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机制铜圆较之方孔铜钱铸造精良,市商乐用,流通顺畅。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铸。尔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机铸造铜圆。故当十铜圆的铸造地各异,这是区分不同当十铜圆的最明显特征。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首先便可以从此处着手,按照当十铜圆的不同铸造地,进行收藏。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二十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
这枚大清铜币户部,直径2.8cm,重7.4g。此钱币正面珠圈内书“大清铜币”四字直读,珠圈外上环书满文字体,左右分书“丙”“午”年及“户”“部”二字,下环书“当制钱十文”,中间阴刻铸局地;钱币反面珠圈内铸蟠龙纹饰,珠圈外上环书“光绪年造”,下环书“大清铜币”英文字样。文字清秀秀美,大气磅礴,反面龙纹深峻明晰,气势汹汹,钱币铸造精深,包浆天然,流转痕迹显着,充溢沧桑之感,具有很高的保藏价值。
清朝晚期所铸的大清铜币以其精美的外观、高超的铸造工艺,独特的历史价值俘虏了一大片藏家的心,又因存世量极为稀少,导致价格一路狂飙,极具收藏价值。中国钱币有着十分广泛的收藏群体和悠久的历史传统,钱币市场非常火爆,且成交价格呈现稳步攀升态势,大清铜币,币面干净,包浆自然,设计别致,整体造型美观大方,极具收藏和投资价值。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钱币的并不仅仅是装饰和艺术欣赏,更是以其独特的实体形态与社会思想和审美观念相融合。此枚币在制造及鉴赏过程中,文化意蕴与艺术价值都在铸币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钱币的形制,还是币面上的纹饰图像、文字内容都被用来表达儒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包涵着传统宗教信仰、礼教观念和时代发展特征的内蕴,寄托着古代人民崇尚的理念和美好的生活愿望。
大清铜币由于结合了国外的先进造币技术,是中国所有有龙形图案银元中工艺,雕工最美的。铜币外表没有凹凸不屈的现象,平坦光滑,铜币外表的包浆也厚实,铜币内刻的纹饰也明晰连贯,特别是铜币上雕刻的字都纹路明晰,非常美丽,即使是对铜币没有研究的外行人看着也是爱不释手,非常具有欣赏性。又因其存世量极为稀少,导致价格一路狂飙。从藏家和市民的接受程度看,预计后期大清铜币的价格还将继续上涨,极具收藏价值。