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5)日上午
“月球上长出的第一片绿叶”
是不是刷爆了你的朋友圈呢?
但是很多网友提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有热心网友说:
“种出来的植物会带回地球吗?可以吃吗?”
“为啥是这6种生物呀?”
“发芽的那个叶子是什么植物啊?”
别急!答案来了
今(15)日上午,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重庆大学公布了月球上第一片绿叶的试验照片。
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普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就试验进行了完整说明,并解答了相关问题。
先通过一个动画短片
了解一下
试验搭载的生物在月球如何生长吧
主要有五大方面的难题:
一是从地球到月球极大的压力变化,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
二是月球上昼夜间约达300摄氏度的温差变化;
三是种子需要在发射场等待两个月,加上太空飞行需要一个月时间,控制放水就很重要;
四是生物物种的选择和搭配;
五是怎样运用月球上的光进行光合作用。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由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由结构模块、热控模块、控制模块、导光模块、生物模块等组成,直径173毫米,高198.3毫米,内部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气、热控和两个记录生物生长状态的相机,总重量为2.608公斤,生物生长空间为1升左右。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6种生物,它们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
看似简单的6种生物,最终能成为首次登上月球背面的幸运儿却经历了上百次物种筛选和无数次生物实验。
● 粮、棉、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 马铃薯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
● 油菜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太空食物中不可或缺的油料保障;
● 拟南芥、果蝇、酵母,因其作为全球科学家研究生物的模式物种,生长周期短,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完整的生命过程而得以入选,便于研究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规律。
为了给载荷内生物营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载荷罐体分别装置了“空调系统”、光导管和水仓室。
罐子外的保温层,能经受月表面剧烈温差的考验;内部装有自动调节温度的“空调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保证环境在25摄氏度左右。
罐体内,植物可通过载荷顶部盖板上的光导管吸收月面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水仓室携带了一个装有18ml生物专用水的水袋和电磁泵,着陆器落月并加电后,接到地面指令让电磁泵工作,将水袋中的水通过水管释放到生物舱表面,为生物生长提供水分。
载荷内搭载的6种生物构成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其中,植物生产氧气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蝇废弃物而生长,酵母又可以作为果蝇的食物。
1月7日上午10点左右在轨数据
目前结果已经宣布,是棉花芽。
目前,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载荷内部在月夜温度零下52℃的情况下,所携带的6种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
待下一个月昼期温度上升后,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6种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部。
2015年国家国防科工局、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五部委联合举办了“激发探索热情,鼓励大众创新”为主题的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
由教育部深空探测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设计的“月面微型生态圈科普载荷”,在全国各地参赛的257个作品中,经过初选、院士专家组初评、公众网络投票、公示、院士专家组终评等层层筛选,凭借其“创新性突出”“科普效果好”的特点,成为备选方案之一。
后经探月工程“两总”系统研究确定为嫦娥四号搭载载荷,并命名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长试验,以前科学家在空间站以及其他航天器上开展过多次生物试验,但月球上还从未有过。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初步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试验,在荒芜的月球上培育出第一株植物嫩芽,并随时间的推移,成功实现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对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具有重大意义。
重庆任免一批干部 涉及审计、扶贫、金融、高校、两江新区等
重庆大学牵头,月球上长出人类第一片绿叶!
复兴号动车开跑,重庆—兰州仅7.5小时!西北行旅游攻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