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上线的《中国式相亲》节目刚播出就火了。
五组家庭的父母或亲戚替自己的孩子“挑选”场上的嘉宾,而当事人则被安排在玻璃房内观看现场情况,只能通过电话与亲友团沟通。“撮合”成功的男女在牵手离开时才真正面对面,碎片式的个人资料与亲友团的意见是双方互相了解的信息来源。
不少人用“丑陋却真实”来形容这档节目,当下年轻人的婚姻正面临越来越多传统因素的影响,
新式“包办”婚姻
来临了吗?
谈恋爱6年,真要开始谈婚论嫁的时候爸妈有想法了。在安徽一家媒体工作的陈先生无奈放弃了这段感情,自己也因此消沉了挺长时间。“父母觉得我与她的家庭背景不同,今后就算结婚了两家人对于买房买车、孩子教育这些方面配合起来也会很难。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可结婚就是两家人的事了。”
陈先生说,身边同龄人也不乏因家里不同意而分手的。
尽管早已成年,真正说了算的还是父母。
相关调查报告指出,如今,中国不再流行传统包办婚姻,但在相亲过程中,中国父母依然倾向于采取高压手段。在中国各地的公园内,有些父母经常替子女相亲,互相交换有关子女学历、资产、薪水和职业的信息。
年关岁末,又是一年催婚季,父母成了相亲市场的主要推动力。珍爱网在2016年年底发布的《2016单身人群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七成单身男女有被催婚的经历,其中,近20%的人表示一年内被父母逼婚或催找对象次数超过12次,近半单身男女表示逢年过节必遭催婚。
专家表示,在高歌自由恋爱的今天,人们在婚恋上的自由度却在逐渐下降。婚姻大事,子女与父母商量无可厚非,
但是从催相亲到逼分手,父母过度干预未必是好事。
对于为什么要插手子女的婚恋,父母也有自己的理由。
江苏泰州的蒋先生不满意自己女儿的男朋友,导致现在女儿跟家里冷战,可他认为不能不管:“那男孩子学历比我女儿差多了,我女儿在南京的事业单位工作,男孩子就在我们老家这里,工作也不算体面,怎么放心把女儿就这么交给他?他俩感情是好,可感情好就代表以后生活也能好吗?”
父母对孩子越关爱,对其以后的配偶也倾向于越挑剔。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婚姻变得越来越现实。大部分年轻人在交往的时候是没有阶层概念的,但是作为父母,财产、户籍、后代的教育与颜值等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某国企担任部门主管的吴女士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与前夫是父母“按图索骥”牵线搭桥认识的。“当时相处了半年多,谈不上多喜欢。我妈妈比较强势,认为25岁再不结婚就晚了,他各方面条件也都适合,禁不住劝就同意了,后来越过越后悔。”吴女士说,“要不是我特别坚决,爸妈是不同意我离婚的,总觉得脸上难看,还把亲戚也叫来劝我。”
不少未婚青年表示,对于父母的强势干预,要么妥协,要么闹掰。
在城市,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靠父母帮忙买房,以后还要靠他们带孩子的情况非常普遍。从这一角度考虑,父母说话的分量增加不少。家庭观念比较重的人,接受父母的经济或精力资助的人,如果与父母态度不统一,很有可能会选择妥协。
对于父母来说是可量化的条件不匹配,对于陈先生来说却是6年的感情不忍割舍。让陈先生担忧的是,婚后还会有多少这种看似简单的“命令”介入到夫妻两个人的生活。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在这方面有问题的中国家庭往往是缺乏界限意识。
父母包办得越多,就越容易忽略婚姻最重要的感情基础。张宝义说,“提倡父母往后退一步,适度、合理、科学地‘干预’。以感情为核心,这是最合理的标准。父母只是配角,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出谋划策,不要强制干预。”
来源:半月谈
记者:汪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