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而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元宵节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都会和全家团聚赏月、燃灯、吃元宵。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描绘了朱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图中身着便服的朱见深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画面上的童子和太监表情欢悦,胆大的把烟花拿在手里放,胆小的把爆竹放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去点燃。还有的孩子手捂双耳躲在大人背后观看。在一片热闹喜庆的氛围中,宪宗皇帝面带笑容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似乎非常满意。
车上摆满了孩子们喜爱的各种玩具和零食,惹得孩童们手举铜钱不断前来购买。货郎车周围,童子们拿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彩灯。
图中第三段描绘的是明宪宗身着浅黄色龙袍,正欣赏化装演出和各式杂耍,化装演出的队伍里,有的扮作扛着毛笔的道士,有的扮作光头凸肚的弥勒佛。
四个手拿刀枪剑戟的人骑在竹马上,扮演《三英战吕布》的戏文故事。
后面是由外国使臣组成的献宝队伍,他们牵着瑞兽、扛着珊瑚,兴高采烈向皇帝展示着进献的各种宝物。
另有敲鼓的、吹笛的组成一个乐队,他们热热闹闹、浩浩荡荡走过殿前供宪宗皇帝检阅欣赏。
图中另一边是杂耍表演,杂技演员各显其能,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他们有的钻圈、有的倒立、有的表演魔术,令人目不暇接。
在古代,上元节也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好时节——
我们看到,元夕这一天,苏轼与友人相约黄州;元朝的书法大家杨维桢、明朝书法家张弼写了诗;书画大家董其昌则临摹了宋米芾的《天马赋》,还为虞世南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题了跋;乾隆爷作了一首诗……
苏轼《新岁展庆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为苏轼相约陈慥与公择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下笔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
此帖信手写来无拘无束,横竖斜直,率意而成,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笔力雄健,更可展示作者的书法风格。
杨维桢《元夕与妇饮诗》
美·王季迁旧藏
杨维桢,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最富特色的是古乐府诗,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元夕与妇饮诗》全篇行、草相杂,行草中多带入章草笔法和结体。下笔力透纸背,老辣之甚。字形大小悬殊,章法跌宕起伏,似乱石铺街,全篇有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气势豪放雄宕,狂怪清劲。
张弼《草书元宵七言绝句轴》
上海博物馆藏
张弼,明宪宗成化二年进士,长于诗文,草书甚佳,被评为“颠张复出”,著有《东海集》。此草书七绝用笔、结构、章法娴熟,信手走笔,疾如骤雨,矫若游龙,一气呵成,堪称佳作。
董其昌《跋虞世南临王羲之》
董其昌跋王羲之《兰亭序》(天历本)。其小楷极为罕见,出入晋、唐、宋、元诸家,尤其得力于米芾,融合了一些行书笔意,化裁一家。
其笔法极其严谨,功力深厚,可以看出是下了极大功夫的。最可贵的是没有当时流行的程式化馆阁体的陈腐之气。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册页(局部)
此时功力已登峰造极,随心所欲,不为范本所限,名为临,实是自抒胸臆。世人皆言董其昌淡墨氤氲,实际并非完全如此,此册页便是浓墨重彩。笔法灵动细腻,结字疏密有致,飘逸多姿。
清·乾隆元宵节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