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英讲书
阅读改变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维  ·  再见,CDN 巨头:Akamai 宣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英讲书

当年明月,你还好吗?

精英讲书  · 公众号  ·  · 2025-01-10 10:47

正文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唐诗《人日寄杜二拾遣》出自大诗人兼政治家高适的手笔,是他晚年题赠给好朋友杜甫,也就是后世被我们称为“诗圣”的那个人的作品。


高适是被公认的唐代优秀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虽然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也至少从他身上看到一个文学创作和从政完美兼容的罕见例子。


那年我看火遍全国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特别期待出续集,因为电影只讲到高和李白的故事,其实唐诗史上,还有一场更为轰动的高适、李白、杜甫三人携手漫游的巅峰之会。


如果《长安三万里》有续集,这首诗应该会被编导安排进去。高适壮年寒微时在长安与年轻的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在当时的高适眼中,极具诗人气质的杜甫,想必就是一个特别投缘的“小友”吧。


时隔多年,战乱频频,世事变迁,两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年轻时携手同游结下的那份情谊。杜甫在成都草堂收到这首诗时难以遏制心中的激动,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很多人说高适对朋友不够意思,都做到节度使级别的大官,没有出手援救身陷囹圄的李白,也没有提携穷愁困顿中的杜甫。


历史往往是复杂的,《长安三万里》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解释了高适和李白的误会,但我想,只要看看这首诗,你就可以知道,高适与杜甫的真挚友谊,是确凿无疑的。


《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年12月

到这里,这篇专栏就要转回正题,说说“当年明月”。


关于他最近的消息,大家自可网上搜索,由于截止目前没有官方证实,就不复述了。


这个让人颇感意外并震惊的消息出来之前,我一直觉得真名为石悦的这位通俗历史作家,是把文学创作和从政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少数人中的一位,这一点上类似于高适。


创作上,哪怕只写过一部《明朝那些事儿》,作品的普及程度、美誉度、版税收益都是现象级存在。他的作品长期占据各种媒体平台畅销榜,即便他此后再没有新作品问世,那都是一座高山,不会改变他在喜欢他的读者心中的地位。而这样的成就,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完成。


仕途上,也是风生水起。《明朝那些事儿》在新浪博客连载完结后,他没有继续进行通俗历史的写作,而是选择专心从政。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的消息很少,但每次都会零零星星看到关于他的报道,比如升职了,挂职锻炼了,有新任命了等等。到2021年,上海发布干部任命通报,他做到了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了,妥妥的副局级。怎么看都是“形势一片大好”。


经济上,更不是问题。早年接受央视采访时,他就说到,2000年在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上岸,拿到的第一笔工资就有6000多。更不用说早在十几年前,版税就超过4000万。那可是移动互联网还不存在的古早时代啊!


所以,当听到当年明月的最新消息,我是不太相信的,这样一个通透的、智慧的、经济宽裕的人,何至于到了那一步?


你看他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朱元璋、写张居正、写袁崇焕、写卢象升,这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经他一番点化,有时寥寥几笔,有时鞭辟入里,那些句子如同天空中的一道闪电,让你恍然大悟,又像醍醐灌顶。而这些,都是他根据正史记载,合情合理的推导出来的。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漫长的七年连载,明朝的历史临近尾声,他写了一个并不起眼,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的,被后人评为“大旅行家”的徐霞客。对比他后来的选择,你会觉得这样的写法有些意味深长,再说通俗一些就是让人捉摸不透。


当然,我是很喜欢这个结局的。在正史中,徐霞客是个可能都太值得提的平凡人,但他一生的游历,以及他游历中写下的文字,完全配得上“伟大”两个字。


有时候我在想,中国人还是挺幸运的。


假如李白不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还“站错队”,“站对队”的杜甫不是不受唐肃宗待见漂泊西南,中国诗歌史甚至文化史上可能就没有“诗仙”和“诗圣”了。


想想看,中国文化没有这两个光芒万丈的名字,简直不敢想象。不要说没有李白杜甫还有别的什么人顶上这种话,一个国家有天才诞生很正常,成就伟大还得博概率,它并不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我终于有点明白高适在做到高官、行将六十、生命的最后阶段,要寄一首诗给年轻时的好友杜甫了,也有些懂得“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的深刻含义了。


那个时候的高适,可能还会有些羡慕杜甫——两个人在诗史上的位置还需要很多年后才有定论,可一样身为诗人的高适,心里一定有个大致确认的。最后那句的“愧”,你可以理解为对老友关心照顾不周的抱歉,更深一层,隐约想到这位当年的“小友”的身后名,恐怕也有对自己当初选择的一丝懊悔吧。


2008年我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听过当年明月的讲座,那时他真的很忙,讲座结束拎包要去赶飞机;《明朝那些事儿》也看过很多遍,里面的金句也时时浮在脑海,他也算我眼中的故人了。


选择和命运就像一对带着玄学色彩的组合,原本难言。不管怎么说,惟愿故人无恙,岁月安稳。



延伸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好看?

当年明月既是历史的叙述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全书的语言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是雅俗共赏。朱元璋在位期间,宰相胡惟庸乱政被诛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胡惟庸都只是一个跳梁小丑,他唯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拉了上万人和他一起共赴黄泉。”“


跳梁小丑”出自《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器的坏人。四字成语,一针见血,字字铿锵,尽显作者的褒贬之意。


“俗”并非浅薄低俗,而是指语言通俗易懂,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传播度。作者将传统的历史知识还原为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小说语言的通俗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政治方面:三农问题、阴谋家、扶贫干部、发挥余热、还乡团等。


二是幽默诙谐。历史并非死气沉沉,每个历史人物在属于他们的时代中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自然生活中也会有有趣的一面。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作品中描述了他的相关趣事。身为皇帝爱逛妓院,每次逛妓院都要换上龙袍,值得夸赞的是,他去妓院从不赊账。而且,妓院玩得还不够过瘾,朱厚照还为自己量身打造了豹房,这座豹房不仅关着他亲自挑选的豹子和各种动物,还有各色美女和乐工,可以在里面玩音乐、玩人、玩动物。


幽默的语言是作者当年明月好看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方便读者理解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幽默诙谐的阅读感受。


三是以史说理。作者会在写作时会根据故事的需要插入一些极具哲理性的话语,这些话或是引用他人,或是作者自己的哲思,起到了画龙点睛、警世醒人的作用。


如“狡诈的官场改变了严嵩,他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领悟了成功的秘诀——左右逢源。”紧随其后引用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话:“无论何时何地,在最终胜负呈现之前,绝不能押上所有的筹码。”


胡惟庸被诛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作者借此思考丞相职位的由来,在谈到诸葛亮和刘伯温能够预测天下大势之时,他感叹:“这个世界上,最让人畏惧的就是无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来,他们就不会再害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