式起飞了,在此模式下避障功能是不生效的,一切全凭自己的感觉来飞,还是小有难度的。不过与传统的航模比较,Mavic Pro还是要简单和容易很多。没有了GPS信号,它的自动悬停表现仍然让人眼前一亮,飘移的幅度非常非常小,很少需要人为去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