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英文简称CCID,赛迪)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是我国工业经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领域的著名智库,也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和媒体传播集团。欢迎通过本平台与我们合作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美芽  ·  今年流行“瘦瘦裤”,120斤秒变90斤! ·  23 小时前  
新闻株洲  ·  陈恢清调研中钨高新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25年各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怎么干?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5-02-13 16:56

正文

图片


编者按:近段时间,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各省份陆续发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2024年工作,提出2025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其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重点任务之一。《新型工业化》对部分省份2025年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举措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北京: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北京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支持政策,推动集成电路重点项目产能爬坡,实施新一轮医药健康行动计划、打造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在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推进一批重大工程,聚焦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谋划打造一批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聚焦工业母机等领域,一链一策加快产业链延伸布局。


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未来能源等20个未来产业。加快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完善首批10个育新基地功能,支持一批种子项目落地转化,梯度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加快商业星座组网等试点示范,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速建设光网之都、万兆之城,推动全市5G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建成2个万卡智算集群。激发数据要素活力,加快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鼓励医疗、教育、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支持国产智能系统开发应用,推进双智城市建设逐步向平原新城和中心城区延伸。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壮大数字服务产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升级传统产业。


河北: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河北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提升现代化钢铁、绿色化工等产业水平,培育更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0家。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共享智造突破,推广工业设计应用,争创一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总量保持在650家以上。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打造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先进算力、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深化降低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培育10个“数字领航”企业、100个先进级智能工厂。实施“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动,加快培育数据市场,深化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应用。支持廊坊、张家口打造全国算力高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算力网协同发展,加速把算力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上海: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上海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支持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机制。深化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等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质量孵化器,着力培育硬科技企业。推进科研类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全链条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健全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着眼产业智能化,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大力培育发展智能经济形态。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机制,打造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和数商服务体系。着眼产业绿色化,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推进绿色工厂、零碳园区建设,健全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着眼产业融合化,持续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色集群,支持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加大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处置力度,深化产业用地融合管理,持续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


浙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浙江将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文章。推动以企业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完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415X”集群规上制造业企业营收突破9.5万亿元,新增“雄鹰”企业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强化标准、品牌、质量引领,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持续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重点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业一策”支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升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争创新一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有序实施大模型、数据、算力基础性工程,加快探索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计划市场化运营模式。


福建:持续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福建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既强化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持续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抓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1500个以上省重点技改项目,促进大企业自主转、中小企业加快转,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保持全国前列。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突破30%;巩固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等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建好厦门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化园区,完善翔安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功能;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一批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抓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落实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打造“7+3+X”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氢能、新型电池、未来显示、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建好福州、厦门、泉州3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县域重点产业链突出以点带面,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统筹发力,加大对10个试点县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工业强县、产业特色县。专精特新企业突出政策资金托举,设立20亿元省级母基金和系列子基金,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龙头企业突出辐射带动,举办百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促进资源共享、融通发展,形成10个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山东: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山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整合建立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高标准推进齐鲁石化鲁油鲁炼项目,争取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东营港PX上下游配套等项目获批实施,加快董家口炼化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山钢永锋临港三期、日照精品钢基地二期。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新增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推动轻量化铝材等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整县和链群数字化转型试点,争创一批领航级、卓越级国家智能工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跨越提升行动,抓好济南天岳碳化硅扩产、青岛物元先进封装、德州先导激光、菏泽海辰等项目,建成济宁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等项目,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集群发展。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构建低空飞行服务、航路航线、低空智联网,培育更多典型应用场景。开展无人驾驶试点,实施一批车路云一体化示范项目。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建好中国移动齐鲁创新院等平台,打造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加快培育济南量子科技、青岛深海空天、烟台商业航天等特色园区,高标准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河南: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行动


河南将突出集群化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行动,支持新型电力装备、现代食品等产业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出第二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产业链,推动7大产业集群成体系成支柱成支撑。支持比亚迪、上汽、奇瑞、宇通等企业扩量提质,力争整车产量200万辆、新能源汽车140万辆。支持超聚变、郑州合晶、华为安驰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漯河金海千亿级氟硅新材料项目建设。支持平煤神马等5家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00家。


突出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实现规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提升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全省一体化算力网,推进全省信创云网建设,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做强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加快5G-A商用部署,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突出未来产业培育。瞄准人形机器人、高端仪器装备等赛道,开发具身智能整机产品,建设郑州智能传感谷,培育壮大未来制造产业。瞄准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加快建设重点领域垂直大模型,培育壮大未来信息产业。瞄准碳基新材料、先进功能材料等,推动电子级金刚石、高纯石英等新一代电子材料创新发展,支持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地打造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未来材料产业。瞄准新型储能、氢能等,加快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郑洛新焦锂电池产业带,培育壮大未来能源产业。瞄准卫星及应用、低空经济等,抓好鹤壁卫星、安阳无人机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未来空间产业。瞄准生物工程、高端医疗器械等,加快体外诊断产品、康复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培育壮大未来健康产业。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低空飞行器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场景应用。


湖北:坚持“三措并举”促进“五链融合”


湖北将着力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探索未来产业“三措并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五链融合”,深入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一业一策”壮大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AI芯片、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推动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促进“51020”现代产业集群全面升级。盯紧抓实64个预增产值过10亿元、2334个过2000万元的工业新增长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扎实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强化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产业升级和以智慧城市为依托的智慧应用,深入实施数字新基建、开源新体系等“五新工程”,新建5G基站2.3万个以上,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设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中部枢纽,完成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智化转型,新建灯塔工厂、无人工厂、数字孪生工厂100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6000亿元,努力把湖北打造成全国数实融合发展示范区。


广东: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广东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培育更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茂名华南钛谷、肇庆宁德时代二阶段工程、东莞vivo全球研发总部等产业项目建设。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加强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大模型深化应用,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打造“1+3+N”低空经济发展平台,推进通用机场、无人机起降场等建设,完善低空智慧物流、城市空中交通、航空应急救援等体系。打造覆盖星箭制造及发射、卫星运营与应用的全产业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