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志轩
李志轩,笔名吕游,旅游法律法规研究与应用专家,主要研究实施“旅游+金融+互联网+旅游商品+新能源客车+导游”等跨界商业模式。对旅游企业的“营改增”、新三板挂牌、IPO以及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疆特别是喀什的文化旅游经济交流有一定的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券商中国  ·  港股,重磅调整!陈茂波发声! ·  15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9集出现6次,被骂上热搜!网友呼吁下架 ·  2 天前  
券商中国  ·  沸腾!暴涨超17000亿!今夜,继续大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志轩

【荐读】魏杰:中国经济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哪里?(上)

李志轩  · 公众号  ·  · 2018-05-24 05:11

正文

2018 5 24

来源:后 E 视野

作者:魏杰

原标题:魏杰:决策层最关心的两大问题

E 君说

当前决策层关心的两个问题是: 中国经济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哪里?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又在什么地方?

5 18 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导,后 EMBA 教授魏杰围绕决策层最关心的两大问题,为后 E 企业家讲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对策研究》。

今天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因为目前情况十分复杂,所以要关注未来走向。

讨论宏观经济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讨论宏观经济最主要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风险在哪里? 搞不清楚风险就不可能防风险,尤其现在中国经济体量非常大,一旦爆发一种风险,经济就会倒退五年甚至十年。中国经济还要增长、还要发展, 另外一个关注的问题就是,增长点在哪里? 宏观来看, 决策层最关注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风险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风险在哪里?

过去较长时期内,我们都认为我们的风险主要在增长方面,所以长期把稳增长、保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但是 2016 年后半年开始,越来越多感悟到风险存在于 金融方面 十九大的时候,基本形成共识,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所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绝不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决策。

怎样防范风险?有三大对策要持续坚持。

第一个对策, 控制好两个政策 ,一个是货币政策,一个是宏观审慎政策。

首先是货币政策,货 币政策的提法就是要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目前的基本目标。 过去十几年来我们基本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已增长到了 167 万亿, 2002 年货币供应量只有 11 万亿。如果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自己会引爆自己的风险,所以一定要把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去年开始就调整,现在货币政策在逐渐转向稳健、中性。货币供应量 4 月底只有 8.2% ,过去一直在两位数,现在降到一位数,货币政策趋势在转型。 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宽松,一转向稳健就等于收紧,所以会出现资金荒。

4 月份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有个公告,有人在理解公告的时候认为又要转向宽松。其实是误读。如果这次中国再松动,等于继续把原来的泡沫吹大,货币政策仍然坚持中性、稳健。

我看 有的企业还是比较聪明,知道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再恢复,所以进行自我调整,开始大量变现自己的资产。 真正防风险就必须坚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建议大家要从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发思考问题, 过去那种高负债、高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能维系了。

最近报道刘鹤先生在全国政协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讲话很对, 做生意是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有风险的,干坏事要付成本。 意思是货币政策不可能松动

另外一个政策,就是 宏观审慎政策 。这个政策和西方一个学者有关,西方经济学界有一个非常知名但是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叫明斯基,这个人在西方很知名,但是非主流,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赞同西方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 均衡分析。他受马克思影响很大。他在 1985 年曾经写过一本书《稳住不稳定的经济》,这本书是后来人们讲的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但这本书当时出版以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他在 2008 年准确的预计到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他是一个非常准确预知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人,他讲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基本方法来自于这本书,所以这本书一下子就炒热了。

宏观审慎政策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叫顺周期理论 ,什么叫顺周期理论?就是当经济发展顺周期的时候,非常顺利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忽视风险,盲目扩张,最后导致杠杆率非常高,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引爆金融风险,所以他 强调顺周期必须去杠杆,逆周期才加杠杆。 中国人对这个很关注,因为我们顺周期 40 年了,改革开放 40 年,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没有风险意识,经常盲从扩张,盲目加杠杆,结果导致杠杆率太高了,我们的杠杆率是 GDP 总量的 250% ,现在整个社会负债。去年我们的 GDP 总量 82 万亿,杠杆率远远超过红色警戒线,如果中国的杠杆率不加以收缩的话,杠杆率到了 280% 的时候就必然会爆发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所以 中国现在必须坚持去杠杆,去杠杆这个抉择绝不会动摇。

宏观审慎的第二个要点,防止市场得 传染病 ,因为市场一旦得传染病就会引爆金融风险,一个市场出了问题不传染给别人不会引爆金融风险,一旦传染给别人就会引爆金融风险,所以 宏观审慎政策的要点就是防止市场得传染病,要在市场之间 打隔断 ,这个市场生病了不能传染给另外一个市场。

