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报评论|把考古这条“冷板凳”捂热一点】
一个考古编制岗,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又全部弃考。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冲上热搜。在考编、考公大热的环境下,这一“零应聘”引发了大家对相关领域人才现状的关注。
近几年,一度冷门的博物馆和考古业渐渐热了起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成为现象级爆款,到敦煌、三星堆等遗址动态备受社会关切,文博事业日益走近大众生活,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热度持续走高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考古专业招生难、考古岗位招人难的现实困境。
任何一件考古发现的稀世珍宝,都是经由考古人之手而呈现于世;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历史悬案的辨析与破解,更凝结着考古人的专业和汗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夯实考古人才队伍建设,考古事业发展才有动力之源。
寻找历史遗物,追寻历史跫音,更多时候需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几十年来,常书鸿、樊锦诗等一代代杰出的敦煌学者,离开繁华都市,扎根大漠戈壁,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这种可贵可敬的情怀,仍是吸引后继者接棒奔跑的精神磁石。考古从来不是一项热热闹闹的事业,不能仅凭“赚了多少钱”来计算价值,文化传承本身是无价的。但增强全社会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和了解,让全社会看见其价值所在和光明前景,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同样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破解敦煌研究院招人困境#
从事考古需要强烈的情怀,但不能只靠情怀。一些考古人自我调侃是“为爱发电”,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内容枯燥是客观事实,这个“冷板凳”不是谁都能坐得住。相对严格的应聘条件、颇显寒酸的薪资待遇、偏远的工作地点、模糊的上升空间等因素,让专业人才对敦煌考古编制这个“铁饭碗”望而却步。提升考古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点。对考古研究这类专业性强又有其独特性的工作,或可借鉴“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针对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给予考古人才充足的发展晋升空间,让个人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考古就是修国史。”手铲释天书,拂尘觅古幽,溯文明之渊薮,拾百代之遗阙,这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不朽事业。改善考古人员的工作待遇、拓展考古人员的成长空间、解决考古人员的生活问题,让留下不只是“奉献”,情怀不再是负担。(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一个考古编制岗,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又全部弃考。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冲上热搜。在考编、考公大热的环境下,这一“零应聘”引发了大家对相关领域人才现状的关注。
近几年,一度冷门的博物馆和考古业渐渐热了起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成为现象级爆款,到敦煌、三星堆等遗址动态备受社会关切,文博事业日益走近大众生活,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热度持续走高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考古专业招生难、考古岗位招人难的现实困境。
任何一件考古发现的稀世珍宝,都是经由考古人之手而呈现于世;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历史悬案的辨析与破解,更凝结着考古人的专业和汗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夯实考古人才队伍建设,考古事业发展才有动力之源。
寻找历史遗物,追寻历史跫音,更多时候需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几十年来,常书鸿、樊锦诗等一代代杰出的敦煌学者,离开繁华都市,扎根大漠戈壁,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敦煌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当中,这种可贵可敬的情怀,仍是吸引后继者接棒奔跑的精神磁石。考古从来不是一项热热闹闹的事业,不能仅凭“赚了多少钱”来计算价值,文化传承本身是无价的。但增强全社会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和了解,让全社会看见其价值所在和光明前景,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同样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破解敦煌研究院招人困境#
从事考古需要强烈的情怀,但不能只靠情怀。一些考古人自我调侃是“为爱发电”,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内容枯燥是客观事实,这个“冷板凳”不是谁都能坐得住。相对严格的应聘条件、颇显寒酸的薪资待遇、偏远的工作地点、模糊的上升空间等因素,让专业人才对敦煌考古编制这个“铁饭碗”望而却步。提升考古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点。对考古研究这类专业性强又有其独特性的工作,或可借鉴“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针对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给予考古人才充足的发展晋升空间,让个人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考古就是修国史。”手铲释天书,拂尘觅古幽,溯文明之渊薮,拾百代之遗阙,这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不朽事业。改善考古人员的工作待遇、拓展考古人员的成长空间、解决考古人员的生活问题,让留下不只是“奉献”,情怀不再是负担。(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