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书院
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容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晚报  ·  王楚钦、王曼昱,双双首次夺冠! ·  昨天  
北京晚报  ·  王楚钦、王曼昱,双双首次夺冠! ·  昨天  
深圳晚报  ·  史上首次!从深圳跑到香港! ·  昨天  
青岛新闻网  ·  孙颖莎战胜陈幸同,晋级亚洲杯女单决赛 ·  昨天  
青岛新闻网  ·  孙颖莎战胜陈幸同,晋级亚洲杯女单决赛 ·  昨天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2 天前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2 天前  
荔浦市融媒体中心  ·  每天走多少步不伤膝?“最佳步数”出炉:既得到 ... ·  3 天前  
荔浦市融媒体中心  ·  每天走多少步不伤膝?“最佳步数”出炉:既得到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书院

华裔虎妈:我靠这3点,成功挤入精英阶层

中信书院  · 公众号  ·  · 2021-01-01 20:00

正文

2011年,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的一本 《虎妈战歌》 轰动教育界,引发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畅销书。

“虎妈” 一词也由此风靡中国,成为严格管教子女的父母的代称。


虎妈蔡美儿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时隔10年,虎妈再度推出新书—— 《向上流动:接近成功的三要素》 (The triple package: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

在这本书中,她将独属于华裔家庭的小故事,放大到 美国社会整体的“优秀精英族群” 的层面。

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和深刻的调研分析, 总结了那些生下来并没拿到一手好牌,却在长大成人后突破出身,成功向上流动的族群之所以成功的文化“三要素”, 即优越感(Superiority)、不安全感(Insecurity)和克制力(Impulse control)。


《向上流动》
[美]蔡美儿,[美] 杰德·鲁本菲尔德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0月
点击封面65折购买纸书


在美国,成功的群体各有特色。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 突破阶层 :贫困阶层通过教育进入中产阶层,中产阶层通过更为优质的教育模式进入精英阶层,一步一步搭就向上攀登的阶梯。

那么,所谓的文化 “三要素”, 究竟 是怎样为这个社会群体带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呢?


优越感(Superiority)


很多时候,优越感可能会让人感到反感,但当你置身于一个负面成见比比皆是的美国社会里,优越感往往能够为一个人提供所谓的 “民族心理防线” ,让一些少数族裔 “即使在面对歧视和排斥时,也能从心理上做出应对。”

这种信念的来源有点类似于民族荣誉感,它可能来自于 宗教信仰 ,比如犹太人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也可能 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 ,比如中国人和波斯人承袭的悠久历史;还有 基于身份决定的社会差异 ,比如部分印度裔美国人继承的“高贵”种姓。

其个人在文化自豪感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富有正面意义的心理感受, 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带给少数族裔面对歧视和偏见的信心,从而直接促进该群体获得更高的教育成就。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这种优越感在犹太人族群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犹太人小孩的第一次逾越节家宴上,他们就会学习到 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 之后,他们还会陆续学到犹太民族是个有道德的民族,是个有律法、有智慧的民族,一个历经磨难幸存下来的民族。


弗洛伊德在描述犹太人时也曾表示: “毫无疑问,他们总是自视甚高,他们总觉得自己要比别的民族强。”


图片来源自 Google


作为犹太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Louis Brandeis)曾在纽约市中心发表了一篇不同寻常的声明:

“在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中,有两个人数很少的民族对我们的现代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们就是希腊民族和犹太民族。”

这种历史独特性和根扎于浩瀚历史的辉煌成就成为了流淌在全体犹太人心中的优越感,而这种独特性也成为了他们所受教育的一部分。


Louis Brandeis


小说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表示:“美国犹太人从他们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不是律法,不是学问,不是语言,而且也不是上帝’, 而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没有内容的心理状态’ ,一言以蔽之: 犹太人更好 。”

这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拥有一种独特的感觉,即 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辉煌,来发现自身固有的优点。

因此,3000多年来,即使犹太人遭遇迫害,四处颠沛流离,依旧普遍处于一种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中,而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太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虽然 美国社会中每个非常成功的群体都在培养自己的优越感 ,但单一的优越感与现代社会所推崇的民主平等思想并不相融,它也可能会带来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因此,优越感与其他两种文化要素之间存在一股很强的张力,他们彼此联系、彼此牵制,这种紧张、不稳定的组合,正是“三要素”的力量所在。


