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男孩派

同样是批评,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上进,有的孩子就“玻璃心”?

男孩派  · 公众号  ·  · 2024-12-26 09:00

正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父母对错误的态度,就是孩子对人生的态度。

批评孩子时带着温度,他们的心灵才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经常看杂志的孩子

眼界格局大,逻辑表达强,写作素材多

一本好杂志,是连接孩子与世界的桥梁

12月31日上午9:00,虎妈年度杂志专场

甄选适合3-18岁孩子的优质杂志、报刊

帮孩子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提升思辨能力

▽▽▽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同样是批评,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改正,有的孩子走极端?

一个叫@夏林的网友说:10岁以后我就失去了母亲,我体会了后妈的滋味,我特别明白“同样是批评”背后的差距。

她将批评分为了“亲妈式批评”和“后妈式批评”。

比如:

  • 做错了题目:

“亲妈式批评”:你这里做得不对,你要用心去学,学了以后去改。

“后妈式批评”:你这个都学不会,你真是个大傻子。

  • 放学在路上贪玩不肯回家:

“亲妈式批评”:放学了就必须回来,太晚回家爸妈会担心的。

“后妈式批评”:就知道玩,一看就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网友说:我的亲妈严厉,不善表达,但是一直在引导我成为更好的孩子。

而我的后妈表面温柔,实际上总是在寻找我的错误,我时刻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么糟糕的人。

是啊!

有的孩子能在批评中去上进,是因为父母是真的对孩子有着好的期待;

而有的孩子会玻璃心、抑郁、走极端,是因为:总是让孩子觉得“我是个糟糕的孩子”。

会批评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优秀,不会批评的父母只会“摧毁”孩子。

尤其是这五种区别,真的会让孩子有不一样的“结局”。

一个让孩子自省
一个令孩子自卑
一位网友曾经说过:小时候,她性格内向,总被母亲骂作“闷葫芦”。
后来,她有了几个朋友,母亲又开始挑剔她“少出去玩,一天天就知道出去鬼混”。
一次,她的考试成绩下降了,母亲骂她“整天和成绩差的一起玩,能有多大出息?”
那时候她特别讨厌母亲,因为每次只要一有事,母亲总会对她无尽地指责和挑剔,让她充满了挫败感和无力感。
东西买贵了骂她“乱花钱”,不打电话说她“白眼狼”,……
她说: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所以一直都很自卑。
有些父母看似爱孩子,其实是伤害。
一旦父母的评价中带着讽刺、挖苦、挑刺,很容易让孩子感到羞耻,会让他脑海里存在着“我就是个错误”概念。
接着就是自我贬低、自我怀疑,最终变得自卑。
蔡康永曾经说过:

“批评的目的在于打动对方,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贬低对方。”

是啊,批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唤醒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只需要让孩子知道“我犯了错误”。

不谴责、不侮辱,才能将错误变成属于他自己的经验。

哲学家梁漱溟的父亲在教育孩子上非常有智慧。

有一次他将铜钱弄丢了,却找到别人大声吵闹。

第二天,父亲在院子里一棵树杈上发现了这串钱,知道是他自己疏忽了。

父亲没有斥责他,而是写了一张字条:有个小孩自己把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找,与别人吵闹。

他看了纸条,赶忙出去寻找,果然在树枝上见到了自己遗忘的铜钱,顿时觉得很不好意思。

好的批评是:提醒和暗示,去激发孩子的自省能力,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错误。

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我的行为很糟糕”,才更容易树立正确的行为,做一个严谨的人。

一个共情孩子

一个只会对孩子发泄情绪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犯了错,父母骂孩子:“你说你怎么这么不省心!我整天这么累为了谁?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玩手机,立马吼骂孩子,工作上的怨气、家庭中的怨气都一股脑地爆发出来。

这样的行为在教育中被称为“发泄型教育”。

它最终会让孩子在父母愤怒的情绪里,忽视自身的错误而恐惧父母。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一位网友总结的特点很扎心:

永远在取悦别人;


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


很容易玻璃心……

靠吼骂来批评孩子,并不能改变孩子,只会养成孩子的脆弱心理。

批评孩子拼的不是父母的“蛮力”,而是“共情能力”。

在心理学上,共情就是一种体谅和关心,会对对方产生尊重和接纳,从而让对方感到愉悦的方式。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些,会让孩子更坦然面对错误。

教育家贾荣韬分享过一个经历。

他的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花费了上千元的医药费。

儿子出于害怕,不敢回家。

他并没有着急批评,而是对儿子说: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见父亲如此理解自己,儿子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我要是骑慢点就能绕过孩子,也就能避免这次事故。”

“共情”就是一种温柔且有征服力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父母在对孩子说出“我知道”的那一刻:父母会看到孩子的无奈、脆弱;孩子会看到父母的接纳与关注,让他心里更有安全感。

