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是 V 电 影 的 第 143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会 来,所 以 我 等
♥ ♥ ♥
如果你是邪恶的,
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个孩子。
——《告白》
与校园暴力有关的新闻,
总是层出不穷,
最近,北京延庆二中又发生
“学生被迫捡拾粪便”事件,
随后警方介入调查。
而对于这类事件
家长们却总是以
“孩子们打闹而已,多大点事啊”
的态度对待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 ↓ ↓
《如果我是英雄》
学校就像是社会的缩影,在这里,所有的孩子都将被同龄人、老师、家长以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外貌、家世背景等因素分为三六九等。
其中不乏一些想要成为与众不同的“英雄”的“异类”,他们有的渴望以“英雄”的姿态“维护和平”,有的则是想保护自己。
本片中的两个主角就属于这两种“异类”。
本片是就读于USC(南加大)的动画导演李夏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剧情的部分细节(除去枪的部分)都让人能想起童年中的二三事。
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可圈可点,加上流畅的画面与动作,也可算是一部标准、完整的动画短片。
♥ ♥ ♥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
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
用智商去换取那份,
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究其人类的本性,孤身一人时,我们并非有精力嘲笑、欺凌他人,而那个时候的我们,是充满理智的。
然而,群体性无法让我们做到这点,我们需要被认同,需要朋友,需要“不孤独”,于是各类八卦、话题便接踵而至。
任何一种暴力,都是由此慢慢滋长而来。
这两天,“延庆二中学生被逼捡拾粪便事件”也有了结果,7名学生构成寻衅滋事违法行为,其中5人被罚款,2人因未满14周岁不予处罚。
对于不予处罚的学生,有人评论说应该把处罚年龄降至12周岁,谁让现在的孩子都早熟;有人说就算警察不罚,学校也应该狠狠处罚,将其开除。
而被欺凌的学生则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这种欺负弱者的行为,更加令人无法原谅。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曾在《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写道: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真相究竟是什么,他们并不关心。
所以当一个人被欺凌、被误会、被网络暴力、校园暴力压得喘不过气时,请问,解释有用吗?
而施暴者永远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群体和压倒性的人数赋予了他们迷之自信。既然大家都欺负他,我不欺负就不合适了吧?
于是,仅仅迫于“群体压力”,更多人在这样的情境下,会做出“从众”的选择。
欺凌没有目的性,欺凌本身就是盲目的。
这一次是他,下一次就可能是你。
毕竟孩子的世界不总是天真美好、不被世俗社会干扰的,有时候,“恶(嫉妒等)”也穿插其中。
以“欺凌”为主题的日本动画《声之形》还算形象地描绘了校园暴力的盲从。
有听力障碍的女孩转学来到新学校,受到同学石田的欺负,眼看事件越闹越大,其他同学纷纷将欺凌对象从女孩转移到石田身上。
施暴者成了受害者,而这群同学们,原来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此时群体无疑获得了压倒性胜利。
可是一切本该顺利发展的。
而短片中,女孩隐忍了那么久,却在最终,拿枪指向了背叛自己的朋友。
V姐想,除了完善惩罚制度,我们是否真的应该重视起来。
除了升学、考试、成绩、排名,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孩子的,就是“做人的本领”,以及
就算身处群体之中,也依然可以理性思考。
【和V姐聊聊】
你是否经历过,
或目睹过校园暴力?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