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庆日报
反映时代声音、回应群众关切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重庆日报

新重庆·夜读丨勇攀乌江龙脊山(节选)

重庆日报  · 公众号  · 旅游  · 2025-02-20 21:3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节选自重庆日报《两江潮》栏目的文章《勇攀乌江龙脊山》,讲述了作者跟随户外徒步队攀登乌江龙脊山的经历,展现了登山的乐趣和与自然对话的纯粹感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龙脊山的独特魅力与登山挑战

文章描述了龙脊山的险峻和神秘,吸引了无数探险者前来挑战,是重庆著名的徒步路线。

关键观点2: 作者的登山经历与感受

作者跟随徒步队攀登龙脊山,过程中面临了陡峭的山壁、湍急的乌江等挑战,但通过坚持不懈终于登顶,并感受到了登山的乐趣与自然对话的纯粹。

关键观点3: 安全在户外活动中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户外活动中安全的重要性,提醒读者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必须关注自身安全。


正文




乌江如带,山川如画,登山、徒步,是人与自然最纯粹的对话与融合。

今天为大家分享重庆日报《两江潮》的文章《勇攀乌江龙脊山》(节选),一起来感受登山的乐趣。


勇攀乌江龙脊山(节选)


作者 周荆沙

涪陵有一座山,伫立在乌江之畔,如同一条巨龙蜿蜒盘踞,故名“龙脊山”。

龙脊山以它的险峻和神秘,吸引着无数探险者前来挑战,是号称重庆“天花板”级别的徒步路线,在户外登山圈中名声大噪。

周末,我跟随“走吧户外”徒步队去攀登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乌江龙脊山。

徒步队十几辆车沿着乌江画廊深入山区,乌江两岸的山,颜色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我们把车停在乌江边的一个村庄,六七十人的登山队从村旁的一条小路沿江而下,步行来到攀爬起点。

站在龙脊山脚下,上看,有怪石嶙峋的陡峭山壁;下看,是湍急的乌江。有几个队员顿时脸色大变,打起了退堂鼓。我也心生犹豫,这么高的山,这么陡的崖,我能爬上去吗?可看到很多队友已经开始攀爬,我也赶紧整理好装备,深吸一口气,迈开了第一步。



刚开始,坡度还比较平缓,天气也还柔和,微风徐徐。然而,没过多久,山就变得狰狞起来。路况变了,原本的小径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悬崖峭壁,天也变了,刮起了大风。

坡度接近七八十度,没有路,突出如脊背的岩石和岩石缝隙间稀疏矮小的树枝,成为我们唯一可以抓扯的“救命稻草”。

重庆徒步路线的“天花板”呀!确实,我们完全是在“天花板”底下爬行。

这时候,手比脚的用处更大,每一步,都得双手先抓牢了上面的植被或者岩石,脚才可以往上抬。

身子不能太直,只能贴着崖壁小心攀爬。眼睛根本不能大大地睁开,沙子尘土不停往里面灌,几次都迷了眼。只有眯着眼,透过被风吹乱而缠绕在脸颊上的发丝缝隙寻找下一根“救命稻草”。

每一步都考验着我的意志和体力。爬到半山腰,我已远远落在队伍后面,体力有些不支,上气不接下气,心跳到嗓子眼,满脸的尘土和着汗水像敷了一层藻泥面膜。

真想放弃,可回头一看,如何下呀?早已回不去了,这时是下山比上山还难。怎么办?没有退路,只有一个选择,往前走。


前面的同伴不断给我打气加油,我靠在石头上稍稍喘息了一会,调整呼吸,继续往上攀爬。

“快了快了,快到顶了,每坚持一步,就离美丽的风景又近了一步。”我不断给自己加油鼓气。

真快到顶了,可最艰难、最险峻的部分来了——那是一段近乎垂直的崖壁。望着岩壁,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恐惧感,这不就是徒手攀岩吗?

已经登顶的队友在山顶上欢呼呐喊,决不能放弃!

我咬咬牙,再次检查了一遍所有的安全装备,又开始缓缓向上攀爬。还好,崖壁上有很多风化了的小洞,脚和手都靠这些小洞着力。每一次抓握岩石都需精准有力,每一次踏足都需小心翼翼。

汗水已经浸湿了衣服,捆裹着身体,依然还能感受到汗水顺着背脊沟滑落,但我不能停下来。

终于,我站在了龙脊山的顶峰之上!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痛苦似乎都被山风吹散。我站在山顶俯瞰四周,整个世界仿佛都踩在脚下。

乌江如带,山川如画,享受着登山的乐趣与征服的快感,我放声大喊,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仿佛是在向整个世界宣告我的胜利与存在。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最纯粹的对话与融合;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投身于户外探险之中。当然,安全是第一位的。

徒步、登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迁徙,更是心灵的回归和重生。

本文选自重庆日报《两江潮》


栏目请点击>>>
《新重庆·夜读》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易华

图片来源:新华社灵犀AI作画

编辑:罗婧颖

主编: 马京川

审核:何祥辅


将重庆日报设为星标

权威信息 第一时间掌握

图片

50岁,仍要拼!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复出,冲击洛杉矶奥运会


图片

明起预约,这笔钱别忘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