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这句口号代表了百丽最为辉煌的战绩。
但7月27日,这家赴港上市10年的中国最大鞋业企业——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上市地位被撤销,“鞋王”百丽以531.35亿港元估值正式退市。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选择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占比25.74%的百丽股份套现百亿离场。
与市值巅峰时的1500亿港元相比,531.35的市值缩水超过62%,与10年前上市首日的市值670亿港元相比,也缩水百亿之多。
今年4月,鼎晖投资二度出手救百丽,曾给人们带来些许希望,却未曾想,失望来得这么快。
从风光无限到黯淡离场,“鞋王”到底经历了什么?
编 辑 | 陈红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做了一辈子的鞋
“小鞋匠”跻身香港十大富豪
1934年,创始人邓耀出生在香港的普通人家,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他进入香港皮鞋场做起了“小鞋匠”,10年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小型皮革厂,再10年后,他开了自己的鞋店。
1979年,Belle这个品牌于香港面世,名字取自法语Belle(美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的“鞋履王国”已成中国内地各大商场的“标配”。
▲ 百丽门店外观
刚创立时只不过是一家资产200万港元的小厂子的百丽,凭着迅速占领商场和街边店等渠道,经过15年的发展,于2007年5月估值670亿港元,成功在港交所上市,4年后,创始人邓耀更是凭借百丽,在福布斯全球排行榜以40亿美元的资产位列全球第281位,跻身港台富豪前十。
邓耀做了一辈子的鞋,回顾过去的这60年,从艰难时世一路走来的创业故事倍显励志:
1974年至1976年间,内地正值“文革”时期,商业活动几近停顿,当时在香港拥有鞋厂和鞋店的邓耀,抱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两年间走遍差不多半个中国,将最新的造鞋信息带回内地。
1980年左右,邓耀先是提供设计给内地工厂,制成后再购回香港售卖。在当时,他是除国货公司以外,惟一跟内地工厂买鞋的香港人。
1998年,随着邓耀在内地生意的迅速发展,他干脆暂停百丽在港的销售,全力发展内地市场,经10年的发酵:
2008年百丽实现收入178.56亿元人民币;
2009年新增鞋类自营零售网点681家,仅上半年,营业额达93.1 亿元,获纯利润11.36 亿元;
2010年到2012年,每年净增门店数目高达1500-2000家;
2011年是最为巅峰也最为疯狂的,这一年,百丽不到两天就开一家新店。
“只要有百货商场的地方,就有百丽的身影!”成了百丽国际引以为傲的口号。商场一楼几乎成为了百丽的天下,旗下自有品牌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oy&Peace、Millie‘s等等涵盖各种年龄层,门店众多也使其稳定和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
除自有品牌之外,百丽还是阿迪达斯、匡威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国经销商。可以说,巅峰时期的百丽成为了女鞋行业的“领头羊”,百丽的鞋品占据了女鞋市场的半壁江山。
鼎盛时两天开一店
衰败时一天关三家
作为快消品,邓耀带领下的百丽有着其他品牌不具备的优势。据媒体报道,百丽鞋履的开发周期仅为两个月,生产周期仅为15天,且过半的产品是补单生产,例如一款产品计划生产一万件,一般百丽只会生产40%或50%的量,随后根据市场销售情况有针对性的追加,这依赖于百丽自身供应链的强大:从原材料、生产、运输到销售,整个过程只有15天,这不是一般品牌能够做到的。
即使如此,邓耀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百丽依然面临着被收购的困境。距公开数据显示,2015财年百丽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净利润下滑,跌幅近四成,截至2016年8月底,公司净利润达17亿元,同比下降近两成。2016年,公司同样做出了盈利预告,称净利将持续下降。如今,公司市值估值仅位531.35亿港元,较高峰时期跌去约7成。
线下门店的增速也明显放缓。2014年之前,百丽以不到两天开一家店的速度扩张,而2014年之后,扩张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开始关店,2015到2016年,百丽关店数量达到了366家,平均下来几乎是一天关一家。2016年6月至8月,百丽在内地关闭276家门店,相当于平均每天关店3家。除极速关店外,存货剧增也成为百丽新的问题,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公司存货已达77亿元,同比增长10%。
“渠道为王”的时代
成也渠道,败也渠道!