会共情,是为人父母最有力量的教育。

一个是鼓励孩子
一个是否定孩子
一次,在餐厅看到一个场景。
吃饭时,一位妈妈严肃地质问女儿: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见女儿不吭声,她又骂:你是猪脑子吗?这么不长记性!
妈妈不停地在数落,完全看不到女儿一直往角落里躲的动作。
有人说过:孩子未来的好与坏,全在父母的一张嘴里。
是啊,有时候父母毫无分寸地否定孩子,就如同一种“语言攻击”,会让孩子的大脑产生两种反应:
一种是:让孩子产生深深的自卑感,进而怀疑自己的价值感、存在感;
另一种是:贬低式的语言让孩子愤怒,为了维护自尊而反抗父母,叛逆,故意不听话。
美国前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曾说:
“将批评夹在赞美中”。
即使是批评孩子,父母也应该先鼓励,再建议。
心理学上有一个“三明治效应”,它将批评分为三层:
第一层:认同、赏识、肯定对方的优点或者是积极面;
第二层:建议、批评或是不同观点;
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
它会将孩子的批评夹在鼓励和肯定的中间,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中去改变自己的错误。
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去批评孩子的。
她的女儿因为沉溺于打扮自己,导致学习常常不在状态,妈妈看了很焦虑。
一天,她对着正在打扮的女儿说:

“每天漂漂亮亮地去上学,上课的心情都变好了呢。”


“要是每天你的作业也能完成得漂漂亮亮,那就更好了,妈妈相信这也难不倒你的对吧?”

女儿爽快地答应了,从那天起,女儿在学习上明显用功了。

批评,不是每次都要用负面、刻薄的语言。

正向的鼓励永远胜过负面的批判。

一个尊重孩子
一个摧毁孩子的自尊
有一次,儿子在姥姥家吃饭,不小心将餐桌上的盘子打翻在地,姥姥当着大家的面训斥儿子“没教养”,甚至在大家面前数落了很久。
后来,每一次去姥姥家,儿子都不愿意去,问他原因,他说:“万一又被姥姥当众骂了怎么办,太丢人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批评,真的让我很没面子。”
有教育家提到过:
孩子3岁开始有自尊的感受,5岁的时候能感受到舆论的压力。
每个孩子都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尊严。 
孩子犯错,最忌讳当众批评,因为它犹如将“剥”开孩子的外衣,让他羞愧、尴尬、无地自容。
最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更加不听话、不上进。 
香港情绪管理专家李中莹老师说:
一个人维持生存的基本原动力,是他的“自我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自信、自爱和自尊。
因此,就算孩子有错,也不要当众批评孩子,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席慕蓉小时候成绩并不好。
有一次,席慕蓉考试考了35名,她害怕妈妈责备,便偷偷将成绩单修改成了第5名。
妈妈知道后,没有骂她,还温和地说:
“老师怎么这么不小心,把成绩单弄得这么脏,有些都看不清了。你明天问一下老师,再把成绩告诉妈妈。”
她因为妈妈的话特别羞愧,最后主动承认了错误,还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好的批评,不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
我们要在人前为孩子保留自尊,让孩子在私密中感受到关怀
被尊重的孩子,更有毅力去对抗错误。
一个是接纳孩子
一个是对孩子冷暴力
有一个女孩说:
“犯错以后,可以忍受父母的打骂,但却害怕父母不理我,这样的感觉会让我深深地恐惧。”
女孩说,她曾经有过一次被妈妈关在门外的经历。
那一次,因为作业没写完,惹恼了妈妈,妈妈一气之下就将她关在了门外。
女孩说,当时无论她怎么道歉,怎么砸门,一遍遍地喊着“妈妈,我错了”都没有换来妈妈的心软。
她说:那种感觉真的会让人绝望,潜意识里的被抛弃感会一直伴随着。
批评孩子用“冷暴力”是最伤害孩子的做法。
用“不理孩子”的方式看似在逼孩子“就范”,其实是在否定孩子这个人。
这种批评让他们感觉自己遭到了冷落和忽视,在某一次犯错里,他们察觉到了深深的不爱。
孩子犯错,但却不是罪不可赦,父母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错误。
接纳是改变的前提,只有去正视它,才能彻底警示孩子。
一名14岁的男孩,因为偷拿了报刊亭的书。
父亲知道后没有骂他,而是对着他说:

人这一辈子都会犯错误,为这个错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不要纠结在这个错误中,爸爸与你一起承担,好好学习和生活,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次过失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

父亲的话,每一个字都在告诉儿子:犯错后要学会去改变,学会承担责任。

是啊!犯错后要去改变错误,而不是去纠结错误。

被正向看待的错误,更容易被改变。

看过一句话:批评的关键在于批评要让孩子有所触动。

它不是让孩子认错,而是叫孩子学会思考;不是叫孩子认输,而是教孩子学会尊重。

孩子犯错不可怕,但是父母要学会:

让孩子改变、让孩子看到希望、让孩子有安全感,也让他学会承担。

父母对错误的态度,就是孩子对人生的态度。

把爱、接纳、鼓励、认同、尊重融入到教育中,让孩子在饱含爱意,唤醒他最大的潜力。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男孩派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