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博物编辑部宠物大起底!内附十年养宠秘籍! ·  11 小时前  
地理蹊  ·  闲话地理 | 秸秆焚烧是不错的选择 ·  4 天前  
地球知识局  ·  刚刚,河南省会“变大”了 ·  3 天前  
地球知识局  ·  刚刚,河南省会“变大”了 ·  3 天前  
地理蹊  ·  考前每日练 | ... ·  6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寒假 | 中国少年营——江西站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我们走进河南开封,这里有一个犹太后裔组成的社区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6-21 20:19

正文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一封局长的推荐信


致我的朋友们:

坚持原创冷门知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自地球知识局创办以来,我们的同路人一直不多。

但今天,我找到了一个和我们一样,用自己的眼睛帮你打开视野的公众号。

VICE是一群有理想的年轻人创办的号,他们的宗旨是用高质量的内容再现世界的精彩、广播本土文化。

如果说我们能让你“涨姿势”,VICE就能让你“有情怀”。

做一个有格调的现代人,当然两手都要抓。结合我们的文字,会让你把世界的多彩尽收眼底。

今天我就精选了VICE的一篇与中国开封犹太人有关的采访文章送给你尝尝。

如果喜欢,可在文末关注这群年轻人。


局长 孙绿

2017-6-20


河南开封城里的个犹太后裔社区

作者:马特, 杨叙

据说在开封的一条胡同里,至今依然有一支犹太人的后裔,住在一家孤岛般的小院内,守护着一座 “开封犹太神圣社区”。


在古代中国最强盛的王朝,那些来自中亚、中东甚至欧洲的少数族裔、宗教和组织纷纷来到中国,试图在这里找寻一片自由的土地生根发芽。他们当中有的如伊斯兰教繁荣发展,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群体;有的则如景教、摩尼教等,只留下建筑遗址和史料记载。然而,还有极少数介于两者之间,微弱而顽强地延续到了今天,依然坚持着某种固执的认同感,并且试图去找寻母源发扬自己的文化。


在河南开封,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有一支犹太人沿着丝绸之路流亡到此,在这座当时世界最繁华鼎盛的帝国都城定居了下来。千年过去了,如今在开封的一条胡同里,依然有这支犹太人的后裔。他们在孤岛般的小院内,守护着一座“开封犹太神圣社区”。


教经胡同21号,

一座普通破旧的北方小院子,

迎面墙上就是

一个大大的蓝色大卫六角星图案



开封东司门南边有一条普通的老胡同叫 “教经胡同”,当地世代居住的老辈人知道,这条胡同改过名字,最早叫 “挑筋胡同”,就是在这条胡同里,曾经居住过迁徙而来的犹太人。犹太人宰杀牛羊的时候要挑掉脚筋,这是为了纪念与神角力胜利而被挑掉脚筋的犹太祖先雅各,当地人也因此叫他们 “挑筋教徒”,这条犹太人聚居的胡同也就成了“挑筋胡同”。民国冯玉祥主政时期,觉得名字不雅,按伊斯兰教徒习惯改为 “教经胡同”。


英文与希伯来文对照的门牌



走进这条略显萧瑟的胡同里找到21号,是一座狭窄破旧的小院子。院里面挂着两块带有犹太教六芒星的牌匾引人注目:“开封犹太神圣社区”、“赵宅:开封犹太会堂旧址”,小屋前的旗杆上飘扬着以色列国旗。进入屋内,感觉很像走进一个商业古镇里面常见的小店,墙上和桌上有一些犹太风格的挂件和布艺,还标出了价格,四周墙上则贴满了带有希伯来文的图片和照片。


院子的正门图景,

大多双语或三语,

牌子制式来看不像是

官方机构或事业单位的样子,

我就是按照上面的电话

联系到这里的负责人的



之前无意中走到这里时,大门是紧闭的,我抄下了大门上的电话号码后联系了这里的女主人。这个女人自称是这里的负责人,可以带我进行导览讲解,但她并不说自己有什么组织头衔。当我这次进入院中,屋中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人招呼我,估计就是这位女主人。看到有人来拜访她很欣喜,并表示自己就是开封犹太人的后裔。我很奇怪她长得一点都不像犹太人,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女主人好像看出来我的疑惑,于是给我娓娓道来开封犹太人的故事:


大约公元10世纪,一群犹太人从波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当时北宋的首都开封,这群犹太人向北宋皇帝进贡带来的花纹棉布,皇帝龙颜大悦,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从此允许犹太人定居都城开封,并且可以保持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对当时被四处驱逐的犹太人来说是一件极其宝贵难得的好事,于是他们便在现今的教经胡同周围大量购置土地。


画中就是曾经的犹太人会堂的全貌,

不过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靖康之难北宋灭亡,金朝控制了开封。因为金朝发行的货币很快被中原人所仿造,造成了当时的经济崩溃。此时开封犹太人提出并设计了纸钞交子,大量发行终于挽救了经济。金帝十分感激,拨了一笔款项资助开封犹太人。1163年,一座辉煌大气的犹太会堂落成了,开封犹太人给它起了一个中国式的名字 “一赐乐业教清真寺”。这个名字十分有趣:“一赐乐业” 是希伯来语,就是 “以色列” 的古音译。


屋子里的摆设很简易,

但种类特别丰富,

从一般的文化周边到展示说明道具俱全



明成祖的时候,开封犹太人医生俺诚举报周王朱橚谋反有功,钦赐赵姓,授锦衣卫指挥,升浙江都指挥佥事。这件事成为开封犹太人改汉姓的开始,这座小院子的女主人据称便是赵俺诚的后裔。



