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于小戈  ·  内娱,随时随地发现新孩子... ·  3 小时前  
槽值  ·  被嫌弃的“付费刑具”,又赚了1个亿 ·  13 小时前  
锦缎  ·  没等来天使的迈威生物开始自救 ·  18 小时前  
于小戈  ·  真相大白 他俩分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不婚不育:年轻一代的选择

维舟  · 公众号  ·  · 2020-12-07 11:00

正文


中国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不想结婚生子。这不是凭空感觉,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逼近眼前的现实:据经济学者任泽平近三年的多次调查,即便全面放开生育,意愿总和生育率(女性一生愿意生养的孩子总数)也仅有1.30-1.75,相当于实际生育1.0-1.4;其中 仅1/3愿意生二孩,而有高达15-30%的年轻人选择一个都不生


虽然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但中国新生儿总数在当年攀升至1786万之后,就开始连年下滑,随后三年依次是1723万、1523万、1485万,今年不出意外的话也将在1500万以内。更重要的是:在这两年的新生儿中,超过半数是二胎,这意味着, 现在生育的主力是想生二娃的,更年轻的人则生一个的意愿都勉强——但如果头胎都不想生,将来又哪来的二胎呢?


不生孩子的原因,以往或许主要是不孕不育(现在发生率高达近15%,主要均可归结为后天的生活压力),但近些年单身主义、同性恋、丁克家庭也越来越多,上海妇联2002年的一项调查就已显示,丁克家庭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如今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现实是,2013-2019年间,中国的结婚总数从1346.9万对下降至927.3万对,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谈什么人口危机都很遥远空泛,自己忙于应付生活尚且不暇,“ 连婚都不愿结,又怎么生孩子?


48岁的俞飞鸿至今单身,很多人都赞同她的选择


虽然很多父母都头痛“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但如果你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会发现, 对他们来说,一个经常出现的关键字是“累”:生活很累,要负担另一个人的感情很累,组建家庭也累,而最累的无疑就是生孩子了 。既然这样,人生苦短,为什么不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呢?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社会以往普遍的直觉反应是向女性施压,毕竟“生孩子是女人的事”,进而指责现在受女权主义思潮影响的一代“自私”、“不负责任”。但在原有的家庭权力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结婚生子的压力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落在女性肩上,她们很自然地觉得现有的婚姻、家庭格局是挺压迫的。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甚至将选择婚姻的女性骂作“婚驴”,仿佛她们是没有觉悟、心甘情愿受压迫的愚氓。


可想而知,这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且不说彼此理念的对错,这样的污名化斗争策略本身就让另一方不快。然而耐人寻味的一点是, 像“婚驴”、“繁殖癌”这样反婚反育的辱骂语,其前身却正是当初宣传手法上对“超生游击队”的污名化 。正是从那时起,“多子多福”变成了全民嘲讽的对象,被贬低为愚昧、贫穷的象征。



现在,这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原本为减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的临时之举,在用力过猛、深入人心之后,变成了一些人争取权利的极端主张。这已经不是“单身妇女反歧视”了,而是走向更具排他性的自主权:为了女性彻底实现自主掌控身体和生命,就应能自由更换伴侣、掌控自主生育,而这第一步就是反专偶制核心家庭。


本来, 争取权利并不是非得反对女性进入任何婚姻 ,对婚育有选择权也未必与家庭不兼容 ,但反婚反育的主张至少也能自圆其说,只不过吊诡的是,它越是激进,就越是妨碍自身的实现,因为太极端的主张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追随者。


问题是,不婚不育如今并不只是一些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很多男性也是同样的想法。婚姻和孩子,对他们来说同样是枷锁,甚至因为不少地方仍然抱着“婚房、礼金都应该男方出”的观念,讨老婆的压力还更大;至于生孩子,现在谁还关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实际上,如果性别权力结构不打破,个体不能在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自由交往,那么不婚反倒是卸下了男性的负担。或许也因此,男性的不婚不育常常更少被看作是真诚的。一个90后的男孩子曾和我抱怨说:“ 如今女孩子不婚不育,往往被看作是先锋的、权利意识觉醒的表现,可是像我这样不婚不育,却会被普遍看作是没有责任心的、只想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



但这可能并不是谁的错,恰是因为中国社会在逐渐现代化之后,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征兆。“结婚生子”的传统家庭模式已不再那么理所当然,单身在世人眼里也不见得是可怜、怪异的选择,甚至相反, 面对那么多显而易见的压力,步入婚姻生活、儿女绕膝不见得是比单身更有吸引力的生活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