电商的冲击让百丽曾拥有的传统渠道优势成为了拖累。据公司发布的2016—2017财年第四季度中国国内零售营运数据及盈利警告中可知,2016—2017财年第四季度,公司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了6.2%,从这一指标可以看出公司鞋类零售店销售量处于下降的状态。
实际上,百丽涉足互联网是比较早的,2009年,百丽创建了电商平台“淘秀网”,2011年,百丽又成立优购网,并将“淘秀网”的资源全面移植到优购网中。应该说百丽算是较早发展电商业务的女鞋品牌了,但也仅是将电商品牌作为一个清货渠道,并未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出能够在互联网渠道成为爆款的鞋类产品,且当时遇上优购网高管动荡,CMO、COO先后离职,电商转型一时成效微弱。
▲ 百丽天猫旗舰店首页截图
此外,不难发现,百丽衰退的这几年(2012年以后)也正是Zara这类快时尚品牌(2011年年末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店)崛起的五年。国外大牌的狂热入驻一定程度上对百丽造成冲击。随着年轻人审美的变化,百丽一成不变的通勤款,职业款似乎越来越难以迎合消费者逐渐多元的审美需求。
如今的消费者可以说是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包括渠道选择和品牌选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品牌甚至可以直接和消费者沟通,越来越多的大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消费者挑选,甚至曾经同正装、时尚泾渭分明的运动品牌也开始入侵百丽的领地。
仔细回顾百丽的品牌: Belle(百丽)、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Staccato(思加图)、Joy & Peace(真美诗)、Mirabell(美丽宝),种类繁多但实在难以准确描述这些品牌的个性和特质,大批的同质化品牌反而使得百丽在新锐倍出的鞋品市场里越来越没有特点。
百丽在迎合消费者心思上功夫是不到位的。遍地门店其实并不是左右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当消费者的选择权增多,审美提升时,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更懂”他们的需求,应该建立沟通渠道,而不是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品牌和零售体系“强迫”消费者购买。
有人评价称,“鞋王”的唏嘘落幕,意味着以百货商场为核心的时代正式结束了!百丽的成功兴于百货商场的盛起,百丽的失败也源于对百货商场的无限执着;当消费升级,消费者审美提升时,这时“船大急掉头”略显笨拙和无奈。
百丽国际CEO盛百椒曾表示“过往百丽未能转型成功,自己仍然不会开电脑,连微信都没有,对市场的变化没有做出很好的预判,欠缺应对市场更加复杂情况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如此局面,“没有找到转型路径,主要责任在我”。
盛百椒直言不讳,自己已经65岁了,能力及价值观上难以再为公司带来更大贡献。若此次私有化成功,自己将再工作两、三年,希望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公司顺利转型过度,若是私有化不成功,公司未来也要以长远发展为主,不再纠结短期利益,也不再发布季度同店业绩数据。“最近两年,每次开业绩会都难受,正是因为有责任感,所以感觉无法交代”。
邓耀今年已经83岁高龄,盛百椒今年65岁,真算得上是商界老人。两位老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年轻人审美观念不断改变的时代,倍感无奈和无能为力,未来百丽是会走出泥淖再现辉煌?还是会如其创始人一般走向迟暮?一时难以定论。
(本文综自投资者报、每日经济新闻、华尔街见闻、今日电商爆料、齐鲁晚报、央视财经等)
由吴晓波老师和正和远景共同发起的“企投会正和岛班”招募已开启,加入企投会,价值聚合资本连接,名师指导投融资,为你破解知识、产业、资本的焦虑,实现“企业价值+股权投资”的两栖双倍增!
课程咨询:Vivian吴 13811171755(微信同号,非诚勿扰)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