明朝时期开封城内的伊斯兰教也是十分兴盛,因为当时开封犹太人的习俗与穆斯林略同,造成开封人的混淆,以为这些犹太人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犹太人不愿意被误认,所以极力解释自己是犹太民族,和穆斯林是有区别的。当地人根据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时必戴青蓝色缠头布及靴的习惯,有别于戴着白帽的穆斯林,遂称之为 “蓝帽回回”。开封犹太人对于这种名称的误会很不满,为了区别于穆斯林,于是在明正德七年将犹太会堂 “一赐乐业教清真寺” 改名为 “尊崇道经寺”,并开始自称 “挑筋教徒”。


屋内的商品挂件

有很浓郁的中国本土风格

与犹太风格的结合



清朝末年,开封出现一批以 “传福音” 为幌子的基督教徒,希望将开封犹太人变成基督教徒。他们通过拍照、送食物来进行传教,但此时的开封犹太社区本身就已经逐渐解体了 —— 因为在1842年黄河泛滥将犹太会堂夷为平地,1860年犹太人中的最后一位神职人员拉比去世,希伯来文因此失传、宗教仪式逐渐停止,连犹太教本身都失去了传承,根本也就谈不上再改信基督教了。


布袋子

像所有古镇的小店里会有的那种


此时的开封犹太人男女的相貌和服装等已完全与汉人完全一致,他们的家中供奉着祖先的排位,显然是收到了汉人思想的影响,这对于虔诚信奉一神教的犹太教来说格格不入。剩余犹太人仅剩下七姓八家(有分家的张家和章家),在城内开设鞋铺为生,或在郊外务农居住,居住在教经胡同的人多生活困苦。因为周围建有佛寺与清真寺,一些开封犹太人开始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也就融入了回族或汉族。


有一处细节,

犹太人不能妄称神的名字耶和华,

所以用 “上帝” 或 “神” 代替



民国时期,上海香港开始出现从欧洲来的犹太商人移民,怜悯开封犹太人式微,他们将开封犹太青年带到上海去学习希伯来文与宗教知识,希望复兴犹太教。然而因为二战的爆发,用于教化开封犹太人的经费都拿来援助二战,开封的这些犹太人也就失去了最后一次学习的机会。


照片中是在这座会堂里

进行的犹太人的宗教仪式,

更像是一种复苏性质的表演





共和国建立后,虽然官方并不明确承认,但开封犹太人的户口本、工作证等证件上仍然写着 “犹太族”。小院里的女人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以色列民间组织与开封犹太人有了民间性的交流。如果有开封犹太人想回到以色列的话,他们也会进行帮助,但是不能走官方的渠道。


从画像上看,

清朝的时候

似乎这些人还有明显的

希伯来人面貌特征



以色列在1987年颁布的《回归法》中明确说明,只有本人的母亲是犹太人,才被允许成为以色列公民。而开封犹太人在几千年的生活中,完全是依靠父系繁衍,不符合以色列法律,所以以色列政府一直不承认开封犹太人的身份。对此这位女主人感到很气愤,她认为他们这一支犹太人是拜古老的《妥拉经》,认为父系是判断后代的标准,而现在的以色列则按照母系标准,导致他们无法回归犹太人的身份。


在会堂内进行讲解导览的照片



当时有开封犹太人将自己的户口本、身份证上标有 “犹太族” 的证件作为中国政府承认的证据发往以色列,以期得到认可,然而以色列政府依然否认并将证件发回国内。同时国内也有声音开始表达对开封犹太人的行为不满,认为很不恰当,并从此将他们的证件上的 “犹太族” 全部改为汉族或回族。


从证件上可以看出

的确有一段时期

官方是承认犹太身份的



按照这位女主人的说法,如今在开封市内依然有很多犹太人后裔,不过官方从不进行统计,也不允许民间组织对外公布,更不再允许他们有宗教行为,所以很难得知确切的数字,只有热衷于活动的熟识小圈子才互相有所了解。再加上老城区的改造、房价上涨导致很多人散居各地或迁徙别处,他们的后代就很难再取得联系。虽然中国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零散的犹太后裔,但没有确切的家谱传承,无从考证也无从寻找。


虽然这位女主人坚持犹太人后裔在开封的存在,然而如今的教经胡同周围完全是穆斯林聚居区,找不到除了这个小院外的任何犹太痕迹,也并没有其他的犹太人后裔居住在此 —— 其实这位女主人自己也并不住在这里,只有来客拜访的时候她才回来。这个院子更像是一处带有商业性质的文化会所,尽管似乎也只有她自己在此经营。


这位女主人

孤独而认真地制作讲解内容,

坚守着自己的一座岛



从这里离开以后,我又探访了一些开封本地人,他们大多只知道教经胡同里住着回民,并不知道有什么犹太人。一些老年人或者对本地历史有兴趣的年轻人知道教经胡同的来历,但也不知道如今还有犹太人存在。这个21号院仿佛就像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没人知道它,也无法证实或证伪它坚持的观点,就这么存在着。 在互联网上我也了解到,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中开封犹太人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今天是否真的还有传承和延续,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虽然社交网站上偶有用户坚称自己就是开封犹太的后裔,但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也许说他们是 “精神犹太人” 更为合适 —— 就如同这个小院子在这条胡同里固守着一个据点一样,于别人或许毫无说服力;但对心中固守一个信念的人本身,却是精神支柱。



END


本文来自: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