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拳王的故事
Awesom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拳王的故事

新春之际,我们聊聊饺子

拳王的故事  · 公众号  ·  · 2018-01-22 18:41

正文


又到一年新春时。除了春晚、抢红包、应付亲戚对你感情状况的澎湃关心之外,饺子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我国也许有7亿人过年时不吃饺子,而是吃大鱼大肉、生猛海鲜、涮羊肉以及福建人,等等,并乐于强调自己绝不吃饺子。其实在我们学生物的人看来,这些食物无非是一堆比例不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水的组合罢了。饺子、馄饨、羊腰子、福建人,它们只存在形式上的不同。



作为一个山西籍四川人,我钟爱面食,尤其饺子,年轻时一顿能吃半斤。虽然四川并不像北方那样把吃饺子当做一种节日仪式,但是我对饺子的前世今生还是进行过一番研究,下面就展开谈谈。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饺子的创始人是我国医圣张仲景。根据民间传说,张仲景在南阳时,某年因拉尼娜现象天寒地冻,穷苦百姓忍饥受寒,多有耳朵冻烂化脓者。张仲景便在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所熬之药名为“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将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切碎和匀,用面皮包成形如耳朵的“娇耳”,下锅煮熟分发给病人。病人吃后浑身燥热,药到病除,耳朵也不再溃烂。这“娇耳”之方一直沿袭到今天,便是饺子。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我遍查医学典籍,找不到“祛寒娇耳汤”这玩意,所以我对于张仲景是饺祖的传说一直持怀疑态度。

于是我继续深入研究张仲景。众所周知,张仲景写出了传世之作《伤寒杂病论》,该书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框架,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论》一书提出了朴素的辨证诊断方法论,其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摒弃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等思想颇得唯物主义辩证法之神髓。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就不再赘述。我想讲的是《伤寒论》一书不为人知的秘密。



《伤寒论》成书东汉末年,由于历史久远和战乱原因,并未完整传承于世,而是由后世历代医者领医圣精神、集群众智慧二次创作而成,其版本层出不穷,甚至还有真假莫辨的托名之作。而我在纽约大学读书时,在学校图书馆竟然找到了宋朝校正医书局出版的原刻版《伤寒论》,这即是历史学家和中医学家认为早已失传的宋本《伤寒论》。当时我的情绪较为稳定,就算我在这里的某个厕所发现了传国玉玺都不足为奇,这里毕竟是纽约。

我虽然不怎么信中医,但是求知欲和回国吹牛逼欲令我挑灯夜读,经过同现存于世的几版《伤寒论》对比,我并未发现原则性差别。但我的废寝忘食还是有了回报,在第十二章“寒病脉证并治”中,我找到了沧海遗珠:羊肉荜澄茄附子扁食方。

该方记载:以水五升和面,揉面至汗出如浆。以圆杖擀之,以山羊肉、荜澄茄、附子、生姜末、葱碎并井盐剁碎为馅,制扁食。揉、擀、剁、包、轧历半日余,以发汗解表,风寒遂去。

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用水和面,揉面揉到汗流浃背,再把面擀成面皮。把山羊肉剁碎,同荜澄茄、附子、生姜末、葱碎一起和成肉馅儿,制成一种叫扁食的面食。这一整套动作要持续半日多的时间,从而让你浑身发汗,达到去寒的目的。



我通读此方五遍,没发现这“扁食”是包来干嘛的。根据药方,治疗风寒靠的是发汗解表,而发汗解表是通过揉、擀、包、轧,也就是包扁食时所付出的运动让人“汗出如浆”,从而驱风祛寒。

这他妈原来是运动疗法!我拍案而起,把深夜里在图书馆复习备考的同学们吓得不轻。

方子在最后还有一条补遗,风寒患者愈后需将制成的扁食上缴当地政府,但未载明原因和用途。

读完之后我一阵惆怅,感觉就像找到了传国玉玺,但是却缺失了玉玺的金角。为什么把运动疗法设计为“制作扁食”,这“扁食”到底所作何用,为何要上缴朝廷,这恐怕又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了。

回国后,我在某次和同事的闲聊中得知,他家的屋顶花园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其初衷是为了隔热,顺便收集太阳能发电,后来得知还可以加入国家电网的分布式发电计划,将自家用不完的光伏电能通过电网输给国家,自己创收之余,给国家节约能源,造福缺电地区人民。

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发电,我喃喃地自言自语,突然心中一片空明。

我忆起了“祛寒娇耳汤”的传说,原来医圣是在让那些生产力过剩的富人进行分布式包饺子,把用不完的食物、药材和体能储存于饺子中,把饺子上缴当地政府用于医药下乡,去治愈和温暖饥病交织的穷人。

《伤害杂病论》里的伟大谜题终于解开了。张仲景不仅仅是医圣,还是分布式存储的创始人,给他颁个诺贝尔奖都不为过。

当然,这也坐实了他是饺子的创始人,和诸葛亮发明馒头以代替人头祭祀一样,我们今天各种嫌弃甚至引发地域矛盾的主食,其实在当年都是经世济民的民生工程。

聊完了饺子的前世,来谈谈今生。这是关于饺子的另一个秘密。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平均每个月发一次高烧,须得去医院肌肉注射青霉素才能退烧,我虽然不怕痛,但是每次打完青霉素腿都要瘸上半天,父母心疼我,后来就改为了口服用药。我那时吃药是个老大难问题,一发烧吞咽肌群就共济失调,难以吞下胶囊。而直接让我吃胶囊里的粉末,又未免太苦。后来华西医院的医生想出妙招,用食堂剩下的饺子面皮把青霉素粉末和白菜猪肉包在一起做成青霉素猪肉馅儿饺子,配上白糖和红油喂我吃。我吃得那叫一开心,每次吃完都要对医生豪迈提出:再来半斤青霉素!


虽然是口服青霉素,但还是需要做皮试。我问医生为什么要做皮试,医生说要是不做,有可能会出人命哒!所以我习惯了吃饺子前要做皮试,以至于日后第一次去饺子馆,老板把一碟猪肉白菜馅儿的饺子端上桌后,我竟然撸起袖子对着他,让他不知所措。当时只有7岁的我质问饺子店老板为啥不给我做皮试,并教育他吃饺子不做皮试是可能出人命的,把我爸妈笑得差点滚到桌下去。后来知道事情真相的我感到无地自容,将这个秘密隐藏了很多年。



直到今天得知张仲景的秘密后,我才选择将自己的秘密也公之于众:饺子不仅仅是过年的食物、团聚的象征以及南北方人民的撕逼利器,还是医者的仁心,以及分布式存储的最初应用。

所以对于饺子,大家只管吃就好,何必在意该不该吃、在什么时候吃。毕竟你们吃饺子前不用做皮试,已经足够幸福。


-end-



文/拳王李淳

图片来自网络

ps: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