不安全感(Insecurity)


所谓的“不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不满足,对自身价值或者社会地位的焦虑和不安,总觉得你自己、你做的事,或是你拥有的东西在某些基本层面还不够好。


在美国每个成功的群体中,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这股焦虑折磨的力量成为他们获得成功的普遍驱动力。


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的那样:“只有各种逆境造成的刺痛,和早期受到的奚落和嘲弄的刺激,才能激发那种完成大业所需要的铁石心肠和经久不衰的智慧。”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优越感与不安全感是相互排斥的,但实际上, 这两种特质的融合才是“三要素”的核心所在。

当一个人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自身的优越感与不承认这种优越感的外部社会反复碰撞,会产生一种如芒在背的渴望, 你会迫切需要证明自己,需要获得认可。

1965年,当数十万中国移民开始抵达美国,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在这里,他们遭受着 “外来者和被边缘化的双重压力” ,因此更加迫切地希望改变局势,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社会里的精英。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因此,在很多华裔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学业上的期望非常高,这种期望中隐含着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即: 我们知道你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 ,和一种对当前不够好的尖锐暗示,即: 但你做得还远远不够

一位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的母亲解释说:“在中国家庭中,孩子个人的学业成就担负了整个家庭的价值和荣誉...... 如果你学得好,就是给家庭带来了荣誉,没有给家庭丢脸。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为家庭争光、取得好成绩就被赋予了很多价值。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在社会轻蔑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之下,华裔家庭反而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

2012年6月,皮尤研究中心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名为《亚裔美国人的崛起》。在报告中,他们将亚裔描述为 “美国收入最高、受教育程度最高、增长最快的种族群体”

在过去的5年中,在“英特尔少年科学天才奖”全国高中大奖赛中,50名获奖者中有23名是亚裔美国人, 其中绝大多数是印度裔、华裔美国人,还有少数韩国裔美国人。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而与之相对的是,美国拥有高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群体——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WASP),他们占据着美国很好的寄宿学校,维持着几代人之间的老同学关系网,内里却逐步渗透入一种懒散的、不肯奋进的文化。

“一个曾经重视教育、能力和奋斗的文化,现在却把教育、能力和奋斗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了。做学问在这个圈子里也不受欢迎——那是留给犹太人和书呆子的。”

失去了不安全感和危机感的新教徒群体,经历几代人的富裕生活,肉眼可见地变懒了......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而对于如华裔一般的移民家庭而言,他们的信条是:

外界可能会夺走你的房子、生意,但永远也夺不走你的教育。所以必须要加倍努力学习,获得高分、奖励、名牌学校,以及其他看得见的成功标志, 是孩子在这个不确定、充满竞争,也许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最好甚至是唯一的保护。

与此同时,父母的努力和牺牲也激励着第二代移民取得卓越的成就,以此作为家庭荣誉的回馈。


克制力(Impulse control)


优越感和不安全感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动力,但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动力和奋发向上的强烈愿望,同样重要的还有面对逆境时的强大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这种“克制力”包括了抵御诱惑的能力,尤其是面对困难时想要放弃的诱惑,以及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沃尔特·米歇尔,40多年前,他在一群4岁孩子的身上实施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展现出某个共同特质的孩子,在人生中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一群4岁孩子被带到一个封闭房间,面前摆着一颗散发香甜气味的棉花糖。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能忍住在15分钟内不吃这颗棉花糖,之后就可以得到三颗棉花糖的奖励;如果忍不住,也可以摇铃铛表示中止实验,但只能吃到一颗棉花糖。

三颗与一颗的分别,所有的孩子都心知肚明。从一开始,大家都拼命地与原始欲望做着斗争,但大部分孩子都没能忍住诱惑,仅有几个孩子扛到了最后。而他们,正是在后来的人生中过得顺风顺水的典例。

这个有趣的实验,在无形中揭示了自制力、意志力与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同样,在迄今为止特别全面的研究中,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对1000多人从出生到32岁进行了跟踪调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