举个例子,如果突然房价暴跌,没有隔断的话,就会传染给银行、实体经济,传染给所有人,金融风险就会爆发,如果有隔断的话,不能传染就不会演变成金融风险,所以我们现在要打隔断。 打隔断的有效办法就是 调整房产抵押和土地抵押政策 住房抵押今年原则上银行不接受住房抵押 ,你想靠房子抵押贷款几乎难上加难。 现在原则上土地抵押也很难 ,因为凡是用债权方式买的地都没有抵押资格,土地抵押只能使用资本金买的土地才能抵押,所以土地抵押今年有许多新规定。

所以 宏观审慎政策不是口号,是制定一系列法律和规定 ,贯彻这个政策,这就是宏观审慎政策的两个主要要点,一个是顺周期时候必须去杠杆,第二个是防止市场传染病。

防范风险的第二个政策,就是 控制债务 ,因为许多金融风险的爆发都是债务引起的, 08 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引起的。

债务分三种,一是 个人债务 去年十九大期间,当时央行行长周小川有一个报告,提出防止个人负债率过速上涨问题。 2015 年年底个人负债率是 GDP 30% 2016 年年底个人负债率占 GDP45% ,一年上涨了 15 个百分点,估计现在个人负债率差不多接近 GDD 总量的 60% ,而且许多城市的房贷数量早已超过这个地方的储蓄数量。所以今年中央提出,要约束个人负债率快速上涨问题,控制个人负债率,个人负债率不能过速上涨。 个人负债率上涨首先是房贷过高,所以要控制房贷,今年最主要的对策是控制房贷,尤其是 城市房贷的数量超过当地储蓄数量总值 的,要更加收缩。

第二种债务, 企业债务 现在我们企业负债是 GDP 总量的 160% ,远远超超过红色警戒线,我们发现,主要是国有企业负债率太高,控制债务的主要方向是国有企业。 最近三件事反映出决策层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的决心。

第一件事,联通混改。联通混改首要的成绩是把联通负债率降下来, 国家用丧失控股权的办法降低负债率 ,可见决心之大。

第二件事情就是东北特钢。东北特钢破产重组完成,中国第一次打破了国有企业负债率刚性兑付的原则,就是告诉社会,国有企业借钱也有可能还不回来,国家已经放弃国有企业刚性兑付。

第三件事是国家最近决定高铁拿出来搞债转股。京沪高铁已经开始赚钱,准备拿出来搞债转股, 用优质资产把负债率降下来 。这三件事充分反应了决策层的决心。

第三种债务, 政府债务 现在看来中央政府负债率不高,因为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每年赤字的数量都没有超过当年 GDP 总量的 3% ,只要坚持这个原则一般负债率不会高。 主要是地方政府负债率太高。

地方政府从账面看好像不高,但实际很高,主要因为 潜在债务太高 过去地方政府搞潜在债务的时候,就是搞个融资平台,国有企业融资平台,把土地放在里面,把高收入也放在里面,然后融资,实际上这个融资被政府使用了。

2015 年改革了,这个事做不成了,所以 2016 年开始,地方政府又开辟了两个增加潜在债务的路径,一个就是 PPP 项目 PPP 项目是 政府担保、企业借贷 ,表现为企业负债,实际是政府债务。最近我查了一下资料, 3P 项目做到了 4.7 万亿, 2008 年才是 4 万亿。

另外, 就是搞 产业引导基金 ,地方搞产业基金希望扶持一些产业发展,但是必须拿政府的钱搞,结果 政府没有钱就用银行的钱搞,他来担保企业减债 ,如果那个产业出问题,最后就会 转变为政府债务 ,也是地方政府的潜在债务。我查了一下,这项潜在债务达到了 1.4 万亿。

这两项财政债务加起来突破 6 万亿,太大了,如果继续放大将会出大问题,所以中央提出严格控制地方财政债务上涨。

第三条政策,治理 金融乱象 如果不治理金融乱象,一定会引爆金融风险,所以治理金融乱象,是今年的重点。

金融乱象分为两类,一类是 新技术引起 ,一些新技术进入金融领域产生一些现象, 这些现象到底是方向还是乱象 ,一下子搞不清楚,得看一看。现在来看有两种新技术进入金融产生乱象, 一类是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进入后产生了所谓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发挥信息对称,一个是撮合功能,但后来很多互联网公司自己干金融的事,自己搞融资、投资,干的是金融的事,但是没有牌照,而且不受监管,出来大量的乱象。所以今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全面清理互联网公司, 6 月底事前,凡是搞金融的必须持牌经营,而且必须监管。

第二种新技术,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进入金融后产生了数字货币,产生了比特币,产生了几个 ICO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